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4,(27)
大学生兼职现象在高校已很普遍。它为部分大学生获得相关生活费用提供了补充途径,同时,它也成为全体大学生提前适应社会、深入了解社会、提高就业素质的重要载体,它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法律规制的滞后、劳动职介市场秩序混乱等诸多复杂原因,处于弱势地位的兼职大学生的权益屡屡遭受侵害,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极为不利。从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受侵害的现状着手,分析其受侵害的原因,进而提出完善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劳动兼职概念界定及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俊  申天恩  田庚  付国靖 《学理论》2013,(29):324-325
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迅猛,社会需求呈现扩张和多样的趋势,社会竞争也日益变得激烈起来,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高校连年扩招,在校大学生数量也有了大幅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兼职的队伍中去。大学生劳动兼职的概念界定却不甚清晰,国内大学生兼职现状不理想。  相似文献   

3.
金如委  蒋馥蔚  曹阳 《学理论》2012,(23):48-49
加强大学生兼职权益保障的对策是:加强大学生兼职的法律保障;加强对用人单位和中介机构的管理督促;完善高校勤工助学管理机构,充分发挥其教育与管理职能等。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3,(36)
近年来,大学期间做兼职,利用闲暇时间打工,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潮流。大学生认为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兼职既可以减轻家庭负担,又可以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还可以为自己将来找工作增加砝码。但随着兼职人数迅速增加,大学生兼职市场鱼龙混杂,不断出现兼职骗局等损害大学生权益的问题。通过对首府银川大学生兼职现状的探析,有助于分析问题原因,并针对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如今打工已经成为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寻找兼职工作来获得薪酬。但是大学生打工的心理中却存在很多的问题,尤其是负面心理的形成。通过对比分析大学生打工中的心理变化,找出负面心理的成因及解决办法如下:学生在打工时要保持警惕性,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国家应该出台更加完善的法律,细化规定,找到法律盲点;学校应该专门提供一些打工信息,便于学生找工作,也可以适当提供在校内打工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徐秉鹏 《学理论》2011,(32):211-212
针对学生在兼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开展广大学生对于兼职工作的认识态度以及在兼职工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学校在学生兼职中应该给予怎样的知识和帮助,就显得格外重要。同时,使得广大学生认识到学生兼职应该收到怎么样的效果,学生兼职应该是成长型的兼职,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6,(6)
社会兼职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但随着兼职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其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事件也在不断增长,集中表现为被无故克扣拖欠工资、延长劳动时间、被不法机构和犯罪分子骗取钱财等问题。论文以兼职大学生遭遇侵权的现状调研为基础,根据调研数据对兼职大学生遭遇侵权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希望探讨结果为解决大学生兼职的权益保障问题提供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兼职情况调查报告--以南京地区高校为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大学生兼职已经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现象.调查报告结果显示,中介、校园海报是大学生寻找兼职的主要渠道,大学生兼职,赚钱不是唯一目的,但是兼职种类相对比较单一,兼职与专业的相关度较低且科技含量不高.  相似文献   

9.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劳动法律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的颁布实施,对当前就业形势尤其是大学生就业的有利因素或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也不容忽视其在实施过程中对就业市场带来的挑战。本文分析《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其实是指大学生内心对法律选择的积极心理状态和外在对法律的行为服从。法律是人民的集中意志,法律作用的发挥也依赖人民的遵循,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社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他们的法律信仰直接关系到法治大厦的建成。当前,造成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认真研究并加强大学生法律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1.
王紫艳  周鑫 《学理论》2014,(3):95-96
大学生遭受侵权的表现主要包括学校侵权、消费侵权、兼职侵权和同学侵权等方面,保护大学生合法权益,使大学生权利免遭侵害,需要破除大学生维权的主要障碍,从自身、学校、国家和社会等不同层面采取措施多管齐下、惩防并举,为大学生维权创设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2.
陆晓花 《学理论》2012,(16):226-227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是促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拟从专职心理咨询师、兼职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心理信息员、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这五支队伍的构建和培训入手,探讨如何打造一支复合型、高效能队伍。  相似文献   

13.
基于"网络平台"的工作已成为近年来广受关注的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之一,形成了依托信息技术实现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实时匹配的新型就业形态。在新型就业中,劳动者实时工作实时获得报酬,劳动的雇用主体被虚化,网络平台以经济手段管理劳动者。由于网络平台依照民事合同提供格式化服务条款,在司法实践中平台与劳动者之间往往被认定不存在劳动关系,导致新型就业劳动者无法获得法律上的权益保障。在现有劳动法律制度中,构建适合新型就业形态的劳动标准体系,可以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解决方案,在平台用工成本与劳动者权益之间取得平衡,维护劳动力市场的正常秩序。  相似文献   

14.
赵忠阳  才忠喜 《学理论》2012,(29):259-260
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工作中,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一项基础工作,法律素养是思政课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充分利用这一渠道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让大学生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贡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方法和策略是:突出思政课中的法制教育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完善考评机制。  相似文献   

15.
吴栋 《学理论》2010,(10):191-19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出现大学生失业现象,并且日趋严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我国大学生失业主要是一种结构性失业。因此,试图运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就业弹性理论和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对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的成因进行分析,并试图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读了《青年研究》1986年第7期吴天琪的《目前大学生体力劳动观念管窥》一文,对于作者提出的目前大学生轻视体力劳动和瞧不起体力劳动者的观点,本人实在不敢苟同。笔者也是一青年学生,并做过学生工作,在此提出一些不同看法。 1.大学生并非唯脑力劳动论。吴天琪文章说,当前大学生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影响,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不关心国家大事,生活能力差。实际上我国恢复高考的时间还不长,科学文化、技术在我国都还很落后,尤其是中央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还没有在每一  相似文献   

17.
王长征 《学理论》2010,(3):135-135
了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实际状况,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缺少对法律的信仰、“恐诉”心理、法律观念模糊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学生受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个人心理上不成熟,认识问题容易偏激;也与高校教师在法律课教学过程中的不当做法有关。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4,(32)
非法学专业大学生除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培养一般的法律思维,这不论对于其自身的发展还是对祖国的建设,都是必要的。但我国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整体基础法律思维状况不容乐观,对非法学专业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思维状况进行分析,指出其欠缺法律思维的原因,建议从重视课堂教学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在校非法学专业大学生实行普法资格证考试、加强法律实践等方面着手,培养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法律思维。  相似文献   

19.
当代大学生犯罪案件频发的原因之一是大学生法律观念薄弱。我国只有在大学开设法律基础课程,这之前没有系统的法律知识普及,并且我国现今大学法制教育也没有发挥真正作用,法律基础知识作为大学的公共课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观念必须:切实有效地加强法制宣传学习;变革高校法律教育,培育大学生的法律观念;切实提高"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将法制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中,提高大学生法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0.
法律信仰问题既是法治国家建设的精神条件,也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核心。澄清法律信仰是否可能、法律信仰何以可能,是法律信仰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法律信仰教育要实现从重外在制度到重内在制度的转化,路径上要从培养大学生法律情感入手;要实现从重义务到重权利的转化,路径上要从培养大学生法律生活方式入手;要以法律意识为切入口,培育大学生的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