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沙特和伊朗带有冷战色彩的全面对抗对中东地区格局和地区秩序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近年来,中东形势围绕美国、沙特与俄罗斯、伊朗之间的双层博弈日趋明显。未来中东或将形成域外大国美俄博弈和域内大国沙特与伊朗对抗相结合的"新冷战"结构。  相似文献   

2.
中东变局发生以来,教派因素不仅成为影响阿拉伯国家转型的重要因素(如巴林、叙利亚、也门、伊拉克动荡中的教派矛盾),而且充当了各派力量尤其是地区大国争夺地区领导权的工具,对中东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格局的重组产生了深刻影响。从历史的角度看,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2003年伊拉克战争、2010年以来的中东变局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导致中东政治中的教派矛盾不断被激活,并成为影响中东地区格局和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巴林教派矛盾的形成有复杂的历史和现实根源,其实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派矛盾是巴林逊尼派王室和什叶派反对派进行政治动员的工具;其次,教派矛盾成为沙特抗衡伊朗的重要工具;最后,美国和西方是巴林教派矛盾的背后推手。因此,认识中东的教派矛盾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更要重视挖掘教派矛盾的历史与现实根源。在中国,学界要做到历史、客观地研究,在舆论界宣传层面要做到保持清醒,避免人云亦云。  相似文献   

3.
中东变局以来,中东地区的教派冲突不断加剧,尤其是沙特与伊朗的地区性教派对抗对中东地区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事实上,教派问题并不会自动影响对外政策,只有当国家决策者将教派问题安全化才会影响对外政策。沙特外交的激进化与教派问题安全化密切相关,由于国际和地区环境变化导致沙特的不安全感加剧,促使其极力建构教派冲突的话语体系,为其推行强硬的对外政策提供"正当"理由。沙特外交中的教派问题安全化分为四个步骤:建构教派威胁的认知、传播教派威胁信息、促使受众相信存在教派威胁、推行应对教派问题的对外政策。沙特通过强化宗教因素实施激进的对外政策,不仅强化了政权合法性,而且巩固了其地区领导地位,进而扭转了其与伊朗"攻守失衡"态势。但是,教派问题安全化使沙特深陷地区代理人战争的泥潭,而且教派冲突的叙事极易助推伊斯兰极端势力的发展壮大,并威胁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4.
<正>2023年3月10日,中国、沙特和伊朗三国在北京发表联合声明,沙特与伊朗同意两个月内恢复外交关系。中东地区影响最广泛的一对矛盾有望缓和,未来可能持续产生积极、正面的扩散效应。对于饱受战争冲突蹂躏的中东而言,这代表着合力谋发展的新格局;对于以丛林法则、西方意识形态为底色的国际政治而言,这代表着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的新规则;对于被西方大国控制、主导的中东地区乃至国际秩序而言,这代表着冷战后世界政治舞台中心已经出现非西方的新力量。  相似文献   

5.
2015年,中东地区延续波动不已、起伏不定的纷乱局面。叙利亚内战、伊朗核谈判、利比亚时局等旧有热点依然热度不减,伊拉克难以摆脱宗教极端势力重兵压境的危局,库尔德独立建国时隐时现更使区域局势高潮迭起,而一度沉寂的也门却再次经受战火"洗礼",成为舆论关注热议的新焦点。一系列重大事件促使中东战略格局面临重新洗牌,而美退俄进和域内力量兴起又使地区秩序新旧交替更加复杂。中国外交面对中东地区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用新思路、新方法来看待和处理与地区国家的相互关系,进而实现中国与中东地区全方位、宽领域、多角度的共赢合作。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伊始,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东,在沙特《利雅得报》、埃及《金字塔报》和伊朗《伊朗报》上发表署名文章,在阿盟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在不同场合针对"中东之问"提出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这些主张和方案背后蕴藏的中国智慧,对解决中东问题及其他国际和地区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导向。  相似文献   

7.
沙特阿拉伯和以色列改善关系是近年来中东地缘政治格局的显著变化,它既是两国应对中东地缘政治格局剧变的战略选择,也是两国政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遏制伊朗势力的扩张,加强双边经贸联系和助推区域经济合作,是沙以两国改善关系的主要战略目标。沙特和以色列"结盟"将加剧中东两大阵营的对立,扩大阿拉伯国家间的裂痕,并使巴以问题的解决向着有利于以色列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虽然叙利亚危机随着近期战场局势的变化而出现重大转机,但围绕叙利亚政治进程及战后安排的较量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美、俄等域外大国以及沙特、伊朗、土耳其等域内大国的多重博弈,深刻影响了叙利亚局势的发展。可以说,叙利亚危机引发了中东地缘政治关系的重构,并加速了中东秩序的"两极化"态势,成为21世纪中东国际关系变化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9.
<正>中东局势近来再度加剧。4月16日,埃及前总统穆尔西被判死刑,埃及随即发生多起暴力事件,其中包括三名法官被射杀;4月17日,"伊斯兰国"武装攻占伊拉克安巴尔省首府拉马迪,至少500人在交火中丧生;4月18日清晨,为期五天的"停火倡议"刚结束,沙特便恢复了对也门的空袭。中东地区的动荡和战乱已成为常态。中东缘何动荡不止?未来局势走势如何?颇令国际社会关注。中东地区动荡的主要成因一、宗教冲突引爆地区局势  相似文献   

10.
持续七年之久的也门危机深陷僵局,表现在和平谈判步履维艰、地缘政治对峙僵持不下、人道主义援助困难重重等方面。也门危机久拖不决,不仅恶化了中东地区的传统安全形势,而且危害了也门民众的安全状况,助长了极端主义问题。前总统萨利赫遇害之后,也门爆发了新一轮军事对抗和政治博弈,局势仍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政治解决是破解也门僵局的唯一出路,这既需要各利益攸关方尽快达成和平协议,更需要也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发以来,中东地区陷入整体性的大动荡之中。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在伊朗核问题和巴以问题上出现了极大退步。美伊针锋相对、互不相让,一度走到战争边缘;叙利亚、伊拉克、也门及利比亚战事频繁,导致中东难民不断涌入欧洲,这些都给欧盟带来了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欧盟不得不对其中东战略作出相应调整。当前的欧盟中东战略表现出更加务实、军民手段并重和更为独立等新特点。尽管欧盟中东战略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自身核心利益,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虽然美欧在中东龃龉不断,但欧盟中东战略仍将在美欧盟友关系的框架下不断演进。英国"脱欧"有助于欧盟消除内部主要分歧,中东乱局亦未陷入完全失控,这都为欧盟中东战略加速调整与成型创造了契机。  相似文献   

12.
沙特、伊朗、土耳其和以色列是当下中东四大强国。沙特谋求的是阿拉伯世界领袖,伊朗和土耳其梦想民族和国家的复兴,以色列则对国家安全最为关切。从国家发展环境来看,以色列最佳,土耳其次之,沙特随后,伊朗最差。  相似文献   

13.
自"阿拉伯之春"爆发以来,已持续10年之久的中东动荡局势正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动荡面持续扩大、冲突烈度日益增强、新的地区热点和危机不断涌现、战争与冲突充斥蔓延、各方势力激烈博弈、地区格局混乱无序。中东乱局的冲突化、扩大化、长期化和复杂化四大特征明显。中东新一波动荡由"阿拉伯之春"引发,美国全球战略调整和中东政策改变是助推器,而根本原因则是中东国家在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遭遇的巨大挑战以及不成功的应对与转型。中东乱局不仅打乱了地区政治和经济发展进程,而且还给国际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同时,当前的中东乱局中也蕴含着机遇和希望。  相似文献   

14.
郑东超 《国际展望》2012,(2):93-103,132,136
土以关系是中东地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作为中东地区比较"另类"的两个国家,双方长期保持着良好的双边关系,甚至还缔结了军事同盟协议。但是,"马尔马拉事件"引发了两国之间的外交危机。2011年9月,联合国有关"马尔马拉事件"的报告出炉,进一步恶化了双边关系。土以危机的背后隐含了双方对巴以冲突不同态度的深层次矛盾,彰显出两国之间战略合作基础的不牢固。同时体现出以色列在中东地区追求绝对安全和土耳其"东进"政策之间存在着战略分歧。土以外交危机不仅给两国关系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在"阿拉伯之春"的背景下,土以外交危机对美国的中东战略造成不利影响,对中东地区的力量格局产生一定的冲击。  相似文献   

15.
美国总统特朗普2018年5月8日宣布,美国将退出伊朗核协议,称其是一个"全方位的失败",并宣布重启因伊朗核协议而豁免的对伊制裁,旨在削弱伊朗在中东地区日益上升的影响力,扶持美地区盟友,以最低代价维系其对中东局势的主导权。美国此举或使伊朗国内保守力量上升,重回与美对抗轨道,并将导致中东局势更趋恶化。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特朗普政府在中东奉行整体超脱、局部退缩战略,通过组建"中东战略联盟"、扩大军售提高盟友防务能力,以背后掌舵的方式维持在中东的存在和影响。俄罗斯抓住机遇,政治上以"阿斯塔纳进程"和"索契进程"为抓手,扩大在叙利亚的军事和外交影响力,构建俄罗斯—土耳其—伊朗"欧亚三角联盟";军事上通过扩大在叙利亚、埃及、苏丹、索马里、黎巴嫩的军事存在,打破美欧在中东事务上的垄断权,与美欧形成军事平衡;经济上通过与沙特、卡塔尔、阿曼、科威特等中东油气大国合作,构建新的石油与天然气供应联盟,扩大在中东的经济利益。展望未来一个时期,美俄在中东地区战略博弈将呈现"俄进美退"的特征,域外大国在中东的经济影响力呈现"亚洲进、欧洲退"的局面,地区大国自主意识增强,中东地区多极化趋势进一步明显。  相似文献   

17.
当前,沙特与美国关系出现不小矛盾。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美国能源独立趋势使美沙合作的共同基础减少;二是苏联解体后,双方缺少共同对抗的强大对手。目前,沙特在"战略焦虑症"之下,在中东地区推行咄咄逼人的地区政策,由此陷入新的困境。长远看,美沙共同利益仍大于彼此分歧,合作仍是双方关系的主导面。  相似文献   

18.
李国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东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近一两年来,中东局势发展持续动荡,诡谲多变.伊拉克已取代巴以成为地区局势动荡的策源地;围绕着伊朗核问题的紧张局势正越来越成为地区更大危机的爆破点;人们虽对巴以不间断的暴力冲突已习以为常,但这并没有削弱它对中东其他问题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孙立昕 《当代世界》2014,(11):48-50
<正>沙特是中东地区的政治大国、经济大国与宗教大国,在地区事务中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美沙关系因地区形势风云变幻而产生裂隙,但未有质变,双方未来仍将保持紧密战略合作关系。同时,中东地区的新形势促使沙特采取多元化外交战略,也给中沙关系带来新机遇。美沙关系产生裂隙在中东形势变化及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冲击下,美沙关系出现裂隙,并牵动沙特与地区国家及主要大国关系变化。  相似文献   

20.
<正>"阿拉伯之春"不仅带来地区性大动荡,也正在催生新的地缘政治格局和地区秩序,推动地区政治力量对比加速转化,中东传统政治生态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而在这场中东大变局中,席卷一时的"阿拉伯之春"已悄然失色,并日益转化为"库尔德之春"[1],中东地区的库尔德人正面临抬升本民族地位,改变历史命运,实现"建国梦"的新战略机遇期。在新中东格局下,库尔德人日益跻身于地区主要政治力量之列,势必在地区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