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官士军  刘秀珍 《学理论》2012,(31):15-16,46
基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宗教健康发展的需要,以宗教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应该起辅助作用为基础,就道德建设与宗教道德、传统美德与宗教道德、诚信建设与宗教契约精神、道德建设与宗教道德和谐之道等关系展开论述,揭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宗教能在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志蓬 《理论探索》2007,3(4):32-34
宗教道德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作为神圣化了的世俗道德,宗教道德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道德文化资源;二是宗教生态伦理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养料;三是作为社会和谐的有机组成部分,宗教道德及其所赖以维系的宗教界自身的和谐为和谐社会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此外,各宗教都比较重视其成员的道德修养问题,其中不乏可资借鉴的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6,(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之间既辩证统一,又相互需求,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市场经济的发展为道德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和经济基础,对道德的进步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的不足、缺陷又会给道德建设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和消极后果。目前,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许多道德失范的现象,影响到了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道德建设,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在某些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议论。本文从分析目前我国的道德状况入手,论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道德建设的关系,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加强道德建设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5.
田海舰 《求知》2012,(5):6-8
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出现了价值观念多元并存、碰撞乃至冲突的局面。这一状况使得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加强个人品德建设。增强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性认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加强公民道德修养,培养公民的耻感,提高公民的素质:同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需要建立健全道德约束机制.通过运用一定的制度性机制来支持和保障一定的道德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7,(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里具有普遍性、民族性、一般性的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随着网络的普及而引起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逐渐引发人们思维模式和道德认知的改变,也会影响网络主体的处事方法和道德行为。在充斥着社会新因子的网络社会里,传统道德显然进入了它的约束盲区,网络道德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王艳 《理论探讨》2003,1(2):61-62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存在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无论是公有制经济 ,还是其他非公有制经济形式 ,其道德水准的最具体、最基本的体现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和遵循利人利己的道德准则 ,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最低要求 ,也是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在市场经济中的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试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客观事实。宗教与社会主义之间还存在着某些不相适应的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宗教问题,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动和谐社会构建。  相似文献   

9.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想,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本文从分析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与时代特征入手,深入剖析了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加强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重要关联性,分析了当前我国领导干部在道德建设中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10.
利人利己的道德观符合人性,是具有普适性的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不例外。利人利己的道德观应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支撑。  相似文献   

11.
在政府、社会和农民组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格局中,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主体,农民主体性的强弱决定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效度。在实践"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需要客观、冷静地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格局,认清核心主体——农民弱位的事实,培育具有自我发展主体性能力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关于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规律.发展包含着丰富内容,最重要的是经济发展、全面发展、创新发展、力量发展和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15.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改善党 的领导、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全面落实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念变革和丰富的必然性:形成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新目标的理念,推进社会和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发展目的的理念,通过人际关系的和谐来追求社会稳定的理念,多元化的社会管理理念,以及和谐世界的理念,等等。这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调整和细化提出了必要性:在功能定位上,从立足于教育改造人转向立足于尊重激励人;在方向上,通过整合和引领多样性的思想文化,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在价值取向上,体现党性原则和以人为本的统一,促进党的意识形态的“目的因”向公民精神的“动力因”的渗透;在对象上,注意区分不同层次,集中力量抓好重点群体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内容上,大力加强国家意识、生命意识、诚信意识、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意识、有序政治参与意识为重要内容的公民教育;在语言上,摈除不适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旧范畴,赋予已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概念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有其不可任意改变的客观规律。实践证明,对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从规律的高度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对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权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苗贵山 《理论导刊》2005,3(11):40-43
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的是高度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必然建立在尊重和保障人权之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保障社会和谐的人权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9.
增量政治改革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分析了政治文明以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定义、要素和基本特征,指出增量政治改革或增量民主是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途径。着重论述了增量民主的概念、意义、内容、要点,以及通过增量民主所要达到的治理和善治目标。最后,还试图建立起一套评估中国民主治理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并将其作为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离不开党的领导;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