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9年8月29日一早.毛主席派秘书把正在北京开会的孔从洲接到中南海丰泽园内的颐年堂,为李敏和孔令华完婚。毛主席和孔从洲一见面,就紧紧地握住他的手,和蔼亲切地说:“今天是两个孩子结婚,请你来坐一坐,叙一叙。”然后,拉着孔从洲向在座的客人介绍说:“这是李敏的公公,孔令华的父亲,孔从洲同志。”毛主席平易近人,谈笑风生,使孔从洲拘谨的心情逐渐驱散了。这天请来的客人,主要有蔡畅、邓颖超同志;还有毛主席的表兄王季范先生及其孙女王海蓉、孙子王其华;以及毛主席身边工作的机要处处长叶子龙、卫士长李银桥和秘书罗光禄等。人虽不多,气氛却十分轻松愉  相似文献   

2.
中山装     
《学习导报》2010,(7):50-50
毛泽东对“中山装”很欣赏,他一直坚持穿中山装,因而国外朋友又称中山装为“毛式制服”。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珍藏着一件特殊的中山装,这件衣服长76厘米,上衣两袖从腋下起全部剪开,衣服多处沽有污渍。也就是这件中山装伴随着毛泽东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相似文献   

3.
中山装     
《新湘评论》2010,(7):50-50
毛泽东对“中山装”很欣赏,他一直坚持穿中山装,因而国外朋友又称中山装为“毛式制服”。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珍藏着一件特殊的中山装,这件衣服长76厘米,上衣两袖从腋下起全部剪开,衣服多处沽有污渍。也就是这件中山装伴随着毛泽东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相似文献   

4.
孔从洲原是国民党三十八军的一位爱国将领。后率部起义,投入了共产党的怀抱。1959年,其子孔令华与毛泽东的长女李敏结婚,从此,毛泽东与孔从洲成了儿女亲家。两位特别人物曾经有过多次交往。他们和普通人一样攀亲叙亲,从个人经历谈到子女教育,从生活谈到工作,但又无不与国家的兴旺、民族的繁荣、人民的利益紧密相联,“家史”与“国史”如此巧妙地联为一体。《毛泽东与他的亲家孔从洲》记述了他们交往的内幕。读来您一定会有兴趣。  相似文献   

5.
孔从洲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将领,围共两党都授予他中将军衔。他从国民党部队起义归来受到毛泽东的厚爱,毛泽东亲自批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乐意和他结为儿女亲家。  相似文献   

6.
1956年秋,乡下刚搞完秋收,文润泉、文梅青两兄弟,便从湘乡唐家圫来到长沙,找到在省城工作的兄弟运昌。兄弟三人商定,一同上北京看表兄毛泽东。在湖南矿冶学院工作的文凤良(文运昌之子),考虑到父辈们曾几次去北京,这次又去,怕打忧太多,便先给毛泽东写了封信。一星期后,湖南省委交际处的同志找到文凤良,说毛主席来电,欢迎文润泉等三位老人去北京,并要文凤良护送。于是,他们4人上了北京,住在西郊宾馆。11月8日下午,毛泽东派车把他们接到中南海住处。客厅里,在座的已有王季范老人和他带去的两个年  相似文献   

7.
胡飞 《党史纵览》2010,(1):28-31
1952年6月,正在朝鲜战场指挥作战的陈赓接到中央调令,让他担任新组建的军事工程学院院长。接到命令后,陈赓挥别了一起战斗的战友,回到北京,在与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商谈之后,立即开始着手组建军事工程学院。  相似文献   

8.
那是1965年2月,佳木斯还是寒凝大地雪满枝头的严冬,一个星期天的上午,东北农垦总局办公室接到中央农垦部一个电报,通知当时任总局局长的王正林到北京开会。他接到通知后就把我找去,让我跟他一块儿去。那时,我是总局计财处计划科科长,掌握着垦区计划方面的一些数字和情况,可以做他的参谋。我们匆匆地料理了一下,当天就乘火车经哈尔滨去北京。火车在茫茫的雪原上奔驰。王正林局长半躺在卧铺上沉思。从他那张略微削瘦的脸上,可以看出他情绪在不断地变化。突然,他问我:“这次去开会,汇报提纲还没写,又没告诉开啥会……这会能是什…  相似文献   

9.
袁成亮 《党史博览》2008,(10):26-27
提起田阿桐这个名字,在中国时装界几乎无人不晓。他是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共和国领导人的首席服装师。由他首创的“毛式中山装”在中国公务休闲时装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那么,田阿桐是如何走进中南海的?在半个多世纪的裁缝生涯中,他又有哪些难以忘记的记忆呢?  相似文献   

10.
1949年5月中旬的一天傍晚,时任四野十四兵团司令员的刘亚楼正在打点行装,准备投入解放中南地区的战斗时,突然接到中央军委的通知,让他火速赶到毛泽东的住地,领受新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送郎上前线”1937年7月的一天,毛泽东派警卫员来到罗荣桓家,通知林月琴,到他的住处去一下。毛泽东让林月琴去他那儿,林月琴感觉很突然,也很紧张。她来延安已有些日子了,也曾多次见到过毛泽东,听他做过报告,但毛泽东单独找她谈话,这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12.
<正>那年,中央警卫局在清理毛泽东的遗物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小柜子,里面装的是毛泽东亲手珍藏的毛岸英的几件衣物,有衬衣、袜子、毛巾和一顶军帽。这些物品不是身边的工作人员收拾的,他们甚至看都没有看到过。从毛岸英牺牲到毛泽东逝世,隔了26年,毛泽东是在怎样的悲痛和寂寞中把儿子的这些衣物珍藏在身边的?这26年里,毛泽东在北京的住处,至少搬了五次,他是怎样瞒过所有的工作人员,没有让任何人经手这些衣物的?  相似文献   

13.
1966年6月4日,刘少奇和邓小平到杭州向毛泽东汇报了“文革”情况,并请他回京主持工作。毛泽东没有同意,他委托刘少奇相机处理运动问题。 刘少奇又急忙飞回北京,主持召开了中央会议,决定向大、中学派出工作组。但是工作组受到造反派的抵制和围攻。 7月18日,毛泽东突然返回北京。 当晚,刘少奇闻讯后驱车赶往毛泽东的住处。他看到毛泽东住所门前己经停了几辆小轿车,屋里灯火通明。刘少奇请卫士通  相似文献   

14.
王柏成  徐守贵 《奋斗》2003,(9):41-41
1997年5月,是刘宝生人生和事业上的又一大转折。已是伊春市检察院反贪局副局长的刘宝生,正在成都办案,突然接到通知,组织上决定他为铁力林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相似文献   

15.
《湘潮》2010,(3)
<正>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问他穿什么礼服参加开国大典,毛泽东不加思索地答道:穿中山服。遵毛泽东的嘱咐,卫士李银桥与李家骥买了一段黄色的将校呢,并专门请北京最著名的裁缝王子清为毛泽东量身订  相似文献   

16.
《当代贵州》2013,(32):64-64
毛泽东是政治领袖,不是一般的文人或专业作家。他的文章源于他的政治生活。一般来讲,政治家的文章天生的高屋建瓴,有雄霸之气;另一方面又理多情少,易生枯燥之感。但毛泽东巧妙地扬长避短,文章既标新立异,又光彩照人。毛泽东之后有许多人学他,也写文章,还出书,但迄今还没有人能超过他。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是政治领袖.不是一般的文人或专业作家.他的文章源于他的政治生活.一般来讲。政治家的文章一方面天生的高屋建瓴.有雄霸之气:另一方面又理多情少,易生枯燥之感。但毛泽东巧妙地扬长避短,文章既标新立异,又光彩照人。毛泽东之后有许多人学他,也写文章,还出书,但迄今还没有人能超过他.  相似文献   

18.
一 1950年10月7日晚上.彭德怀在同意由他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这一重要领导职务之后.又一次来到中南海毛泽东住处,继续跟毛泽东研究志愿军组建并入朝作战诸问题。深夜,当他从毛泽东办公室出来向丰泽园大门口走去时,只见一个人在路灯下踯躅着。那个人见彭德怀出来了,赶紧跑步迎上前去,边跑边喊:  相似文献   

19.
沈黎明 《世纪桥》2009,(22):22-24,51
凡看过央视热播电视连续剧《延安颂》的人,一定不会忘记剧中这样一组镜头:一位年轻漂亮、性格泼辣的红军女干部,刚刚克服重重困难来到延安,就急着来拜见毛泽东。她来到毛泽东住处时,毛泽东正在院子里摆弄炉子烧水,她望着毛泽东的背影没吱声,笑眯眯的颠着脚,轻轻绕到毛泽东背后,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也是学识渊博的学问家。孜孜不息的读书生活伴随着毛泽东的一生,和他的革命生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酷爱读书,广收博览毛泽东从幼年起,就勤奋好学,酷爱读书。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读书欲望愈来愈强烈。为了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常常废寝忘食地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种书籍。后来,即使在最艰苦最紧张的革命战争环境,他也总是不忘读书。到陕北以后,毛泽东通过各种渠道,尽一切可能,从国民党统治区购买各类书报。到了延安,他的书逐渐多起来了,并有专人替他管理。他的书起先放在离住处不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