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徐元康 《岭南学刊》2014,(5):95-100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因较好地解释了当今发达国家间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现象且促进了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而深受诸多学者的肯定,但同时也受到广泛的质疑和批评。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及其最新研究成果进行重新梳理,并与重商主义、幼稚工业保护政策的比较分析。研究出:战略性贸易政策其实质是一种新保护贸易政策,是一种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政策,是一项国际竞争政策。  相似文献   

2.
新贸易理论与现代比较优势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国际贸易理论,即使新贸易理论在某些方面研究了现代比较优势理论所没有研究的问题,它也难以取代后者而成为新的主流贸易理论。其一,新贸易理论和现代比较优势理论之间更多地是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且从理论研究的高度看,二者并不能等量齐观。准确地说,是新贸易理论成为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但是很难反过来说是现代比较优势理论补充了新贸易理论;其二,新贸易理论研究了现代比较优势理论中被抽象掉的报酬递增和市场不完全问题,但无论从假设前提还是结论来看,都很难说新贸易理论比现代比较优势理论更为接近现实。  相似文献   

3.
国际贸易理论在中国现阶段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分析比较优势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前提假设条件入手 ,研究两个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其基本结论是 :战略性贸易政策因为其相当苛刻的实施条件在中国目前尚不具备而不宜采用 ,而比较优势理论鉴于其假设前提相对宽松且较符合中国国情 ,在中国现阶段仍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4.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发达国家于20世纪70、80年代实施的主要的国际贸易政策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实施条件和成功实践;其次就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进行了评述,指出目前国内存在“利润转移”理论和“外部经济”理论两种不同的看法;最后对如何运用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指导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作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出现对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和各国对外贸易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对该理论的产生、演进和主要内容进行述评,并力图表明国际分工是动态和随机的。政府可以通过积极的政策干预形成对本国有利的均衡格局。  相似文献   

6.
王文龙 《长江论坛》2007,(4):38-41,45
静态和动态的比较优势分歧的焦点是贸易条件是否恶化,贸易条件又直接决定于一国技术水平进步的速度,虽然,较低技术水平的商品客观存在着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趋势,但一国可以通过不断的技术进步来优化自己的贸易条件。随着技术链的拉长,传统的重商主义或进口替代加自由贸易两阶段技术赶超模式已过时,新的技术进步模式应该根据一国资源有效配置原则分为为自由贸易,有限产业政策,有限战略性贸易政策三个阶段,中国当前的工业化水平要求采取第二阶段战略,才能使资源得到最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7.
新贸易理论在理论上与传统贸易理论存在诸多不同,在政策上也有巨大差异,并且新贸易理论是传统贸易理论的补充和发展。尽管新贸易理论也存在缺陷与不足,但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借鉴意义有如下方面:帮助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优化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条件;推动产生结构升级;为我国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新思路;推动出口生产企业实现技术创新,改善我国不利的贸易条件。  相似文献   

8.
保护幼稚工业政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幼稚工业政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当今比较流行的两种贸易政策体系。由于两者都提出对目标产业进行保护和扶持的政策结论 ,因此容易引起混淆。实际上两者存在诸多明显差异。我国应坚持实施适度的保护幼稚工业政策 ,而对于战略性贸易政策则应持谨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焦武 《前沿》2003,(6):27-28
本文介绍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 ,及实施的前提条件 ,并就其提倡的二类战略性贸易政策 :出口补贴 ,进口保护以促进出口政策进行了较详细的理论说明 ,解释了其形成与作用机制。最后 ,本文联系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 ,讨论了这一政策在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翟冬平 《求索》2011,(10):80-82
国际分工经历了从产业间到产业内再到要素分工为主的深化发展阶段;在产业间和产业内分工下,发展中国家在利益分割中处于明显弱势地位甚至出现福利恶化。在要素分工条件下,静态利益的分割取决于一国以何种要素参与何种层次的国际分工,较之于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和知识,发展中国家以劳动力等要素参与国际分工处于不利地位并导致静态利益流失;但由于要素流动以及中间产品贸易具有知识、技术等溢出效应强的特点,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技术进步、经济发展以及就业等动态利益。  相似文献   

11.
付鞍安 《桂海论丛》2006,22(4):12-15
文章对西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比较和综述,由此把握住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脉络,并对贸易理论中最为经典的比较优势理论给予较为全面的再认识,同时提出广义的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经济和贸易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由贸易政策并未成为西方贸易政策的普遍事实,比较优势原则也并未成为西方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普遍原则。“国家利益”在传统自由贸易理论中的缺位导致西方贸易政策与之严重分离。  相似文献   

13.
徐艳如 《前沿》2013,(11):97-98
本文在上海服务经济以及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研究上海生产者服务贸易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关系。本文采用一组国际贸易竞争力指标(包括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来反映上海生产者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变化趋势,采用全要素增长率来反映上海经济增长情况,最后利用计量方法来研究上海生产者服务贸易与上海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主要。结果表明:上海的生产者服务贸易进出口贸易额迅速增长且平均国际贸易竞争力呈上升趋势,而全要素生产率则未显示出明显变动趋势;且生产者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在短期内不存在均衡关系,但显示长期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14.
造成中美贸易冲突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世界学者普遍认为中美两国贸易的失衡是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中美发生贸易发展失衡,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中美产业结构不同,中国经济以制造业为主,美国经济集中在以服务业为主的工业化上,中国经济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正好适应美国国内市场需求,这就导致了中美贸易对中国出现了顺差,同时伴随着东亚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进出口中的优势,美国高薪企业在中国投资及美国对中国歧视性的出口政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中美贸易严重失衡。从总体上看,目前的中美贸易对两国是互惠互利的,但贸易失衡并不利于两国经济关系的长期发展,必须找到破解贸易失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发展中国家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目标产业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纵观全球经济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在初级产品方面的比较优势逐渐减弱甚至丧失。本文从发展中国家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角度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 :发展中国家可以选择重合产业作为目标产业进行扶持和保护 ,重新获得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我国贸易失衡的结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以外资为主从事的加工贸易是我国贸易失衡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创造者是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我国在初级产品上一直保持逆差,但工业制品却保持了更大的顺差;我国的主要贸易顺差国是美、欧国家,主要逆差国是东南亚国家和能源出口大国;我国的贸易优势在传统的货物贸易上,而在新兴的服务贸易上存在比较劣势,我国未来的贸易状况可能发生改变甚至逆转。  相似文献   

17.
动态比较优势的来源与演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为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比较优势理论已从静态分析发展到了动态分析,这在解释产业内贸易的形成以及贸易与经济内生增长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进行综述,以期对这一前沿理论的进展有一个总体把握。本文从源于“干中学”效应的动态比较优势及其演进、源于创新的动态比较优势及其演进,以及源于内生个人专业化的动态比较优势及其演进这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描述了动态比较优势的各种来源及其演进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翁爱云 《人民论坛》2012,(35):246-247
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是世界各国的两种基本外贸战略,晚清思想家们就采用何种外贸战略进行了艰难的抉择。根据当时的中国国情,自由贸易战略的主张有一定积极的理论意义,但保护贸易战略的主张更为合理、可行,更加有利于改变整个国民经济"积弱积贫"的状况,随后,这一主张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商战理论及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一、新形势下如何保护中国农业及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农业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中是需要加以保护的产业 ,这点现已形成共识。但如何保护 ,有的人主张从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等方面来保护 ,有的人则强调根据要素禀赋和产品特征发挥农产品的比较优势 ,并通过贸易自由化把资源配置的范围扩大到国际市场来保护。关于中国加入WTO对农业的影响这一讨论 ,就是不同理论倾向的反映。其热点主要集中在 :(1)加入WTO ,我国农业可能受到冲击的大小 ,并以此作为重要依据之一 ,来判断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 ;(2)加入WTO ,我…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实践持续推进和不断丰富,并相继汇入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经历改革之初的激烈争鸣,中国学术界和决策者们最终认识到应当依据比较优势原则,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服务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增长。其中,贸易流动是研究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载体,而影响贸易流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研究中国未来的贸易流动和进一步促进和优化中国贸易流动,仍面临全球化发展新趋势的挑战,从而需要重视全球化两大重要趋势及其对中国的贸易流动和国际投资的影响、全球化新趋势的政策含义及其对中国开放实践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