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受各种政治因素的影响,国民党当局的统治受到严重冲击,被迫进行"本土化"、"民主化"的政治革新,台湾少数民族政治运动由此兴起.在党外反对势力支持下,台湾少数民族政治运动围绕"正名"、"还我土地"、"自治"三大诉求,向国民党当局抗争维权,这一运动到20世纪90年代末逐渐走向消沉,其原因值得深思.台湾少数民族政治运动虽然历时短暂,却在台湾政治运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立法自治是民族自治地方多重自治的基础和核心.根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立法法>和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民族自治县享有自治条例制定权、单行条例制定、变通规定制定权、补充规定制定权、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上级固家机关不适合民族自治地区实际情况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的立法自治权.本文以峨山彝族自治县为例,从自治条例为行使自治权提供了法律保障,自治条例构建了和谐民族关系的法制基础,地方立法的质量明显提高和立法自治增强了依法治县意识四个方面分析了立法自治的效应;对立法自治存在的问题:变通权行使的缺失,立法自治权行使不规范,自治条例实施的监督保障机制缺失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已成为《立法法》新修订后的一大亮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科学性和民主性的直接表现,在于对民族自治精神的探求。本文以广西12个自治县的自治条例为分析对象,从微观自治立法现状出发,考察民族自治精神在自治立法理念、自治立法程序和自治立法内容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江平 《瞭望》1987,(40)
培养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包括各种专业技术人才,是各少数民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少数民族人民充分行使民族自治权利、真正当家作主的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按照宪法规定的原则,对自治机关的组成和国家机关干部的配备作了明确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  相似文献   

5.
完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立法是民族法治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立法尚存在立法自治权行使不足、与同级人大的立法权限混淆不清、地方立法主体扩张后立法能力不足、立法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为此,必须从以下方面完善民族和自治地方政府立法工作:充分行使统一前提下的自治立法权,明确民族自治地方人大立法与政府立法的关系,加强民族地区设区的市政府的立法,提升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立法质量。  相似文献   

6.
1980年代是台湾社会运动发展史上的黄金十年.在这十年中相继发生的不同类型的社会运动对台湾社会的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但是台湾社会运动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到一定的困境,只有走出困境,台湾的社会运动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无论如伺,2008年的台湾,处在一个“民心思变”的时代,2000年的“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的选择题又横亘在台湾人民面前。即使一些泛绿的支持者也开始醒悟“再也不能这样过,再也不能这样活”。一而再错过的时机,一而再空转的政治,一而再虚耗的民生,期待着台湾新的变局,那就是:终结政治恶斗的乱局,解救台湾经济的困局,开启两岸关系的新局。  相似文献   

8.
时刻 《侨园》2013,(6):60-61
<正>在台湾2300万人口中,客家人有460万,约占1/5。在异常艰苦的迁徙岁月中,客家人养成了一种开拓进取、不畏强暴的独特精神,保存着一种爱国爱乡、深明大义的文化意识。台湾客家人的这种优良传统和作风世代相传。回顾历史,台湾曾经多次遭到西方列强的骚扰和侵占,台湾人民进行了长期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在护台御敌、维护祖国统一的伟大斗争中,客家人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实践相结合,实现了从民族自决和民族自治到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转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在机理可以概括为国家一体前提下的区域自治、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自治、民族平等下的区域自治、民族团结下的民族共治、法律保障和规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等五个方面。整体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在机理,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在机理在政治生活和经济实践中的外在效用。  相似文献   

10.
立法既是政治上层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相对独立的政治上层建筑子系统。因此,政治上层建筑体系构成民族自治县立法的决定性环境因素。民族地方的自治立法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法制的重要特点和组成部分。民族自治县立法是民族自治立法主体与外部环境的交流与互动的实践过程和结果。当前民族自治县立法受到国家政治上层建筑多个方面的环境重要影响。因此,在开展当代民族自治县的立法实践中必须首先认真研究和分析自治县立法的重要政治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1.
陈晓晓 《学理论》2012,(27):23-25
2008年以来,两岸经济交流日益密切,人员往来愈加频繁,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的轨道.为了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尤其是台湾青年的方针,在建构主义理论对认同问题的分析基础上,对台湾青年的政治认同进行探讨,提出认可“双重认同”的观点,以期最终建构起两岸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何达薷 《学理论》2009,(29):17-18
省籍(族群)问题是台湾政治生活中所特有的,从其最初以地域为基础而产生的省籍差别到后来的由省籍而衍生出的族群差别,以及与台湾政治民主化运动和住民自决相联系后,省籍(族群)问题从原先的由自然地理划分而产生的差异问题发展成为一个错综复杂的政治问题,深刻影响着当前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14)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华民族的问题,是中国人的民族责任和义务,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从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一些突破。从"炮击金门"到"一国两制"再到"经贸互通""政治互信""外交斗争",中国共产党的爱国统一战线,从内政和外交两方面入手推进台海关系的进一步缓解,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加强与台湾地区的经济交往,并审时度势深化政治互信,文化互通,加强两岸政治互动和交往奠定了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两岸最终实现统一是历史潮流更是民心所向,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大陆地区人民的愿望,更是台湾地区人民实现和平统一绝不改变的方针。  相似文献   

14.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和最敏感的问题之一。这一方面是双方的国家利益所造成的,另一方面,两国的价值观念对这一问题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美国出于对台湾所谓“道义上的责任”而不肯放弃插手台湾问题,这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并直接侵犯了中国的独立自主和领土完整的核心价值观,使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更加不屈不饶。这样,使得这一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更加复杂更加棘手。由此,两国都必须从两国关系的大局出发,互相尊重对方的历史、情感及价值观,以促进这一问题的早日解决。  相似文献   

15.
《理论参考》2008,(6):5-7
今年3月22目中华民国总统选举,台湾人民投下了改变台湾未来的一票。今天,我们在这里不是庆祝政党或个人的胜利,而是一起见证,台湾的民主已经跨越了一个历史性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6.
面对"十二五"关键的一年和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法制建设的新起点,如何做好新时期人大民族侨务外事工作,应该加强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一、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工作方面.2012年,省人大民侨外委在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方面主要安排了四项工作1.做好制定《辽宁省清真食品管理条例》、修订《辽宁省旅游条例》的调研论证工作;2做好审议、帮助民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和修改工作;3适时举办第十一期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培训班;4做好本届委员会期间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成效总结工作.  相似文献   

17.
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多、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边疆省,作为祖国多民族大家庭的一个缩影,在全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由此以一斑窥全豹,通过对云南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明显看出,党的十六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无论是实践方面,还是理论方面都取得了新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一、"太阳花"是一场恶质化的学生运动两岸已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时期,台湾也已进入了政党轮替的民主社会。台湾"太阳花学运"却重拾暴力、破坏的"利器",既有悖时代主题和潮流,也有违60年代学运的集体反思。事实证明,"太阳花"是一场恶质化的学生运动。恶在暴力乱政。学运首日的晚上,为阻挡学生闯进"立法院"有27名警员受伤。六天后,示威者又翻越栅栏闯入"行政院",2500名警力只能用高压水车驱离近万名抗议  相似文献   

19.
正"甲午风云宝岛悲歌"跨世纪大展近日正在台湾举办,展览将在台湾各地巡展一年。"据我所知,甲午展在台湾是首次,这样的展览如官方不举办,民间没能力办,但台湾人民有权利知道两个甲子前发生了什么,当时的台湾人民如何面对这一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李宗远在展览开幕时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不是甲午战败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台湾及其附属岛屿不会割让给日本,以致  相似文献   

20.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自治权的充分行使,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良好运行的基础和前提,然而在现实的政治实践中,自治立法权行使得不尽人意.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现实宪政体制下集权的政治理念和行政化的分权体制.因此,必须将行政化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划分模式转变为立法化的中央与地方分权模式,进一步明确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权限,完善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健全中央与地方权限争议的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