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舜祥 《世纪桥》2008,(4):43-44
明清时“实学”的概念和我们现在“实学”的概念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不是“泛化”和“窄化”意义上的不同,是两个话语体系的不同。忽视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正是造成目前“实学”研究混乱的原因之一。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辨别不同历史时期“实学”的不同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去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的“实学”。  相似文献   

2.
广义实学经历了以“经世致用”、“崇实黜虚”、“实事求是”为代表性口号的阶段,同时也把这三个口号凝聚成代表实学本质的三大主题。与之相对应,实学分成实学倾向、实学思潮和实学精神三种状态。中国实学的特点是“去本体化”、“非学脉化”,以此思考未来实学的发展方向和建构方法,可以得出一点认识:新实学应当是儒学复兴运动的组成部分,新实学的构建应当继承古代实学家“躬行践履”的实践精神,除了关注实学理论的建设外,更应当注重儒学在当代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构建中国“新实学”,既是中国人“文化自觉”意识的充分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展望21世纪,只有在“返本开新”(或“推陈出新”)的基础上,中国实学才能逐步地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新的哲学体系。“新实学”主要新在两点上:一是必须准确地全面地把握时代精神,从哲学价值观高度,回答与解决时代提出的各种新问题;二是必须超越“旧实学”的理论架构,吸纳人类各种新的哲学思维成果和新的研究范式,构建中国“新实学”。构建中国“新实学”必须坚持三条基本原则:准确地把握时代精神。提高“文化自觉”意识,走哲学“综合创新”之路。坚持多元诠释学方法。构建中国“新实学”,是“提高国家软势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中国现代化的精神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4.
启蒙精神的诞生,使“实学”概念实现了由宋明向明清时期的转变。就性质上说,明清实学思潮实质上是一场儒学的自我更新和改造运动,不是异端,而是儒学的合理发展。从实学的产生来看,儒学是活的,不是死的,它不仅能够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而且还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来。  相似文献   

5.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5,27(6):F0002-F0002
为了从实学文化的全新视角,深化对于浙东学术文化的认识.阐发蕴含于浙东学派中的“以民为本”及“经世务实”的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宁波市行政学院、中国实学研究会、宁波市社会科学院、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勤州区政协,联合于10月27日-31日在宁波市委党校共同主办召开了全国“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实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论述了中国实学的内涵及其主流和核心,中国实学的起点和终点,中国实学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对"实学"一词的使用意义存在着理解上的分歧.对<明儒学案>中所涉及到的"实学"进行意义上的考评后发现:表层意义上的实学强调一般的道德修养与儒家社会事业的关系:深度意义上的实学强调必须以本体为修养工夫的归宗,并以本体为基石,展开儒家的外王事业.这说明,在"实学"使用频率颇高的时期,儒家内圣外王理念确实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实学是儒学一以贯之的传统,是具有确定内涵的概念。应在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的统一关系中把握实学,区别不同类型的实学而对其加以研究:经世致用的实学事实上是儒学一以贯之的传统;通经致用是汉儒以后形成的传统;实证求是的实学则是明清时期才兴起的实学思潮;而实心实学是明清之际一些儒者在反思理学、心学之时做出的成果,同时也是为清算"腐儒"、"俗儒"而出现的实学形态。  相似文献   

9.
周树智 《理论学刊》2004,1(8):20-21
新实学来源于中国古代实学又高于中国古代实学 ,是中国现时代精神的精华 ,是中华文明活的灵魂。新实学适应中国现时代建设实践和哲学理论发展的需要。新实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化、当代中国建设实践哲学化的产物。关注当代中国的新实学 ,建设中国的新实学 ,新实学就一定能在中国建成。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认识实学的关键词是“近代志向”,而二十一世纪的新实学最终是要对资本主义发展理论提出问题,就是对以西欧为主导的近代与近代文明的全面地反省。所谓新实学,可以从两种层面寻找实践方法。第一是响应划时代的变化,根据对于变化的需求研究实学。第二是摆脱旧实学,创造全新的学问。两者的发展目的最终是结合为一体,新实学的可能性只有在将东亚确保为自身思考的领域时才会被敞开。为此首先要跨越个别国家的视野,同时要具备对于东亚文明传统的洞察与慧眼。我们提出的新实学运动首先要寻找符合新实学的议题,其次要寻求符合该运动的实践方法论。但是,新实学还有必要与市民运动相结合,与大众的沟通也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