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民事诉讼法起诉条件的规定是造成当事人“起诉难”的直接原因。以解决当事人“起诉难”为初衷的“立审分立”,反而加剧了“起诉难”。究其实质,在于我国民事起诉制度中诉权理念的缺乏。重构我国民事起诉制度应以保障当事人诉权为基点,将起诉条件变更为诉讼要件,赋予当事人程序参与权。  相似文献   

2.
胡健 《人民政坛》2007,(8):47-47
为解决当事人“申诉难”和“执行难”的问题,切实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对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进行分组审议。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不仅是审判监督程序的完善和民事执行程序的重构,更在于这部草案并非闭门造车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我国民事执行工作的实践证明,检察监督对兑现生效裁判、维护当事人权利、加强执行队伍建设、促进司法公正与执行公正意义重大。由于受立法滞后、理论分歧等多种原因的影响,民事执行检察监督面临极大的挑战。本文分析了民事执行监督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加强民事执行的检察监督,提出完善检察法律监督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论民事执行机制与社会信用体系的关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民事执行难的深层次原因的基础上,对民事执行机制与社会信用体系的关联性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是造成我国民事执行难问题的根源之一,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解决民事执行难问题的标本兼治的方法,是健全和完善民事执行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社会信用体系是民事执行体制发挥功能、防止民事执行难的基础,民事执行机制是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实现社会信用体系功能、提高全社会的信用道德水准的重要推动力。根据解决民事执行难问题的现实需要,提出了完善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几点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和法官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质量有了较大提升,“裁判不公”已不再是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主要话题,而民事案件的“执行难”问题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大量的执行案件日积月累,不断增多,给“公正司法”和“规范执法”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虽然全国各级法院都采取了各种应变措施。但终究只是些权宜之计,并未从源头上遏制住执行案件急剧增长的势头。现在“执行难”问题已成为损害“公正与效率”的一大社会顽症。党的十六大把“执行难”问题提到全国人民面前,不少代表一致呼吁大力解决“执行难”,并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认为造成“执行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没有一部统一的民事执行法,  相似文献   

6.
“执行难”问题是长期困扰人民法院的突出问题,也是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热点问题。连城县人大常委会连续五年将法院清理执行积案工作列为重点监督议题,先后5次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工作情况的报告,开展6次专题调研,有效推进了“执行难”积案的清理工作,化解了一批“执行难”案件。  相似文献   

7.
“执行难”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法院最感到头疼的老大难问题。可以说,判决的执行问题已经使中国的各级法院尤其是基层法院不堪重负,当事人也往往对法院怨气冲天,尽管法官的判决本身可能是完全公正合理的。“执行难”不仅使法院陷入窘境,而且严重削弱了法院的司法权威、司法信誉和公信力。执行工作实属审判机关的额外负担,法院耗费相当的精力抓执行其实是“不务正业”的表现,步入了司法的误区。从根本上讲,法院行使执行职能实质上是司法行政化这一积弊的体现,是法院的审判职能与政  相似文献   

8.
民事诉讼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一部重要法律。2007年10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民事诉讼法的决定,并于2008年4月1日施行。这次修改主要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申诉难”、“执行难”问题,为人民法院的审判执行工作和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工作提供了新的重要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9.
执行监督做为当前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改革创新和工作延伸,在我国对民事执行监督立法还不完善的今天,在实践中对法院执行难、执行乱起到了积极的制约和缓解作用。笔者结合近年来民事执行监督的探索和实践,就建立民事执行监督检察权运行机制谈谈粗浅认识,旨在加快立法进程,确保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0.
“执行难、申诉难”,仍然是今年全国两会中的高频词,在“两高”报告中也分别提到。更多的人寄希望于4月1日起实施的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但是在全国人大代表迟夙生看来,破解执行难,必须明确检察机关在民事执行中的监督权,以及对执行裁定的抗诉权。然而,这些并未写入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  相似文献   

11.
胡健 《人大研究》2007,(10):1-1
为解决当事人"申诉难"和"执行难"的问题,切实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进行分组审议。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不仅是审判监督程序的完善和民事执行程序的重构,更在于这部草案并非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常委会法制工作机构以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有关议案为基础所起草的。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民事调解制度的特点和现状我国的民事调解指的是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通过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和结案方式。我国的民事调解制度是建立在以事实为根据的基础之上的,它的显著特点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做人的思想工作为主要内容,以摆事实讲道理,说服教育为主要方法,强调通过协商解决民事纠纷,强调提高诉讼效率与实现公正的统一,追求的是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调解的组织形式、方法和原则比较灵活,如规定“调解可以由审判员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议庭主持”;“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  相似文献   

13.
民事执行监督作为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法律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使得人民检察院不能行使对人民法院民事执行活动进行监督的权力,妨碍了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人民检察院实行民事执行监督在理论上是可行的,问题是制度上的“法无明确规定”。因此,法律上对人民检察院实行民事执行监督做出明确规定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4.
最近,笔者有幸作为本市法院民事执行工作专项监督调研组成员参加了相关监督调研活动。笔者非常同意法院有关人员作出的“解决执行难问题还没有完全融入到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之中”的判断,也非常赞同法院有关部门提出的解决“执行难”要努力改善执行环境、真正实现信息共享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让“执行难”不再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破解"执行难"这一长期困扰法院工作的司法难题,市人大常委会将民事执行工作列为今年人大监督重点,并深入剖析难点、积极建言。"执行难"究竟难在何处,有无破解之法?从今年4月起,市人大常委会对法院民事执行工作开展了紧锣密鼓的监督调研。  相似文献   

16.
人民法院执行生效裁判是法的实现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公正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和谐的有机要素。然而,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法院出现了难以排解的"执行难"问题,面临"被执行人难找、可执行财产难寻、应执行财产难动、协助执行人难求"的尴尬境地。执行工作陷入巨大困境,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损害法院的  相似文献   

17.
唐代虽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民事审判制度,但因大量民事案件的出现,民事审判活动已悄然开始。唐代对民事案件的审理,由下而上,对当事人可传唤、禁身,当事人可自我辩护;民事案件的判决,一般都在州县基层解决,判决的依据除国家制定的律令格式外,也尊重民间习惯、风俗;在唐代已出现了民事案件执行难的问题,可通过强制方式执行;对一般民事纠纷,可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调解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解决民事纠纷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浅议检察机关的执行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常竹 《前沿》2007,(8):92-93
众所周知,近几年在民事司法领域存在着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这就是"执行难"。随着执行工作体制改革被提到重要日程上,执行问题成为学者和司法机关研究的热点。本文从执行难的问题入手,对如何在现有体制框架内建立完善有效的执行监督体制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9.
执行难是法院普遍存在的现象。出于各种原因。执行法官对久拖未决的案件在无奈之下采取终结执行方式。此类案件虽属少数,但对当事人而言。其损害则是百分之百,公正的判决实际上成为一纸空文。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执行制度之中应增设以下立法:在执行条例中增设执行期限条款;设立债务书制度;建立执行凭证制度;建立定期公告制度。  相似文献   

20.
执行难是法院普遍存在的现象。出于各种原因,执行法官对久拖未决的案件在无奈之下采取终结执行方式。此类案件虽属少数,但对当事人而言,其损害则是百分之百,公正的判决实际上成为一纸空文。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执行制度之中应增设以下立法:在执行条例中增设执行期限条款;设立债务书制度;建立执行凭证制度;建立定期公告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