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随着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各类教育“立交桥”的逐步建立,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目前中高职教育存在的课程重复与资源浪费问题,借鉴发达国家职教理念,中高职教育应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以职业岗位为导向,通过模块化课程整合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2.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积极尝试,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工作室并以工作室为载体实施教学,营造“真项目训练、真设备操作、真环境育人”的职业情境,改善了学生的实习实训条件,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还让学生学会了工作,使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岗位需求更趋一致,无疑是对接行业企业、实现工学结合、解决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谈高职会计教学与就业岗位"零距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会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实用型的会计人才,为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素质,实现学校教育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高职会计教学必须对现有的会计教学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调整课程体系结构,深化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实训基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人才。  相似文献   

4.
在旅游职业学院开设体育旅游专业,有利于形成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新的“契合点”,并可以进一步拓展和完善旅游教育专业体系,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提高办学效益。因此,旅游院校开设体育旅游专业十分具备可行性,有利于旅游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5.
由于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高职毕业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出现了毕业生召回制度。作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尝试,召回制度有其积极意义,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供需”矛盾。高职教育只有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实践技能训练,才能培养出社会满意的“优质产品”。  相似文献   

6.
中国旅游教育是教育事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必然产物。近年来,中国旅游产业规模迅速膨胀,产业素质进一步提升,对旅游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然而,在重大的时代机遇面前,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却面临诸多瓶颈以及制约因素。旅游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方法与旅游人才市场需求逐渐出现脱节,表现出许多不相适应的现象。比如,有些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脱离实际,难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不高,难以满足岗位的需求;毕业生的求职观念和方法不正确,难于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的就业形势变化的要求等等。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以及未来职业的发展。为了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本课题试图对目前高职旅游教育进行分析和研究,为提高高职旅游教育教学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积极尝试,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工作室并以工作室为载体实施教学,营造"真项目训练、真设备操作、真环境育人"的职业情境,改善了学生的实习实训条件,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还让学生学会了工作,使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岗位需求更趋一致,无疑是对接行业企业、实现工学结合、解决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举办奥运会也必将为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动力。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思考奥运会给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真解决这些问题,使学校体育自然牵手奥林匹克运动。在“人文奥运”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学校体育中得到充分关怀,深刻体验“知、情、意、行”,并充分享受体育的快乐,使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成为现实可能。培养体魄强健、个性勇敢、身心和谐的人,通过体育运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永远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梦想。  相似文献   

9.
高职的“职业教育”内涵决定了它具有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教育环境的开放性和资源配置的市场性等特性。市场化的的人才规律和人才的市场规律要求高职教育进一步以能力培养为首位,多方加强学生实践锻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确立专业设置模式;以解决就业为突破,实现高职的市场化。  相似文献   

10.
张连美  侯雪丽  顾征 《工会论坛》2010,16(4):143-145
我国的高职英语教学长期受“学科本位”教学模式的影响,课程重学术、轻实践,教学重理论轻技能,学习内容和职业实践严重脱节,课程体系与职业关联不高,人才质量不能满足就业需求。本文从分析项目课程特征人手,探索高职商务英语专业项目课程开发及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课程体系的过程,并通过案例分析法探讨“能力为主线、项目为明线、知识为暗线”课程项目设计原则、项目实施策略及教学单元设计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1.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办学类型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办学实践者的共识.高职学校人才培养一定要体现其“高”与“职”的属性,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上要体现职业适应力、职业发展力、职业扩张力“三力”并举.构建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系统推进职业素质教育创新成为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基于此,笔者提出了构建“1454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以期为高职学校推进职业素质教育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陕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存在着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专业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方案与区域经济发展严重脱节等问题,只有在对陕西社会经济发展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切实可行的途径实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才能确保陕西高职教育真正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一种新模式。该模式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项目为导向,采用模块化教学,建立“仿制+真题+比赛”的训练模式,形成专业知识学习的系统化,强化职业能力、岗位意识培养,从而实现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和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14.
英语教学在高职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深化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要从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高职特色、适应社会、岗位需求,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5.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学内容陈旧,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教学方法单一,学生主动参与程度较低;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指导实践"的应用价值难以实现;考评体系缺乏多样性,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等。本文就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致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加强教学改革管理以及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更新优化教学内容;探索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一直存在着以技术技能教学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身体锻炼的弊病。21世纪大学体育教学应进行新的课程设置与构建,通过建立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为核心的新的体育课程设置体系,使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在课堂上掌握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指导自己终身从事体育锻炼,通过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教学建设与改革以课程体系的改革为突破口,制订了特色鲜明民政高职高专教育的课程体系框架,实现了以“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衔接、民政特色与高职特色相融合、讲授课程与实践课程相对应、时序课程与周序课程相配合、能力本位与知识素质相统一、就业导向与持续发展相关联、共性要求和个性发展相和谐”为特征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和谐的目的。遵循高等教育学习规律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延展课程,建构了167个专业核心能力和延展能力培养课程集群,形成了将“模块式”与“三段式”综合集成的能力本位为主的新型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合理解决了由学术型本科教育“简单压缩”和从中等职业教育“简单升级”所产生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群体猝死事件可谓触目惊心。本应是充满朝气和力量的青少年学生群体,在短短的运动距离中竞跑向了人生终点。作为教育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身体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学生时代的健康体质是他们成年后幸福工作和生活的保障。因此,要全方位加强学校体育课程,将其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学生发展视野下的高职课堂管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的基本理念,在课堂管理中同样应当坚持人本观念。文中对高职课堂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高职课堂管理应紧密结合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策略,才能有效促进教学,使高职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驱动力.高校课堂教学创新是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的重要举措.法学专业课堂教学创新可以有效化解专业教师的学科认识与学科实际定位的矛盾、教师教学组织与学生冷漠回应的矛盾和教学内容与实务部门需求相脱节的矛盾.法学课堂教学创新应遵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围绕法学专业职业教育定位,寻求在教学设计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形式等方面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