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主体间性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芳 《湖北社会科学》2008,42(2):187-189
主体间性理论是继主体、主体性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哲学思维方式。探讨主体间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我们正确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本质、规律特征以及理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并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现代化、科学化、人性化。  相似文献   

2.
吴志成 《传承》2014,(10):76-77
主体间性对主体性的超越实质上是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超越。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和分离,其基本主张是反"逻各斯中心主义"、消解主体性的非理性主义及"向统一的整体开战"。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哲学范式的转换,但也存在未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分离、偏离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等后现代缺陷。  相似文献   

3.
周先进 《前沿》2010,(7):9-15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本世纪初兴起并引起理论界和教育界广泛关注的话语,是现代哲学研究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是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修正和理论提升,是由主客二分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研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涵。因此,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选择合理的教育模式,注重一定的教育艺术。  相似文献   

4.
朱松柏 《理论月刊》2012,(4):163-165
"主体间性理论"是社会交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继主体、主体性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哲学思维方式。主体间性不仅仅具有本体论的哲学意义,而且更有着丰富的方法论的意义层面。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主体的相互建构过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相互对象化的客体,同时更是"主体-主体"关系,其建构的动因是社会实践中的双方精神交往互动。这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建立更加有利于传播和塑造先进的政治文化;更加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政治角色;更加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也更加有利于推动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主体间性理论这一视阈透视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如下转型:结构模式由主客体型向主体间性的转变,方法由注重单向灌输向注重共同体验升华的方向转化,价值追求由单一的工具理性向人的全面发展转变,研究领域由外在的行为领域向主观心理领域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郭展新 《前沿》2014,(5):76-77
文章主论述了主体间性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含义,从主体问性的角度分析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思维方式和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思维、师生主体性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出发提出关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确立互为主体的新理念,积极营造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平等互动的良好氛围,实现由单向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双向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8.
韩军芳 《前沿》2012,(14):45-47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阶段理论、人与人的交往关系理论和思想观念形成理论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克服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要求和人的思想意识发展变化的需要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依据.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有四种:对话模式、活动模式、生活模式和网络模式.  相似文献   

9.
居峰 《前沿》2013,(3):160-161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主体间性理论为理念,立足于社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通过师师、师生、生生主体间平等、互动和交往,将其放之于主体一主体的关系中来,培养大学生具有主体间性思想政治品德的理论”。该教育理念的建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保证,也是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该理论的运用,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教育主体和对象主体的双向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0.
大众文化主要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而迅速发展起来,具有消费性、功利性与世俗性的特点。大众文化通过对话语权的控制和对时效性的把握,影响着受教育群体,不断消解其主体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许多新的问题。要解决年轻受教育者沉迷于大众文化从而导致主体性缺失的问题,亟待树立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即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从整体视角发挥主体性,特别强调发挥双主体间的交互活动,不失为是一种以人本理念为中心、促进年轻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1.
韩军芳 《前沿》2012,(16):45-46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效果不理想.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具有平等性、互动性和理解性等特征,能够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主体性作用,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教育者应当转换视阈,创造多维度的现实条件,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2.
张坤  居峰 《前沿》2014,(3):47-48
主体间性理论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总结和梳理近年来的主体间性理论的研究成果,将其借鉴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3.
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弄清楚确定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哲学依据,另一方面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社会结构及主体功能的实现形式。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主体的内涵入手,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社会结构包括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国家主体,是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国家主体的统一体。自决、自主、自控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功能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研究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已形成基本的阶段性研究特征,但学术界对于一些基本问题仍存在诸多质疑与分歧,尚未形成主体论自身的研究方法论。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的研究理念、研究主体、研究思路进行"全景式扫描",可明确研究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方法论意义的世界观"为指导,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在本体论、价值论与认识论研究的基本思路,从而形成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自身研究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15.
王金萍 《前沿》2007,(3):84-87
本文借鉴主体性哲学和主体性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命题的重要意义所在,系统地阐释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特点,提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策略,促进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从主体间性视阈下审视当前公安现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失衡、受教育者话语权缺失和教育方式及内容僵化单一等诸多困境。要实现公安现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增强实效性,必须牢固树立与公安现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相符合的思想观念,掌握与其相符合的教育方法,提高与其相符合的能力素质。  相似文献   

17.
从教育者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包括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两个方面。有效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实施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和教育成效的提高能起到积极作用。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措施是,发挥教育者对教育过程组织实施的主体性,教育者要更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发挥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者要在知识量的占有上,要有优于受教育者的信息优势;在情感上,要关心受教育者,建立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发挥教育者对其自身的主体性,教育者要具有创新的意识、与时俱进的品质以及终身学习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叶雷 《青年论坛》2004,(3):60-62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要求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我们对现行思想政治教育总体反思的结果。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 ,必须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 ,尊重和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还要注意克服几种可能的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缺失探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缺失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原因 ,探析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缺失的表现并找出相应对策 ,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沈云林 《求索》2007,(9):134-136
主体间性经营的宗旨是在一种和谐共存的环境中,在遵循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条件下,充分发挥经营者的个体主体性,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我”的融合和协调,最终走向经营的“生活世界”。主体间性经营是对占有性个体主体性经营的反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