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孙琳  向熹 《求索》2014,(2):142-145
古代典籍的传播对语言的发展影响极大,化用和创新典籍中的语词,是汉语词汇系统中新词新义产生的重要来源。源于《诗经》的组合式复合词,就是抽取《诗经》不同诗句中的字组合而成的复合词。有的出自同一首诗相邻的两句或四句,有的出自同一首诗的不同章节,有的甚至出自不同的诗篇。组合新构词的结构以联合式为最多,偏正式次之,主谓和动宾式的复合词较少,与汉语词汇结构的总体分布和发展趋势一致。这种重新排列组合再利用的方式使一些旧的语言词汇在承袭传统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2.
语义韵的研究成果对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从语义韵研究拓展词汇教学的深度、增加同义词辨析的维度、提高学生精确运用词汇的能力、促进词汇教学方法的创新等四个方面探讨了语义韵研究在外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以来的《诗经·鲁颂》研究,逐渐突破了传统的"经学"研究模式,呈现出新的面貌。本文主要从《鲁颂》作者、作时与主旨、本义的研究;《鲁颂》与鲁国及礼乐文化关系研究;《鲁颂》中各篇专题研究;与《鲁颂》相关的其他研究等四个方面对20世纪以来的《诗经·鲁颂》研究作了简要论述,并归纳了20世纪以来《诗经·鲁颂》研究所呈现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谢遂联 《求索》2008,(1):182-183
《诗经》产生于以城邑文明为基础的城邦文化时代,城市生活为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诗经》中的都市诗歌较全面反映了当时的城市生活。不仅如此,由于当时都市的政治性本质特征,《诗经》中的颂诗及大雅中的大部分也应视为与政治都市本质相适应的都市诗歌,从而使对文学的阐释与对整体历史发展的阐释具有一致性,较好地阐释黍离心态等系列诗歌文化现象。由于都市农业的存在,《诗经》中相当一部分农事描写有着都市背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陶渊明诗歌抒情特色对《诗经》的承传这一角度分析了陶渊明与《诗经》之间的关系,提出:在陶渊明诗歌创作中,总体上体现出温柔敦厚的抒情特色,这与《诗经》的抒情风格如出一辙。古诗之所以往往被误认为是陶诗的源头,正是因为古诗也继承了《诗经》温柔敦厚的抒情传统,古诗与陶诗同源。陶诗与《诗经》之间是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6.
《新青年》杂志,是五四精英进行新文化启蒙的主要舞台,也是我们今天认识和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文本,更是有关“反传统”问题讨论的重要原典。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加以审视,应有助于更为深刻地理解与反思《新青年》的“反传统”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婚制看《诗经》里的情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涉及婚姻爱情题材的诗歌,在《诗经》三百另五篇作品中约占三分:艺一左右,绝大部分收在《国风》里面,少数几篇见于《小雅》。这些诗歌真实生动地记录了西周到春秋时代的婚姻制度、社会风貌、生产活动和阶级斗争,是研究古代社会的珍贵资料。以诗歌的艺术价值而论,此类诗篇也以它的清新活泼、绚丽多姿以及表现风格的多样化见长,实为《诗经》中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8.
王静 《求索》2011,(8):124-126
悖论是《老子》中一个典型修辞方式,以多种表达式出现在《老子》文本中。本文以Verschueren顺应理论的四个语用描写视角为框架,通过对《老子》悖论表达式特点的分析,探讨悖论这一具有标记性的表达式对作为一个语言选择的结果对交际者思维方式、认知世界和交际目的等语境因素的顺应性,作为把西方语言学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学著作中的语言运用进行解释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黄瑾 《青年论坛》2010,(1):146-148
词汇习得既是二语习得的关键点又是难点所在,特别是同义词的习得,更是词汇深度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通过实证研究,语料库为基础的数据驱动学习在同义词辨析教学中有较为显著的优势且有助于目标长时记忆的形成,能有效提高学生同义词的语感,增强辨析能力。  相似文献   

10.
隋唐五代时期石刻的发展空前繁荣,从铭文内容上看,多引经据典。《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自其产生之日起,对中国文学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五代石刻中亦大量引用《诗经》。从石刻铭文的内容看,风格多庄重典雅,行文中引经据典。识读这些材料对于了解当时社会的语言文字、词汇使用状况等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万凯艳 《求索》2013,(6):258-260
顺应性原则是语用学上提出的一种诠释语言的新观点.它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不断选择的过程,交际者受到社会、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语言形式进行顺应性选择。本文从语言结构的顺应(语音语调、词汇、句型、修辞方法等)和语境(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的顺应入手,探讨电视广告语言如何体现和凸显顺应性原则。电视广告语言结构的顺应包括语音押韵、新词外语、短句口语句、修辞变化四种方法:语境的顺应包括对画面的顺应和对交际语境(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的顺应。电视广告语言方面的顺应性研究希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电视广告语言的本质.同时为广告创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诗经》为研究对象,以传统的文献分析法、举例论证法、对比分析法为基础,综合运用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多学科交叉分析方法,通过鱼兴象、采摘诗和感生神话三个方面,对《诗经》中的交感巫术进行初步探析,探讨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和思维习俗,旨在发掘《诗经》中的巫文化特色,彰显巫术思维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朱全国 《理论月刊》2010,(4):116-118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许多诗篇体现出强烈的地域特征。本文从《诗经》与汉水流域的关系出发,首先分析了《诗经》的地理位置与汉水流域地理位置的关系;其次分析了二《南》在《诗经》中的地位,认为二《南》在《诗经》中的地位反映了汉水流域的文化在周王朝文化中的地位;最后从二《南》作为民歌集的角度出发,认为其与汉水流域的民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诗经》中呈现出来的人与物的关系为核心,阐释《诗经》物象系统的审美内涵,指出《诗经》时代人与物相往来的现实情怀,并分析了物象与人事在《诗经》诗章中的关联方式.  相似文献   

15.
汉语中的“动词+处所名词”结构,一直是句法结构研究中比较受关注的一类.这一结构契合词汇化的演变过程,促成其词汇化的机制主要有三个:高频的促动、动宾结构的仿用、构式化.由于该结构在词汇化过程中发展的不均衡性,造成了这类结构中的不同小类的语境依赖度各有不同.而该结构对语境依赖度的大小与结构的自足度、语用推理难度紧密相关:结构的自足度与语境依赖度成反比;语用推理难度与语境依赖度则成正比.  相似文献   

16.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文化异同在词汇层面上必然有所反映。在跨文化语境中,词义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着各文化独有的联想。这种独特之处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貌合神离、迥然不同、此有彼无。本文初步探讨了英汉两种语境中,词义所反映出的文化异同。  相似文献   

17.
朱熹在《楚辞集注》中,喜欢用"比""兴"说诗,曾给《诗经》逐章标注"兴也"、"比也"、"赋也"。朱老夫子很有学问,也有文学眼光。他对"赋、比、兴"的解释,明确简约,毛泽东十分赞同并且引述。就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离骚》经他一标注,对我们阅读很有帮助。本文就因他的标注的启发,谈一谈《离骚》的结构和修辞方面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的重言词是古今诗经学和语言学饶有兴味的话题,本文则是从新的角度,以周代礼乐文化为背景,运用统计学、语言学、民俗学、文学、美学等方法,对《诗经》文本进行综合考察,发现重言词具有统一多变性,从而提出正变规律说,旨在探求重言词正变的发生及关系。  相似文献   

19.
李素玲 《前沿》2013,(2):136-137
《荀子》中复音合成词已有很大的发展,主要包括联合式合成词、偏正式合成词、附加式合成词、动宾式合成词、主谓式合成词、动补式合成词等,其中联合式合成词和偏正式合成词是合成词中最主要的构词方式,其次是附加式合成词,也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构词方式,动宾式合成词、主谓式合成词、动补式合成词在当时还很不发达.《荀子》词汇是先秦汉语词汇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地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贾吉峰 《前沿》2002,(10):108-110
模糊修辞是汉语修辞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法律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严谨 ,而在法律语言中模糊修辞的使用也大量存在。本文试图对模糊修辞在法律语言中的运用及效果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