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宏观调控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校正着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市场失灵,护佑着中国经济高速平稳发展。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袭来时,宏观调控就显示出其威力。政府通过实施旨在扩大内需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有效地克服了由于外需萎缩而带来的经济增速大幅下降,而且由于着眼于产  相似文献   

2.
程鹏 《行政论坛》2003,(3):37-40
政府不是万能的,政府也存在失灵问题。政府失灵直接限制了政府经济行为的实施。转型经济时期政府失灵问题尤为严重。本文试通过对转型经济时期政府失灵的表现进行分析,引发规范的政府经济行为来避免政府失灵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政府经济职能的问题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命题。对于象我国这样的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国家 ,尤其需要注意对市场失灵的弥补和政府职能在不同时期的转换。实践表明 ,没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竞争的结果 ,必然导致全社会范围的分配不公 ,必然导致两极分化。这样 ,经济无法保证正常运行 ,社会无法保持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4.
转型期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无疑是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市场失灵的存在,要求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但政府也存在政府失效的问题,转型期政府与市场的界限不能完全予以确定,然而政府由无限政府逐渐向有限政府转变,会减少政府失效所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新旧体制处于转换时期,调控手段也在急剧地变化。原有的调控手段有的失灵了,有的削弱了,而新的、需要综合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治的、纪律的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多元化、多功能的宏观调控体系正在建立之中。这是在宏观调控方面出现的矛盾磨擦和漏洞的原因之一,也是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可避免的。宏观调控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系统工程。对于建立与新的经济体制相适  相似文献   

6.
《瞭望》1994,(44)
在’94秋委中国经济形势分析、预测座谈会上宣读的《秋季报告》,对1995年的经济发展趋势也作了较为详细的预测。这一预测,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关注。’95经济走势预测分析 经济学专家对1995年经济形势的预测是乐观的: ——在1994年深化改革和宏观调控均取得较为突出成绩的基础上,1995年我们如果能继续大力推进改革进程,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谨慎操作,则可以预期经济“软着陆”的目标将进一  相似文献   

7.
浅析“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析“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王勇,凌梓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两种手段,各自都存在着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这种现象被称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正确认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存在的原因及其表现,对于有效的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宏观调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区域经济发展与宏观调控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促进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并为国家顺利实施区域经济宏观调控提供条件 ;而宏观经济调控又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两者之间互为条件。我国实施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既是必要的 ,又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经济增长与经济稳定,是关系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对矛盾。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成太大问题,宏观经济不稳则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如何加强宏观调控、尤其是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就成为处理经济增长与经济稳定的关键。 前不久我们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的胡鞍钢博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论建立计划主导型的宏观调控体系郑国铎一、市场经济需要计划调节为什么市场经济需要计划调节呢?从实行市场经济国家的情况看,弱化政府宏观调控(包括计划调控)的自由市场经济,必然导致“市场失灵”现象的发生,单凭市场调节至少难以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市...  相似文献   

11.
提高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政府架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绝非强化行政手段,而是主要提高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引导、规范、管理、调控经济运行,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能力。一是优化市场机制高效运行的体制环境;二是强化弥补市场失灵的政府职能;三是硬化、规范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2.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宏观调控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内容、地位、作用和手段等基本问题作了全面的阐述,为在我国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需要宏观调控所谓宏观调控,就是国家通过运用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的干预和调整。也就是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的轨道,而且及时纠正在经济活动中偏离规定目标的方法。通过宏观调控,可使国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宏观调控不仅…  相似文献   

13.
甲:我发现,现在许多人对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加强宏观调控存在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鉴于近几年经济发展失控带来的苦果,大家对实施这个重大方针都表示拥护,担心搞不彻底、走过场;另一方面又感到实施这个重大方针,要作出牺牲、付出代价,担心搞不好经济要滑坡、走回头路。目前后者的心理状态比前者更具有普遍性。 乙:是的。据我了解,产生这种心理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治整过程中有一个得“法”的问题,所谓得“法”,就是治理整顿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必须受法律这一社会  相似文献   

14.
关于宏观调控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宏观调控既不等同于扩张,也不等同于紧缩,而是一个具有双重性的中性概念.宏观调控的立足点是为了发展,为了更好的发展.宏观调控也没有停止和结束的时候,只有依据治理波动情况之不同而有阶段性之分,有采取不同的措施和不同力度之分.1993年到2003年,中国经济进行过两轮正相反的宏观调控,都成功地对经济过热和经济偏冷进行了治理.自2003年下半年,中央开始实施新一轮宏观调控措施,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了"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表明我国的宏观调控全面转向"中性"政策.这是一种有保有压、有紧有缩、上下微调、松紧适度的政策,是松紧结合的组合式的宏观调控.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都在正常区间,不存在什么"软着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朱仁显 《党政论坛》2001,(10):41-42
公 共失灵是指公共权力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干预不当 ,未能有效地克服市场缺陷 ,甚至妨碍和限制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 ,引起社会经济关系的扭曲 ,加剧了市场缺陷和紊乱 ,从而不能使社会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公共失灵的现象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在发展中国家则更严重 ,我国也不例外。主要表现为 :一是公共政策法规失效。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干预的基本手段是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法规 ,并以之调节经济和社会活动 ,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 ,纠正市场的失灵。但是 ,由于人、组织、制度和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 ,政府难以制定合理的政策、法规或者难…  相似文献   

16.
论政府经济调节的适度性黄平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怎样调节,如何把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是一个需要很好解决的问题。笔者试就此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一、市场失灵需要政府调节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在某些经济活动中,单靠...  相似文献   

17.
郑丽 《理论导刊》2006,(10):69-72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是我国政府确立的重大方略。耕地保护既具有公益性,又具有私人性,在运用市场机制或政府政策干预时常出现失灵现象。从公共经济理论角度分析,应强化政府在耕地保护中的宏观调控和监管作用、加快培育建立保护耕地的市场机制、建立合理的利益调控体系、建立健全民主监督参与机制、培养全社会耕地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8.
贵刊今年第26期《莫误读宏观调控》一文,就去年下半年开始的新一轮宏观调控政策实施一年来,调控对我国经济形势的走向、作用、效果等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判断和认真解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文章还紧抓主题,理性分析,对种种误读宏观调控政策的言论行为、思想误区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澄清,同时阐明了宏观调控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9.
西方政府失灵理论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失灵问题由来已久,其理论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当代西方,政府失灵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是由公共选择和公共政策学者做出的,他们运用个体主义方法论,从新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比较系统的分析了政府失灵问题。另外,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在研究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对政府失灵进行了相关的阐述,他们从认知角度深入分析了其原因。他们的分析有深度但缺乏广度,可以从广泛的层面对政府失灵的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失业--新世纪中国经济的难题之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我国失业问题较为突出 ,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问题之一。政府在社会就业中负有重要的责任 ,实现充分就业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两大基本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