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成果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供需双方的谈判达成交易,被消费后形成一种新的产品或是物化到其他产品中去。通过转化,使科技成果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科技与社会的一体化,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因此,科技成果能否成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点。本文拟从制度层面出发,时改善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揭示的是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变革的第一位的作用,科学技术只有实现了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并协调为一体,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第一生产力。要使公安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战斗力,一要树立科技面向公安市场的观点;二要从立项开始就为成果转化奠定基础;三要设立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带动转化;四要交流科技成果,促进转化;五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扶助转化;六要利用技术市场,实现转化;七要对科技成果的价值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估;八要制定鼓励科技人员进行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和机制。  相似文献   

3.
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效果,取决于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能否合法、有效、全面地分享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利益。但是,我国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利益分享机制没有覆盖所有职务科技成果及其全部转化活动和具体情形,由于缺乏明确的利益分享程序、核算原则、义务和责任,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应得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奖酬也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建议学习和借鉴国外有关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中利益分享的先进做法,通过采取约定优先、股权和奖酬激励等措施改进我国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利益分享机制。  相似文献   

4.
5.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赋能共同富裕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然而,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否切实发挥这一赋能作用,为共同富裕提供强大支撑,仍是一个亟待回答的问题。为此,使用2012—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够通过提升富裕水平、缩小收入差距赋能共同富裕,区域创业与创新在其中发挥着链式中介作用;就提升富裕水平而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城镇的赋能作用要高于乡村;就缩小收入差距而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在高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程度地区的赋能作用显著,但在低履行程度地区不显著。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学分析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科技界探讨的热点问题。根据技术创新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以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理解为出发点,从经济学角度,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动因、供需矛盾、技术市场以及政府职能等国内外已有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综述,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科技成果只有发生转化,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传统体制的影响;企业缺乏技术进步的动力和压力;科技投入不足,且结构不合理;企业自身资金不足;科技人员存有不适应因素。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必须增强全民的科技意识,深化体制改革,加大科技投入,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落实人才政策。  相似文献   

8.
当前公安科技成果在转化、推广和应用中存在不少实际问题。应结合公安科技工作的实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应的和切合实际的科学管理机制、功能完善机制、需求满足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推广和应用平台,为大力提高公安科技成果在公安实践工作中的转化、推广和应用发挥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制约了湖北农业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农户对农业科技有效需求不足,科研院所对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不足,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加强创新湖北建设,需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应从改善有效供给、刺激有效需求两方面下功夫。政府在加强公益性农业科技供给的同时,应诱导市场资源配置于农业科技领域,通过培育科研机构、农业企业等成为科技市场主体,建立经营性农业技术研究、成果有偿转化的内生机制。  相似文献   

10.
2009年以来的司法公开改革主要围绕制度创新而展开,并产生了大量创新性成果。但创新成果的转化却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导致创新活动与创新成果转化之间衔接不畅。应当通过制度安排和组织活动提高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重视程度,增强司法实践对创新性成果的消化吸收能力,从而推动司法公开改革的落实。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在新征程上,统筹“三教”协同创新,推进“三融”系统改革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了保障。本文分析研究推进“三融”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要求,同时对推进“三融”视域下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困境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整体推进“三融”视域下科研成果在津落地转化的思路,以推动天津教育、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成果转化的通道,以释放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12.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现状、根源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对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具有重大意义,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在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们在如何有效地利用科技成果创造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方面还存在着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能力不强、技术市场宏观失控、经营秩序较为混乱、技术商品结构比例失调、企业有效需求疲软等突出问题。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既要求科研机构和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微观机制,又需要政府通过转变职能建立起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宏观机制。  相似文献   

13.
共青团校地合作为高校团干提供了基层挂职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高校团干基层挂职成为高校与地方沟通协作的桥梁与纽带,全面促进了共青团校地合作的深入开展。分析共青团校地合作的优势与现状,探索共青团校地合作与高校团干基层挂职互助共赢的创新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和问题,因而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各项措施,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5.
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角探究我国博士后培养模式对于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意义重大。针对我国的博士后教育在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模式单一、校企合作关系松散、校际缺乏合作、国际合作不足等问题,分析其主要成因在于博士后教育的主体之间协同不够顺畅,缺乏行动的一致性。鉴于此,在协同创新思想的指导下,汇聚各方资源,构建新型校企合作、校际联合、国际交流等富于创新性的博士后培养模式,从政策出台、资金投入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保障条件,是提高中国博士后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论协同创新与沈阳经济区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同创新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协同创新的基本理论出发,来探讨协同创新在沈阳经济区发展中的作用,深刻论述了协同创新发展沈阳经济区的思路与途径,文章认为,利用协同创新的思路发展沈阳经济区,是重视区域经济的关联性,区域辐射性,区域带动性等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自2002年启动驻校、联校社会工作以来,在实际工作运行中存在着驻校、联校社工的专业技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角色定位有待进一步清晰,在学校工作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明确,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破解这些问题,需要加大政策制度建设力度,广大社会工作者要以筚路蓝缕的探索和创业精神,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不断增强工作的实效性,赢得社会更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以有为换有位.  相似文献   

18.
公司法和证券法均为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完备程度直接决定了法律对市场经济关系的调整力度和调整效果。鉴于公司法与证券法在调整对象上的密切关联性,立法宗旨上的高度一致性,具体内容上的相互渗透性,因此只有将证券法的修改与公司法的修改同步进行,才能实现制度关系上的无缝衔接。公司法和证券法的修改应以完善公司治理为切入点,正确处理公司的营利性与公司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公司资本制度,协调公司设立制度与股票发行制度,重构公司经理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司对社会经济关系的正向调整效用。  相似文献   

19.
一院两校汉藏双语法律人才协同培养是由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和甘肃政法大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三方协同进行的汉藏双语法律人才联合培养创新模式。此种培养模式基于甘肃省民族地区审判实践的迫切需要启动,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国家依法治藏战略和甘肃省民族地区法治建设。本文首先从一院两校汉藏双语法律人才培养的理论渊源、现实需求两个层面论证汉藏双语法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继而从一院两校汉藏双语法律人才协同培养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成就阐述汉藏双语法律人才培养的现实可行性和取得的成功经验,最后提出一院两校汉藏双语法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先进性和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李军辉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12):163-164,176
社会科学作为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成果倍受各级政府和学界的重视,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有效转化,特别是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就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粗略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