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云南的祥云、西畴、昆明水坝,在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送出了抗日的中国远征军,镂刻了五十四军十四师的骄傲。十四师就是在这块热土上,经过严格的整训,告别祖国,冲上捍卫文明的生死战场,打出了中国军队在国外战史上辉煌的战斗业绩。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里已成为远征军十四师将士终身忘却不掉的地方。60载的春秋岁月,这山、这水,都还在有情无语的等待着,等待那只有离别、不见回归的将士们。告别祖国为和平远征1944年4月3日,十四师四十二团二营营部人员,乘坐着道奇卡车离别昆明水坝。行进约二小时,到了陆良机场,大型运输机就停在我们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远征军     
李忠诚  刘燕  苑生  曹燕 《黄埔》2012,(3):18
在抗日战争时期,缅甸战场是中国和太平洋两大抗日主战场的战略结合部,又是东南亚战场的主要作战地区。中国军队曾两次进入缅甸,展开对日作战。不仅有力地支援了盟  相似文献   

3.
《黄埔》2012,(3):18-21
在抗日战争时期,缅甸战场是中国和太平洋两大抗日主战场的战略结合部,又是东南亚战场的主要作战地区。中国军队曾两次进入缅甸,展开对日作战?不仅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中、印、缅战场的对日作战,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运输线,提高了中国正面战场的战争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溃,而且狠狠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大大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  相似文献   

4.
《黄埔》2012,(3):53-54
七十年前的烽火硝烟早已散尽,七十年前的悲壮英勇永久留存。在结束这期特别策划时,让我们再一次回望当年血雨腥风的中缅印战场,向中国远征军行一个崇敬的注目礼——  相似文献   

5.
《黄埔》2012,(3):52-52
当我们翻开中国远征军指挥系统表时,会发现,在远征军的重要将领中,有众多黄埔师生,他们是远征军的核心人物,为同盟国在印缅战场上取得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相似文献   

6.
这个秋天的腾越大地,山河肃穆。抗日战争期间入缅作战为国捐躯的19位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骨灰回归阔别60余年的祖国。人们聚集在云南腾冲国殇墓园,隆重举行忠魂归葬及远征军纪念碑、纪念雕像、中缅印战场图片展揭幕仪式。祭奠英灵,不忘国耻,奋发图强。  相似文献   

7.
周德蓉 《黄埔》2011,(3):42-43
重走中国远征军之路是由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华藏山社、云南省飞虎队研究会联合举办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国远征军总指挥卫立煌将军的孙女卫修宁、远征军一一六师师长赵镇藩之小女儿赵晋君、远征军驻印军暂汽一团辎重兵杨毓骧的小儿子杨奇威等参加了重走活动。我们于2010年5月20日上午9点在昆明抗战胜利纪念堂举行出征仪式,途经大理漾濞、怒江知子罗,至片马驼峰纪念馆,赶往保山的腾冲国殇墓园、龙陵松山,考察了  相似文献   

8.
《黄埔》2012,(3):50-51
《中国远征军》方知今著江西教育出版社内容简介:这是作家方知今的代表作。本书作者方知今作为国民党高级将领后裔,从小与国民党高级将领有大量接触。在此基础上,他又采访了中国远征军将士的亲属子女,取得大量第一手资料,写成此书,生动再现了七十年前太平洋战场中南半岛那段悲怆而激昂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正8月7日至13日,由国务院台办新闻局和中国记协台港澳部联合主办的"追忆中国远征军"两岸记者联合采访活动在云南举行。7天时间里,两岸四地23家媒体的32名记者踏着中国远征军的足迹,从腾冲启程,途经龙陵、瑞丽、楚雄、昆明,参观战场遗址,拜谒英雄墓园,访问健在老兵,重温中国远征军的峥嵘岁月,深情缅怀在滇西腾冲那片热土上为国捐躯的先烈英灵。腾冲镌刻两岸不能忘却的历史记忆8月7日,"追忆中国远征军"两岸记者联合采访活动在云南腾冲拉开帷幕,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副主任叶克冬出席启动仪式并致辞。叶克冬指出,两岸记者联合  相似文献   

10.
罗屿 《小康》2011,(4):110-111
《中国远征军》让杜聿明、孙立人、戴安澜,这些在抗日战争中做过巨大贡献的国民党高级军官,以没有意识形态面具的面目出现。同时,也为人们知晓、了解那些当年的老兵,打开了一扇窗。然而,有关远征军的资料良莠不齐,如何保证史诗正剧中的人物,尽可能接近真实?  相似文献   

11.
戈阿干 《今日民族》2005,(11):20-23
上世纪50年代末,我在北京当学生时,从一位在首都工作的纳西族人嘴里,头回知悉“中国远征军”这一部队番号。当时听到“远征军”这个称号,我的神经会变得兴奋,觉得这个称号非常豪爽、神气十足,从此总惦记着到时该做点追溯之事。2001年深秋,在赴三江并流地区考察的日程里,我首选了怒江边的福贡县寻访当年远征军归国取道怒江的经过。县政府办公室和江文主任知道我的来意后,特地把我安顿在县民政福利公司客房部食宿,为我提供县里熟悉地方兵事的几位老先生的名字,并赠送一部新近出版的《福贡县志》。县政协和宗义、宝山屹先生,又帮我找来一套《福…  相似文献   

12.
邢超 《今日广西》2010,(24):45-46
约瑟夫·华伦·史迪威(Joseph Warren Stilwell),1883年出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1904年毕业于西点军校。他曾到驻菲律宾的美国军队中服役,并于1911年第一次来到中国,从此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1920年至1923年,他作为美国陆军驻华语言教官再次来到中国,  相似文献   

13.
1943年,祖父田汉在桂林《文学创刊》上发表了《孩子的行路难》一文,讲他的长子——我的父亲田海男(又名田申)在中国远征军中服役,赴印缅战场与日军作战的事。一父亲田海男(田申)1923年1月25日在上海出生,因祖母怀胎于日本,由海上返回中国,故取名海男。一年后,祖母因病离世,是曾祖母把他带大。长大后的父亲经常参与祖父组织的宣传活动。1934年,他在祖父编剧、聂耳作曲的歌剧《扬子江暴风雨》中饰演小栓子,与扮演爷爷的聂耳同台演出。  相似文献   

14.
梁文 《世纪行》2012,(9):36-40
按照国际惯例,在每一份战后签署的和约中都包括战争赔偿的内容。这种由战败国向战胜国缴纳的赔偿.款额往往大得惊人,如1894-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后.战胜的日本就通过《马关条约》以战争赔偿的名义从战败的中国清政府手中掠走白银两亿两。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然而,令人惊异的是,在战争结束后.战败的日本却没有向作为主要战胜国之一的中国缴付赔款!更令人不解的是.那些受战争破坏远较中国为轻的东南亚国家却不同程度地获得了赔偿,其中缅甸、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所得赔款分别为2亿美元、5.5亿美元和2.23亿美元,甚至连当时尚未统一的越南南方吴庭艳政权也获得了赔款3900万美元。  相似文献   

15.
钟爱国  崔铁  吴涯涛 《台声》2014,(7):66-71
<正>云南腾冲,一个毗邻异域的西南边陲小县,6月多雨时季,12日这一天却天朗气清,安宁平静。这一天,600多名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回家"了,70年前他们出国远征,抗击日寇血洒缅甸,忠魂难归故国。这一天,英烈们的部分遗骸和墓地的圹兆土(墓地泥土)分装于24个骨灰罐,归葬于腾冲国殇墓园的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墓。这一天,这600多名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终于叶落归根。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即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的发展理论认为现代化就是工业化。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一国的现代化包括了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这样的更加广泛和更丰富的内涵,在中国还包含有市场化这样特殊的体制转轨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包括了人文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社会主义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文化领域中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性与全球先进文化的结合化等。  相似文献   

17.
林咏荣先生所著《中国法制史》采用了广义法制说。他认为,中国法制史不仅在于记述中国过去的法律及由法律所形成的制度,而且要通过考察其沿革,分析其得失及其因果关系,以古为镜,以古明今。《中国法制史》包含了三方面内容,即法制史的分期、传统法的效力渊源、传统法的组成部分等。林咏荣先生倡导研究法制史要注意三种方法,一要关注史实以及史论的正确性,二是研究中国法制史要强调整体性,三要注重探讨研究中国法制史的可能性功效。林咏荣先生的《中国法制史》是台湾法制史学者的重要论著,其结构、内容、立场及研究方法等方面都表现了我国台湾学者在中国法制史研究上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推拿又称按摩,是祖国医学古老的医疗及养生方法,推拿与中药、针灸作为祖国医学的三大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祖国医学又被称为中医,它的三大支柱即为中医药学、针灸学及推拿学。  相似文献   

19.
赵飞 《人民公安》2011,(2):62-63
读完纪实作品《中国警官的法兰西岁月》,好像自己到法国去进行了一次警务专业的考察旅行,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书的作者曾经担任中国驻法国首任警务联络官。他用聊家常一般轻松舒缓的口气,把法国的警察、宪兵、高宫、百姓还有华侨等一个个特色鲜明的群体.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的面前。  相似文献   

20.
编辑部里陈列着我们杂志20年来的合订本,偶然掀开一页,常常看到只有那个年代的人才会有的笑容和表情,偶尔还会发现几张斑驳泛黄的、出自老编辑之手的字条,于是80年代的气息夹着尘土的味道扑面而来,我们仿佛回到多姿多彩的年代,而在此之前,我们天真得以为我们已将这段历史忘记。我们没有将这段历史忘记,我们曾记载了人们的欢歌、笑语、灾难、惶惑。我们没有将这段历史忘记,我们的记者、我们的杂志在这段历史里生存、发展、转变、调整,刊名也从最初的《中国建设》,改为《现代中国》,最后改为《今日中国》。我们没有将这段历史忘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