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市民社会、善治与政府机构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继中央和省级政府机构改革完成之后,我国的市县乡机构改革工作又正式开始了.为了使我国的机构改革不至于再度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恶性循环,本文致力于追踪世界学术前沿动态,提出了"壮大市民社会、丰富治理结构、改革政府机构"这一根本性的解决方案.全文紧密结合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任务,重点论述了市民社会和善治的缘起、含义、价值以及在中国的可行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回顾与建议:政府机构改革三十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近30年6轮的机构改革,今天中国的政府机构与编制设置状况以及政府过程本身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服务市场经济建设、机构改革思路、公务员规模控制、制度化和改革技术细节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机构改革也遗留了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中央机构改革没有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党群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公务员内部结构调整、政府过程完善和行政区划调整等很好地结合起采.因此,应努力通过适当拉大改革周期、重新确定机构改革目标、加强政府职能分类分层次指导等途径,推动政府机构改革向更具实质的阶段发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政府组织体系、政府与外部组织关系两个层面的改革,前八次机构改革建构了一个政府治理体系和运作的基本架构。新一轮机构改革是在深入推进前八次机构改革基础上所做的调整和完善。研究认为,未来的机构改革应从政府治理体系、政府治理能力和政府治理模式等三个层面进一步加以调整和完善,具体在于政府组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政府治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机构改革与政府治理模式的同步演进。  相似文献   

4.
在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即将在全国范围内铺开的情况下,中编办与国家行政学院在云南昆明召开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理论研讨会,对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重点、焦点、难点和热点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讨。认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的焦点是政府权力的剥离和利益整合;改革的难点是人员分流与就业工程;改革的热点是政府能力建设和反腐倡廉。本次研讨会在许多理论问题上统一了认识,理清了思路。  相似文献   

5.
市县乡机构改革是2001年全国改革工作总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就乡镇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与机构改革问题,从职能定位,存在的问题,改革的必要性和指导思想及探索改革的途径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3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而历经的几次行政改革也卓有成效,但政府机构出现的机构臃肿、人员膨胀等现象一直为人诟病,本文主要是在分析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必要性、依据和存在阻力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政府机构改革合理化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不深化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就不能适应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需要。要取得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理想的成效,必须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把握住应遵循的原则,提出确保改革取得最佳成效的措施。基于此,本文探索了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大部门体制的构想为我国今后的机构改革指明了方向,是我国未来政府机构设置形式的必要选择。当前需要依照大部门体制的思路制定政府机构改革总体方案,同时要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和设施,以确保大部门体制改革思路在我国未来的政府机构改革中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2023年的机构改革是2018年机构改革的延续和深化,总结2018年机构改革的经验有助于2023年机构改革顺利推进。2018年机构改革覆盖广、进度快、影响深,并得到地方政府的有力执行。基于政府执行的压力理论,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分析对2018年的机构改革进行个案研究发现,压力传导是影响地方政府执行的关键因素。在地方执行机构改革的过程中,国家从高位推动、科层动员和监督考核等三个维度建构了一套有效的压力传导机制,挤压地方政府变通执行的既有空间,确保了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有力执行。压力有效传导机制对话和发展现有压力理论,为推进2023年机构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省级机构改革已于去年底全部完成;市县乡机构改革方案已全部经中央批复完毕,明年第一季度大部分地区改革完毕。各级政府应对入世必须进一步转变职能。  相似文献   

11.
大部制下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初探——以某沿海城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部制改革的本质是解决“三权”的合理划分与相对分离。大部制下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应遵循满足需要、总体统筹、系统整合、制约协调、总揽分别的原则;既要体现与中央大部制改革的对应性又要体现自身特色,从国家权力结构划分层面予以推进。目前,我国的地方政府机构设置,仍然存在着机构林立、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相互推诿挚肘等问题,势必会减弱中央宏观调控力度,影响地方政府服务水平。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就是在地方政府推行大部制改革,科学合理地设计地方机构改革方案,并加以有效地组织实施。本文以某沿海城市为例,在分析其机构设置现状的基础上,按照大部制的理念设计了其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以期对即将展开的地方政府行政体制提供理论支撑和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30年,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打破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机构领导岗位资源得到优化;精简政府机构,政府组织结构趋于合理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幅推进,人事管理日益科学化;政府定位更加明确,党政关系进一步理顺;政府职能定位逐渐明晰,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改革在某种程度上缺乏政策上的连续性;地方政府的精简力度和效果不够理想;机构频繁变动不利于稳定工作人员队伍;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关注不够.同时,也为现在和将来机构改革的道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机构改革应当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来设计和开展,要与经济市场化进程相一致;应当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内容,要求与职能定位相一致;应当以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为落脚点,要与和谐社会建设相一致;政府机构改革要与其他配套改革共同推进;正确对待借鉴外国经验,贯彻本土化原则.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明年将进行市(地)、县、乡政府机构改革,本文对落后地区的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的必要性和具体内容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张德泉 《行政论坛》2003,(6):26-27,30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国务院关于政府机构改革的草案是国务院率先垂范,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WTO游戏规则,从自身开刀动大手术、不断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的举措。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与历次政府机构改革相比,无论从政治主体文明、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关系文明,还是在政治行为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方面,都说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政府具有天然的扩张性,但市场与社会的发展又要求政府必须是“有限”的,所以人们不得不用宪政模式来管束市场下的政府,以此来维护自由的市场空间。而当前机构改革正是要使政府在组织上适应市场的需要,实现无限政府转变。因此,机构改革和设置必须要遵循宪政原则,以此来约束机构扩张,实现政府的市场化转变。本文通过对宪政原则和其前提实现条件的分析、阐明了未来宪政对政府机构设置的要求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先后进行了9次政府机构改革。总体来看,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机构改革一直处于“合并与分开、精简与膨胀、集权和分权”的怪圈循环之中,虽然历经多次,但却收效甚微。而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及其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每次都有实质性突破并取得显著效果。要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必须厘清纵向不同层次政府的职责,即实现“职责异构”,这也是当前大多数较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行政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7.
第一是体现了对改革系统性的追求。首先就改革目标理念来说,这次明确提出要将政府建设成为“服务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廉洁政府”。是在2003年政府改革理念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将对今天以至于今后的行政改革发挥统领和指导作用。其次就体制机构改革来说,围绕“转变职能,理顺关系,  相似文献   

18.
政府机构人员膨胀与分流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庆英 《理论探索》2001,2(1):56-57
人员分流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它承载着解决政府管理体制与机构改革矛盾的重负,事关机构改革的前途。如何使机构改革走出以往“精简—膨胀”的怪圈,关键要解开三个难点:分流人员不服从怎么办 ?分流不公平怎么办 ?分流之后再倒流怎么办 ?  相似文献   

19.
推行大部制是地方机构改革的重要创新举措。但作为一场深刻的政府自我革命,地方政府在推行大部制的进程中面临着职责同构、部门利益、机构磨合、代理缺位等诸多困境。为使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顺利推进,应采取的策略是:进行政府职责和机构的再设计;科学平衡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构建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加快社会组织的发展与改革。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的中央政府机构改革已经启动,地方政府也蓄势待发。在过去一轮的地方政府改革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如职能转变不到位,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编制不科学等。深刻分析当前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策略和建议,如准确定位职能,加强立法,推行聘任制等,以期为新一轮的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提供一些参考,以便深入推进地方大部门制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