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戴激涛 《岭南学刊》2008,64(2):55-59
协商民主主张公民通过自由而平等的理性对话、辩论、审议和协商等方式来参与公共生活,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保证公民自治和真实民主的实现。宪法对作为当代民主政治新范式的协商民主的规范功能和保障作用,应主要通过创造和规范公共领域、规定和保障人权、提供未完全理论化的协议以解除协商困难、形成宪法共识以培育具有责任感的协商主体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国家治理是有效协商与现代民主共同合法性推进的产物,"协商"和"民主"的价值融合是理解国家治理的两个重要侧面,协商治理是一个亟待成长的新公共治理范式。协商议题是衔接国家治理与协商民主的重要载体,协商治理实现了程序民主向参与式民主的过渡。公共精神贯穿于公共议题治理的全过程,对公共精神进行培养有助于强化协商治理价值理念中的公平和责任意识。因此,建构中国特色协商治理的话语体系,必须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确保"协商"在国家治理体系这一政治结构中的稳定性,以制度的科学制定与有效执行作为协商民主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和维护公民文化权益的重要载体。协商民主作为我国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在"广泛多层制度化"实践中,其"平等""包容"的价值诉求、"交往""商谈"的实践特质和"批判""整合"的思维取向,契合了我国文化建设中"多元治理"的改革诉求和时代趋势。本文提出在打破"全能政府"和"超级保姆"的同时,构建"政府—社会—市场"三元文化治理主体格局,以保持三者权力结构与作用边界的动态平衡;并以协商民主的"宪政体制"框架、"双轨制"机制和"公共理性"原则为导向,以控制政府权力、培育社会组织、规范市场力量三大维度为切入点,界定各治理主体的外在权力作用边界和内在职责担当,最终实现"强公共领域""弱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对话与互动,提升文化治理的整体管理效能。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丰富了协商民主的参与主体,拓展了协商民主的公共领域,创新了协商民主的治理模式。互联网时代协商民主的运行挑战主要体现在:匿名性形成了协商民主的理性障碍、碎片化带来了协商民主的信息负载、数字鸿沟加深了协商民主的实践难度。互联网时代发展协商民主需要多措并举:政府应加大对互联网空间的管控力度,强化协商意识,重视引导网络舆情,提升对网络信息的驾驭能力,关注网络安全问题;培育协商民主的政治文化,在社会层面塑造体现内在宽容和互信合作的协商文化,在公民个体层面构建体现公共理性和社会信任的协商文化,在政府层面摒弃官僚文化,重视平等协商和多元沟通;增强非政府组织的协商能力,发挥集体行动能力,增强社会自治能力,完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5.
协商民主的缺陷和面临的践行困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协商民主是建构于特定的理论前提和假设基础之上的.它的实际推行也需要一系列现实条件的保障.主体的理性不足和政治能力贫困,协商意识和协商伦理的缺失或沦丧,协商的共同价值原则匮乏和共同利益基础薄弱,公正的协商制度和程序的匮乏与协商场所的不足,强势力量对协商的掌控和派系力量对社会共识的漠视等理论缺陷和践行困境限定了协商民主的功能作用和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6.
正一、现代治理的复杂性呼唤协商民主人类解决公共治理问题,可以遵循不同的逻辑。包括以契约和自由市场为核心内容的"市场逻辑",以及"科层官僚制"的"行政逻辑"。现代公共治理问题日益复杂化,市场逻辑与行政逻辑均面临失灵的困境。治理运行的第三种逻辑"政策网络"开始兴起,它将社会运行看作是各种相互关联的平等主体,在资源依赖、权力分享基础上的互动结果,这种逻辑要求主体间的平等"协商"。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我国公共治理日益面临复杂化局  相似文献   

7.
李中林 《江苏政协》2013,(10):25-26
<正>协商民主是20世纪后期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民主理论范式。其产生土壤是自由民主和代议民主的纠偏和完善,出发点是着力解决"多数暴政"所带来的"少数侵害"问题。因此,有人把协商民主定义为:协商民主就是基于人民主权原则和多数原则,自由平等的公民,以公共利益为共同的价值诉求,通过理性的公共协商,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赋予公共决策以合法性。协商民主的本质内涵是助推党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中,存在丰富的  相似文献   

8.
推进社区治理机制创新,关键在于构建社区治理的协商互动机制、协同合作机制、信息整合机制、法治监督机制。构建协商互动机制,就是要通过社区的"定期化协商""事件型协商""偶遇型协商"等,推动社区协商的全面化、为居民共识的达成提供基础;构建协同合作机制,就是要通过主体间的全面整合与协作,实现社区治理的整体化、无缝隙化;构建信息整合机制,就是要通过信息的及时收集和发布,实现居民利益诉求的有效聚合、实现治理信息的及时公开;构建法治监督机制,就是要通过制度的不断完善来推进居民利益表达的法治化及权力监督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9.
运用协商民主来化解基层治理中的社会矛盾,关键是要在理性对话之中实现利益均衡。建构从上到下的公共协商机制,协调各方利益者的价值偏好;改变社会大众被动式的政治参与,减少各利益群体因不同诉求而产生的偏见;建立平等、包容、公正、自由的沟通平台。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三个乡村公共政策协商案例的经验性比较,首先从理论层面阐释协商话语共识与行动共识的衔接可能,描述了协商治理从赋权到定责的转化逻辑,为共谋实现共建奠定了可行性基础。其次从经验维度提出议行关系作为观察协商治理实践中共谋何以促成共建的机制进路,由权责与议行关系的联动机理指出议行协同延续机制这一经验特征,整体性概述了村干部兼容自治与行政的协商治理策略。最后从规范层面探究了协商治理的价值基础,以中国式现代化视野透视了共谋实现共建的协商治理机制的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11.
协商民主使公民能参与政治生活和政治决策,通过反思、对话、辩论等,就涉及公共利益的政策达成共识,赋予立法和决策合法性。协商民主追求公共利益,将利益相关群体包括弱势群体纳入了协商范围,以对话、协商来化解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有利于现代公民精神的培育。当下,在实践中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开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社会不平等影响协商的过程和效果,利益分化影响理性协商,协商的动力不足而导致协商形式化的趋向。故而,需要不断完善协商制度,保障公民的参与权利,拓宽基层协商渠道,使社会主义民主协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12.
当前乡村治理实践面临诸多困境,集中表现为治理“缺位”:农民参与村务治理“边缘化”、农村协商民主缺位及乡村治理制度规范缺失等。这不仅有悖于基层民主自治初衷,亦阻碍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全过程人民民主具备人民当家做主的完整程序和制度链条,强调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在场”性、全过程性、有效性,并秉持协商原则,确保人民参与公共事务“全过程在场”。由此观之,全过程人民民主可有效嵌入乡村治理过程,通过构建“两化三治”路径,即在坚持乡村民主治理政治化和社会化的原则下,构建以公共理性加强德治、以行动赋权推动自治、以制度规范保障法治的乡村多元治理路径,从而全方位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全面激发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活力。  相似文献   

13.
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实施民主协商逐步成为中国基层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方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民主协商"成为社会治理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协商民主对于实现利益整合、降低决策风险、培育社会自治和增进公共理性具有显著功效。在化解基层社会矛盾方面,协商民主制度在不同的决策阶段发挥着重要的治理效能。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传统、各级党委政府对协商民主制度的倡导、基层社会协商民主实践的创新,构成了中国基层社会协商治理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合法性运作是公共权力理性化对民生治理的政治贡献,民生作为考量公共权力合法性运作的重要向度具有整合政治生态的价值意蕴。民生治理是善治与公共理性的价值厘定,也是公共权力理性化的有效运作形式。行政善治回应了政府角色定位的民生纲领,政府公共权力合法性运作的民生导向有效诠释了执政之基、服务嵌入与回应性治理的三重面向。因此,政府民生治理既是政府责任与民心资源的利益救赎,也是公共权力合法性运作的价值基础。政府民生治理的发展理路呈现了政治话语到法治论域的民生治理景图,公民社会与人民社会互构的民生治理逻辑,民生治理到民权保障的制度规约,民生改善到政治认同的价值依归等四维演进谱系。  相似文献   

15.
政府行政决策协商转向是行政决策发展的重要向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政府行政决策各主体的不平等现象影响行政协商的实效.主体性困境阻碍了行政决策协商民主进一步发展.通过构建行政决策主体间性协商关系,破解政府官员"经济人"困境,建立服务型政府;促进专家主体回归"价值中立",做理性知识的提供者和传播者...  相似文献   

16.
大学治理的有效性既体现在形式上的合理性,也体现在实践上的可行性。如果仅注重形式上的合理性会在结构层面、观念层面、组织层面和行为层面等方面引发治理困境,因此,注重实践上的可行性成为大学治理的必要之举。协商民主在大学治理中能够在促进公平正义价值回归、落定多元主体角色、推动合法性再生产、破解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关系难题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此,可以通过去行政化改革、回归大学自由精神、推进增量改革以及完善制度建设等方面建构协商民主,以提升大学治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公共权力及其异化治理的伦理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权力是一种维持、调整和发展社会生活基本秩序以追求社会公共利益的强制性力量,它与道德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公共权力背离维护和追求公共利益的目标就会形成公共权力的“异化”。公共权力异化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伦理方面的缺陷是其中重要的一种。从伦理角度加强对公共权力异化的治理将有助于公共权力的合理有效运行和价值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教育治理现代化不能仅仅凭借单一主体的力量,而是有赖于多元治理主体的合力。其中,"知识"在教育治理主体的整合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因而知识治理在教育治理现代化中的价值凸显。知识势差是其逻辑起点,知识共享是其逻辑中介,共识创建是其逻辑终点。教育治理现代化中的知识治理在遵循内在逻辑的同时,也呈现出自身的运行机理,主要表现在:以平等协商为基础的知识交互、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知识创新、以权力分享为核心的责任重构以及以合作协调为保障的行动协同。  相似文献   

19.
协商民主理论强调基于理性的公共协商,而这正是目前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不能起实质作用的症结所在。从我国实际出发,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改进和完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培育协商主体、充实协商内容、规范协商环节以及建立履约监督检查机制。  相似文献   

20.
社区协商是指社区居民及社区内外多元主体,通过平等对话、理性商讨、公开审议等途径,就社区公共事务表达诉求、沟通交流、形成共识的民主形式。社区协商是协商民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层协商的重心所在。社区协商的核心是社区内外平等主体间基于理性的公共协商,实质在于扩大社区居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维护社区居民合理诉求和合法权益。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需要系统总结我国社区协商的发展现状,分析存在问题,不断完善社区协商制度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