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邵献平 《理论月刊》2007,(3):180-182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其实质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则是受教育者,这与哲学领域所称的主客体有质的区别。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十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而其中介性则常常被忽略。认清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中介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包括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平等基础上的思想互动、理解与自我建构。其中思想互动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与具体情境下,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的思想交互作用,相互影响,对话是互动的主要方式;理解在这里主要表现为"移情"和道德体验,理解是互动的目的,同时也是形成互动和建构的唯一方式;自我建构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知识、价值观念等的自我知觉的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只有通过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双方的思想互动、理解,才能实现其自我建构的价值,才能真正地启迪和引导教育对象。  相似文献   

3.
试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已成为军队政治工作研究中的热门话题,本文拟从主客体关系群入手,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属性特征进行探讨。一、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主客体关系群的理论依据传统观点认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是一种单一主体与单一客体或是两个认识主体之间的两极运动。而笔者则认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两极运动,而是一个多主体与多客体之间的多极的、复杂的运动,即实际上存在着  相似文献   

4.
《传承》2016,(4)
征地型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工作,以失地农民为主的教育对象呈现出复杂性。我们必须以人为本,寓教育于服务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良性的互动模式;优化社区环境,以社区文化、社区活动载体为突破口实现教育的隐性渗透;整合教育资源,强化社会协同性。  相似文献   

5.
政治教育旨在塑造、培育人,而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是社会的能动的个人,由此决定了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复杂性.一方面,严肃的政治性和鲜明党性,使政治教育有着不可模糊的主客分际,在特定意义上主客之分也即政治立场和党性原则之分.另一方面,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要求充分尊重、发展、实现对象的主体性,因而是一项主客交错互动乃至相互转化的复杂工作.为此,既不可因严明的主客分际而否认主客之间的交错互动,也不可因主客体交错互动而抹杀主客体之分,如此方能既契合于政治教育的严肃政治性,又切合于其主客体关系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姚臻 《传承》2009,(24):62-6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很多研究者探讨了网络思想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客体关系的定位问题。总结和评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客体关系问题的研究状况,深刻剖析和把握网络思想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客体关系的定位,对构建新的网络思想教育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学不是纯粹哲学,而是一门实践科学,实践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宗旨。"主客体说"与"双主体说"的争鸣体现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理论自觉。超越"主客体"与"双主体"之争,有待于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和有效性上寻找进路。教学相长的边界自觉是达成话语共识的内在前提,要求从整体性上明确"教育者"或"施教者"在"主客体说"中的政治前提和逻辑关系,肯定"教育者"在顶层设计和施教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或引领作用。"双主体说"不是对"主客体说"的替代性的范式革新,而是作为一项未完成的"创新"承载着尚待建构的协同思维,意在理清"双主体说"的教育方式定位和作用范围,运用"主体—客体—主体"实践辩证法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姚臻 《传承》2009,(1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很多研究者探讨了网络思想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客体关系的定位问题.总结和评价网络恩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客体关系问题的研究状况,深刻剖析和把握网络思想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客体关系的定位,对构建新的网络思想教育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朱松柏 《理论月刊》2012,(4):163-165
"主体间性理论"是社会交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继主体、主体性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哲学思维方式。主体间性不仅仅具有本体论的哲学意义,而且更有着丰富的方法论的意义层面。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主体的相互建构过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相互对象化的客体,同时更是"主体-主体"关系,其建构的动因是社会实践中的双方精神交往互动。这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建立更加有利于传播和塑造先进的政治文化;更加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政治角色;更加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也更加有利于推动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公安研究》2010,(12):53-53
王玉平在《理论与改革》2010年第2期撰文认为,教育者主体之间以思想政治教育文本为媒介,通过平等对话、相互理解而达成共识的精神交往。当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这种交往方式的缺失,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蕴是交往式教育,交往式教育的特质是精神交流。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提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作为主体在平等的互动交往之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确立互为主体的新理念,积极营造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平等互动的良好氛围,实现由单向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双向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2.
黎明艳  王斌  邱骞 《前沿》2012,(3):36-40
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和目标的实现,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和谐程度,则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效果的提高。鉴于此,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和谐度”这一概念,并从平等度、信任度、理解度、互适度、互动度五个方面对其进行解构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多元化和去权威性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二分法遭到拒斥和质疑。在后现代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界限有所模糊,更强调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主体间多向互动的教育新模式。运用后现代主义"去中心化解构和重构"与"对话和复调"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概念进行解读,有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与生成,增强教育针对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传承》2016,(4)
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难处理的关系,两者一方面相互规定、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另一方面又在角色定位、功能作用和任务分配上相互区别。教育者要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坚持主体间的平等对话,重视教育对象间的差异性,注重共享,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选择特定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进行的思想、政治、道德信息的双向交流和情感互动过程.有效的沟通能在认识上产生认同.情感上引发共鸣.思想上实现升华.达到其他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胡文明 《理论月刊》2002,(12):114-116
在教育过程中,认知系统和情感系统同时存在。教育对象的情感包括对教育者和教育活动的情感、对教育内容的情感、自己的主导情绪状态。教育内容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情感源点,在教育的过程中,其情感必将被激发出来,并对教育双方产生“辐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是教育主体,同时又是积极情感互动的主导者。  相似文献   

17.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主客体二分、政治主题性、精神至上性和对受教育者生活世界的疏离,使其在话语实践中无法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的。为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之实现,教育者需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的现代变迁,通过话语思维方式、话语范式、话语内容、话语效用和话语场域的现代转换以创新话语实践,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与话语主体发展之目的需要相契合,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之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的接受教育过程,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特点和规律,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实践需求。教育者应把握教育对象的接受心理特点,提高官兵参与教育的主动性,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指教育者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选择特定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与教育对象进行的思想、情感、道德信息的双向交流和情感互动的过程。沟通是实施思想教育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传承》2016,(8)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是基于"生态的价值"之上,通过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调节人与生态的关系而体现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生态的意义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实现的有效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实现的有效客体,思想政治教育中介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实现的有效介体,家庭、学校与社会要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实现的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