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治观念的现代化是法治化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本文试从中国法治的现状和现代化进程的相互关系,探讨中国法治观念现代化与法治化的辩证关系及其必然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2.
王秀鹏 《前沿》2003,(9):110-111
法律观念的变革与否关系着一个国家法制化进程和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本文作者针对国内理论界多数学者从制度层面提出实现法治国家的现状 ,从观念层面对阻碍法治建设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认为观念的变革是最重要的 ,也是最基础的 ,它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目标能否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3.
通过司法判决塑造公众法治观念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司法判决可以改善法治环境和人文条件,矫正传统清官文化与法治观念的错位与背离,可以使公众明晰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疏离与亲和,可以为公众行为提供合理的预期结果,这是司法判决塑造公众法治观念的四个内在机理。公众朦胧权利意识的觉醒、互联网时代下的司法红利、裁判文书的公开以及司法判决的科学性化倾向是司法判决塑造公众法治观念的四种外在驱动力。司法的良性发展,个案确认以及固化一般规则,发挥指导性案例的指导作用,导引网民以及媒体理性参与和践行案例法治文化实践是司法判决塑造公众法治观念的5种必经路径。  相似文献   

4.
陈兴发 《前沿》2005,(9):148-151
公民法治观念的培育,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而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则是公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先导。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普遍存在着偏差和淡薄的问题。究其原因,从历史的视角看,是由于历史上缺乏现代法治所需要的法治传统;从现实的视角看,是由于生活中缺乏孕生现代法治的外部环境。大学生科学的法治观念,应该包含对法治价值、法律至上性的正确理解,以及对法律的虔诚信仰。目前,可以通过相关教材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等途径,加强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  相似文献   

5.
张宁 《人大研究》2002,(4):21-22
现代法治观念犹如北极星 ,以其永恒的光辉照耀着、指引着人类探索和追求合理、公平、正义、自由、秩序的理想社会。本文以宪法至上、自由和程序公正三个核心法治观念 ,以小见大浅论三者所反映出的整个现代西方法治观念的精髓和内涵。(一 )宪法至上法治的前提条件  在法和国家的关系问题上 ,人们通常认为国家立法。但在宪法与国家逻辑关系上 ,恰恰相反 ,是先有宪法 ,后有国家。也就是说宪法立国。宪法与国家的这种关系以人民和国家的关系的理论认识为依据。近代的一些进步思想家针对“君权神授”、“君主主权”等理论观念提出“人民主权论…  相似文献   

6.
张红昌 《今日海南》2014,(12):17-17
<正>作为依法治国建设中的最广大群体,公民的法治观念与守法状况对依法治国建设的成败具有重要的影响。推进依法治国建设,除了要在立法、司法、行政等方面采取有力的改革措施之外,尚需要努力增强公民法治观念、改善公民遵纪守法状况。第一,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性、基础性工作。质言之,应通过各种形  相似文献   

7.
文永林 《人民论坛》2010,(10):228-229
科研水平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高校的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关系到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为更好地从事工作,科研管理人员应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念意识,全心全意为科研人员服务意识,高度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廉价自律的意识。  相似文献   

8.
试论法治及法治环境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正在形成之中的城市法治环境理论体系来说,对基本概念的诠释和厘清是建立一套严谨而科学的概念体系的必经程序。当代国内法学界多数学者对法治的解释主要还不在于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而是侧重于对法治要义的揭示。法治实际上可以从实体价值和形式价值两方面来界定。法治是一个价值性很强的概念。法治既是世界各国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一种现实化的、可操作的客现运动。法治环境则指存在法治主体之外,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法治建设、法治过程与效果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在界定城市法治环境的范围时,还要更多着重于与法治建设本身联系最紧密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顾姝倩 《创造》2015,(10):54-5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培养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要求,既是对过去法制教育经验的总结,也是目前化解社会矛盾、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对全社会法治理想的期待.当前法制教育的着力点要从各级领导干部着手,通过在思想认识上不断强化运用法治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教育内容上丰富法律知识素养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培育以及加强法治方式的实践运用几方面来逐步养成法治思维,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转变,真正做到立法为民,而不是以权谋私.  相似文献   

10.
赵嵩 《今日浙江》2006,(10):48-49
加强法治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基本保障。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必须在推进“法治浙江”建设的进程中,充分发挥法律调整和规范文化领域的整合作用,努力为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建设文化大省的现有法律支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文化法律制度建设的迅速发展,文化法律、行政法规和政府规章不断出台,文化领域的各项工作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政府规章的实施,我省加强地方性文化法制建设,积极开展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的制订工作,逐步推动我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高欣 《传承》2013,(2):62-63,69
管理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它的要素体现了人性的主客体关系;同时,管理与人的实践相伴随并相互作用构成人的生命活动,体现管理是人的生存需要。规范管理的终极意义在于实现人的自由自在和全面发展,而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2.
在整个保安队伍建设逐步走向正规化、法制化的进程中,广大保安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传统心里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作为保安公司的管理人员,要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切实带好保安这支队伍,就必须运用良好的自身素质来武装自己,运用灵活有效的方法来管理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将队伍管理工作推向正规发展的轨道。本人认为:"提高思想认识、提高管理水平、加强责任意  相似文献   

13.
林怡 《政协天地》2009,(12):40-41
今年4月,我参加了由省政协李祖可副主席率领的调研组,对名镇名村保护和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中发现,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名镇名村的保护与发展遇到很大的困难,与各级领导干部法治观念淡薄关系很大。  相似文献   

14.
15.
《公安研究》2013,(12):85-85
宋立军在《重庆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撰文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更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进程中必须解答的重大问题。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中必须树立合作协商的美德、保持相对的社会均衡性、发挥教育的先导性;更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键在于深化法治实践、增强法治主体的高参与度、实现法治根基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6.
《人民政坛》2014,(4):47-47
张淑芳在《政治与法律》2014年第2期载文《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法治精神解读》认为,在自贸区的投资管理中采取通过负面清单的形式。投资主体在市场活动中具有较大的自由权的管理模式。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法律和政策没有禁止的,相关主体就可以从事相应市场行为,投资主体享有非常大的自由权:  相似文献   

17.
贾蓉治 《理论月刊》2004,3(6):98-100
中国二十多年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证明,法治环境的好坏,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地方、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建立起良好的法治环境,增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必须从法律和制度上对各级国家权力的实际掌握者加以有效制约与控制;必须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须有司法公正做保障。  相似文献   

18.
19.
彭世忠  孙伟锋 《求索》2010,(9):144-146
地方法治改革应当如地方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有邓小平指称的"杀开一条血路来"的精神,"先行先试"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在中国语境里,地方是三种主体承载者,即国家法的实施主体、地方法的创始主体和公民权利的保障主体,其承上启下的作用无可替代。法治地方建设在我国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对"法治指标化"现象应当持审慎态度。地方法治的根据在基层和民众,基层自治是基层法治的重要内容,而基层创新和鼓励基层创新同样值得尊重。  相似文献   

20.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新型的规范化、制度化的经济,即法治经济。由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树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观念是市场经济运行规范有序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