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一观点是通用教材所持观点,但学术界已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对立统一规律对事物的解释及其程度是有限的,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内容,但离辩证法对事物的整体性和普遍性地解释水平有较大差距。笔者认为,对立统一规律只是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而否定之否定规律则是在更深层次上全面、综合地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整个过程以及结果,把否定之否定规律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更符合辩证法的本性。  相似文献   

2.
异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学术界力图在批判资本主义异化的过程中达到一种人性自觉的境界,因而这种被批判着的异化是完全被否定了的,这是因为:一方面,异化与自觉的人性背道而驰;另一方面,异化只被认为是人性自觉历程中的否定阶段。但在笔者看来,我们能否从"否定"异化到"肯定"异化,能否从批判其否定性转变为反思其肯定性,即如果我们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阶段作更加深入地考证,就会发现——异化构成了人性自觉的现实条件,这种条件性具体体现在:其一,我们反思与批判过程中就已经将异化作为不自觉的前提,即只有首先揭示出并批判异化,才能承接到论证人性自觉的理论高度;其二,异化促使了人的自觉意识的觉醒,即异化提供了人性自觉的"应然"之维;其三,异化产生了人性自觉历史厚重感,即将人性自觉寓于历史性向度之中。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学术界否定克利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建立标志的论点,本文在将此次改革与其它改革,特别是与梭伦改革进行了对比后,认为克利斯提尼改革达到了民主政治的标准,反映了民主政治的特征:主权在民与轮番为治。作者重新肯定了克氏改革在雅典政制发展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一般把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叙事学称为经典叙事学,经典叙事学由于其研究方法上的缺陷在上世纪80年代趋于衰落,但以后叙事学又出现中兴之势,被人们称为后经典叙事学。后经典叙事学和经典叙事学不是断裂与否定的关系,而是一个前者对后者的超越关系。  相似文献   

5.
19世纪 70年代在美国露头的实用主义 ,“五·四”运动前后 ,由于其鼻祖杜威到中国讲学 ,在青年一代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尤其是它的价值观对人们的影响较大。有人认为它是推动理论发展和改革前进的革命力量 ,有人认为这种“务实”与“实事求是”中的“求实”有极大的差别 ,不可混为一谈 ,我认为应采取辩证否定的态度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正确区分实用主义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文化批判领域存在三个典型的理论误区,其一是人本主义,它的特征是以脱离生产方式的抽象"人性"来阐释文化矛盾;其二是宗教、基础主义,它的基本特征是希望在文化本身的逻辑中来解决文化问题,有的提供宗教答案,有的则发展为商谈伦理学;其三是后现代--实证主义,其基本特征是在"解构"、"否定"等豪言壮语中认同他们认为充满着矛盾的文化现状.  相似文献   

7.
个人是否具有国际法主体地位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从实践上分析了个人在不同国际领域中所享有的权利与义务,对某些学者所持的个人国际法主体否定论进行反思,阐述个人成为国际法主体的必要性,认为在一定国际领域中个人具有国际法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8.
反倾销法是国际贸易中使用非常频繁的一项政策法规,它是全球化背景下贸易自由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在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交往中起到润滑作用。对反倾销法的态度不应是否定它,而应是对其不断改进,使其更加充分地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是构成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部分蕴涵了唯物主义发展观的新颖内涵、这个新内涵什么时候会被公认为科学的方法,就要看与之相对的“否定之否定”两者相较量的情况了.三段式的否定之否定是”黑格尔主义的遗迹”.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看,它的主要内涵有二:第一,它没有普遍性,因之就没有了世界观方法论的品格.第二,三段式逻辑结构的“正题”两次否定、结论及其唯纵向性的孤立的封闭的动力观点都具有黑格尔主义的神秘色采.它困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功能的发挥,并同邓小平“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这个论点所植根的哲学观点相违背.这是哲学思想战线上明摆着的最严峻的一个问题.笔者不惴冒昧略陈管见,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中华革命党时期孙中山推行的党魁独断制,学术界基本持否定态度。本文在分析和研究了当时国民党现状和国内政治局势的基础上,对孙中山这一政治抉择给予了历史性的肯定,认为这是孙中山在民主革命事业处于极端困难时期的一种政治尝试,是一种权宜之计,其措施符合国民党的特殊党情和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那种脱离二次革命前后复杂严酷的政治形势,单纯以现代政党政治的运作模式来解读这一政治尝试的做法,是不够恰当的。  相似文献   

11.
建议建立前科消灭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7刑法典较79刑法典相比,在第100条增加了报告罪犯记录的规定。报告犯罪制度也有利有害,对此,单纯的肯定或否定,都不是正确的选择。为了克服报告犯罪记录制度的短处,发扬其长处,笔者认为,应该建立前科消灭制度。 前科消灭制度是指曾受过有罪宣告或被判处刑罚之人在具备法定条件时,注销其有罪宣告或罪及刑的刑法制度[1](P711)。前科消灭制度的发源地是法国。它产生于自17世纪后半叶的法国,而且是在君主赦免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国王的赦免行为,被处罚者在服刑之后和在赔偿之后,可以从不名誉的污点中解放出…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不是所有的法条都可以进行反对解释。但是,所有的表示法律效果的法条都有其反面含义,都有与其等价的逆反命题。笔者经过研究认为,如果认为反对解释就是根据文字的正面含义推测其反面含义,那么所有的假言推理式的法条都有其反对解释。但是,只有法律要件和法律效果构成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的法条,才可以采取否定法律要件进而否定法律效果的解释方式。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式的法条只能进行否定法律效果进而否定法律要件的反对解释,在这种情况下,否定法律要件,不能必然否定法律效果。  相似文献   

13.
自由是界限的价值所在,而没有界限的自由只是混乱。人不得不交流,人最大的界限和最大的自由是语言,而它所验证的正是人的生存的神秘,或者说神秘对于人的生存的意义。当物质享受作为合道德的自由的时候,伦理的秩序就是它的界限,其另类的辩证法在于互换手段和目的的否定之否定,并可能由此导致生存伦理被完全否定。非物质性的艺术将神秘本身作为精神的运作对象和内容,这种超越性质或特征既是精神本身的创造,也创造精神,其突出表现或形态,就是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哲学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作为方法论 ,对法的发展过程进行再思考 ,认为法应该经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习惯法阶段 (肯定 )———国家法阶段 (否定 )———世界法阶段 (否定之否定 )。  相似文献   

15.
新《公司法》的颁布实施,从法律上肯定了股份公司可由两人设立,因此可能出现夫妻发起设立的股份公司,同时夫妻公司在中国的特定国情下发展速度较快。这类公司在法律实践中的公司法律人格经常被否定。本文主要探讨因设立该类公司所遇见的法律问题,认为是否承认夫妻公司的法律人格应严格以法律为依据,使其能够稳定发展,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中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中国古代对立统一思想有两大特点:一是中国古代辩证法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特别漫长;二是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内容丰富、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7.
团结斗争规律是统一战线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唯物辩证法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在统一战线的具体体现和运用.它揭示了统一战线在团结中有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发展形式.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内容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丰富思想。其提出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等辩证唯物论思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等内容体现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它充分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它是重要的方法论,是对矛盾分析法的具体运用,是对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中的结构功能方法和系统方法的具体运用。它作为科学理论,其提出反映了认识和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其提出和贯彻体现了真理与价值、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一般认为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坚决否定的态度 ,从而造成了传统文化某种程度的断裂。我们把以“治国平天下”为终极指归的社会实践精神看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 ,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批判又有传承 ,批判的是传统文化中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内容 ,继承的是以“治国平天下”为终极指归的社会实践精神。无论是作为思想启蒙 ,还是作为实践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  相似文献   

20.
民事诉讼过程中,参与诉讼的一方为了推翻对方的论题,往往采用反驳的形式。证明了一个论题,就意味着否定了它的反论题;同样,反驳了一个论题,也就意味着肯定了它的反论题。证明和反驳是论证这一整体的两个组成部分。反驳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证明。反驳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被反驳的论题,其内容是反驳者的对立面的观点,它所回答的是“要反驳什么”;二是用来反驳的论据,其内容是确定被反驳的论题的虚假性的那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