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审判长选任制的角度看合议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合议庭是人民法院最基本的审判组织,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逐步深入,合议庭的功能得到明显加强,特别是实行审判长选任制后,各级法院都建立起了以审判长为主导的合议庭运行机制。但是,审判长选任制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本文试图对审判长制度的不足及合议庭的改良予以剖析,以期促进我国审判机制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合议庭是我国法院审理案件的最主要形式,在诉讼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合议制度的优势在于发挥集体的作用,集思广益,最终以多数人的意见作为合议庭的决定,也允许少数人保留意见。然而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该制度本身存在缺陷以致产生了许多问题,我们需要深思其成因及改革的方法,使合议制度更好的发挥其在审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我国合议制存在的问题,包括诉讼权利义务告知有待进一步明确,合议制仍然难于避免主观性,合议庭制度下的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有歧义.提出了我国合议制的完善建议:端正合议制的理念,落实“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审”“判”合一.  相似文献   

4.
“形合实独”是我国合议制度的一大弊端。本文详细分析了“形合实独”的现状、成因,并对其弊端进行了具体评析。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要改变“形合实独”的状况,必须采取措施改革案件承办人制度、健全案件的程序分流机制、完善陪审员制度以及保障合议庭独立审判权的行使。  相似文献   

5.
6.
为了更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对主诉检察官进行相应的制约,更好地实现司法公正与高效价值,笔者建议参照法院合议制度,在重大、复杂案件审查起诉中实行合议制度.  相似文献   

7.
聂洪勇 《中国司法》2008,(11):37-41
对一项制度提出质疑并非是为了从根本上颠覆此项制度,更无意去否定或贬损此项制度的构建者和实施者当初所期求的此项制度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积极效果。只有充分认识一项制度存在的弊端及其在实践中产生的消极影响,才有可能更好地改进此项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创建者和实施者所追求的理想功效,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服务。审判长选任制度就是人民法院司法改革中充满争议的一项制度。  相似文献   

8.
姜梅 《人民司法》2013,(11):62-65
合议制是民主政治在司法领域的延伸,它满足了社会公众及诉讼当事人对司法认知及裁判的一般要求,亦有利于避免审判组织运行中出现的人为武断和智虑上的缺失。①合议制在其渐进的发展历程中展现出它所蕴含的理性精神,也体现了多重的价值取向。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合议庭负责制已日渐得到重视和落实,但由于我国法制建设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司法实践中的诸多束缚,使合议庭出现了"形合实独"、"审判分  相似文献   

9.
高权 《中国审判》2014,(3):73-75
审判权运行机制的改革是新一轮司法改革的重点。合议庭作为行使审判权的基本审判组织,是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合议庭制度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审判长的角色定位,审判长角色定位不准会使改革偏离方向。笔者认为,从审判管理学的角度看,审判长的角色是由合议庭的结构决定的,而合议庭的结构又取决于合议庭的构成要素及其审判活动规律。合议庭是介于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一种不固定的审判组织,审判长是合议庭的一个职务称谓。  相似文献   

10.
韩德强 《山东审判》2007,23(1):85-88
审判长选任制的推广与实施,实质上是审判权的还原与细化,是审判权寻求自身独立的征兆和缩影。经过6年的实践,审判长选任制既体现出社会转型时期重新配置司法资源的复杂性,又暴露了审判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国社会转型进入攻坚阶段,为审判长选任制的变革创新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创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为其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变革的主要措施有:改选任制为任命制、合理配置审判资源、建立和谐的利益分配机制、强化合议庭及其成员的独立审判权。实行审判长任命制,是创建和谐司法审判环境的最佳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 从1988年修改宪法,开始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以来,房屋商品化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转让的进程不断加快,巨大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形成。以房地产为合作条件、交易对象或者融资担保的经济活动大量存在,由此引发的民商事纠纷数量繁多。民事强制执行中,以房地产为执行对象的强制执行极为常见。房地产不仅是价值大的财产,而且是公民蛀人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在作为执行对象的房地产上,除了执行债务人(被执行人)的所有权以外,通常还存在着第三人的用益物权、担保物权顺权请求权以及执行债务人亲属的利益。对房地产的强制执行,不可避免会牵涉到不同主体的权益。这些不同的权利和利益,往往是相互竞争和冲突的。面对相互交织的各种权益,应当依据何种基本理念。在强制执行的制度设计上做出合理安排?这是民事强制执行的理论和实务应当认真对待并妥善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探讨,对完善我国民事强制执行制度,实现执行程序公正和社会正义,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笔者主要从房地产执行中的查封、拍卖及拍卖款项分配三个重要环节,阐述如何平衡和协调不同主体权益,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完善相关民事强制执行制度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依照我国法院组织法、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采取独任庭、合议庭、审判委员会三种审判组织形式,其中,合议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审判组织。审判实践中,各级法院普遍存在实行承办人制度的做法。在独任庭审理的情况下,独任法官与承办人合二为一。在合议庭审理时,由于目前对承办人制度的涵  相似文献   

13.
从现行审判运行机制存在的缺陷谈对完善合议制度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澎 《河北法学》2002,20(3):64-67
在对现行审判运行机制存在的缺陷进行批判性分析的基础上 ,对合议庭存在的制度基础和价值进行重新认识 ,并提出改革完善的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强制执行立法,尤其是执行制度不够完善,是造成“执行难”和“执行乱”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认为,采取单独立法体例,尽快制定一部独立的强制执行法,既是司法实践的需要,在法学理论上也是可行的。为有效地克服“执行难”和治理“执行乱”,应当建立和健全执行合议制度。为避免执行工作的盲目性和提高执行工作效率,必须完善申请执行人举报和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为全面保障执行当事人和案外人的程序、实体权利,有必要改革现行的案外人执行救济制度,增设执行程度的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5.
以上海市某基层法院被二审改判、发回重审案件为实务样本,从中抽离些许数据为分析对象,可以直观昭示"合不若独"的现实悖论——合议案件出现差错的比例远高于独任审理的案件。回归至司法的内在品性处则可以寻得问题的内在症结及破解之道。应以现行法律、司法解释为文本依据,遵循"主体——行为——责任"的三分法理念,重塑合议庭的运行模式。最终可实现司法公平与司法效率、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司法民主与司法独立的制度性兼容。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通过对我国现行合议庭制度的发展过程及其在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作简要的分析,在立足于诸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审判制度的先进经验,对我国现行合议庭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论死缓制度的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缓制度在我国当前形式下具有不可或缺性。但现行死缓制度还存在如下缺陷:死缓的适用条件本身过于模糊;以死缓执行期间的故意犯罪作为死刑立即执行的条件不合理;对于死缓执行期间有无一般立功表现同等对待不合理;对于死缓犯在死缓执行期间既有故意犯罪又有重大立功表现未作规定;关于死缓变更为死刑立即执行的时间未明确规定;对于死缓犯的减刑、假释问题,发现漏罪的情况如何处理也未作规定。为此,提出如下立法完善建议:明确规定死缓适用的实质条件——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的范围;将死缓改判死刑立即执行的条件——故意犯罪作出严格限制;针对有无一般立功表现进行区别对待;对既有故意犯罪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情形作出合理规定;明确界定死缓变更执行死刑的时间;将死缓犯的减刑、假释纳入刑法规定当中;立法明确规定死缓执行期间发现漏罪情形的处理。  相似文献   

18.
合议制由多人参与案件审理,并通过群体决策的方式作出裁判,能有效避免独任制审判中法官个人的知识缺陷和单一价值取向,从机制上保障司法的公正性和裁判的可接受性.合议制是我国审判的基本组织形式,合议制审判作为一般原则在三大诉讼法中均得到确认.然而,合议制的运行效果并不尽人意,理论界对合议制流于形式、形合实独,以及审者不判、判者...  相似文献   

19.
论质证制度及立法之完善叶向阳证据是程序的灵魂,而质证作为审查证据真伪的程序制度,其作用是莫庸讳言的。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证人证言必须经过质证才能作为定案依据。但从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这一规定几乎名存实亡。本文试图通过对质证内涵的理论探索及对我国质证制...  相似文献   

20.
刘婕  吴军辉 《行政与法》2007,(10):106-110
在劳动力市场就业环节中,雇员(包括求职者)和雇主有着不同的权利和利益,用人自主权和平等就业权是就业歧视现象所隐含的利益结构中最核心的内容。在分析这两者的法学基础上,本文剖析了美国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是如何有效地在就业歧视的例外性规定、举证责任配置、赔偿制度等方面平衡协调雇主和雇员各自利益的。针对目前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的现状和缺陷,作者就价值取向、适用主体、保护范围、救济途径、赔偿制度及就业准入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基础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和创新的相关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