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会风就是党风。邓小平曾指出:我们开会、作报告、作决议及做任何工作,都为的是解决问题。在革命和建设年代,邓小平曾经数次召开"不握手会议",体现了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一贯风范。"不要刚打两个胜仗,就沾沾自喜,握手言欢"1946年9月10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在河北安陵集召开会议。这天正好是中秋节,又逢我军邯郸大捷,与会的各纵队首长都以为开会肯定是表扬加犒劳。但是,当他们满面春风地向政委邓小平伸出手时,邓小平却摇摇手说:"这次开的是‘不握手会议’!"  相似文献   

2.
孟红 《党史文汇》2014,(10):32-36
正邓小平是颇具独特思想和个性的一代伟人。单就握手而言,邓小平就有5个故事。解放战争时期和1975年,他分别开过3次"不握手会议";1989年,中苏高层会晤时,身为外交战略家的他理性而有分寸地表示"只握手,不拥抱";1992年南巡期间,他却又主动提出要和年轻人握一握手,他认为科技的希望在年轻人。"不要刚打两个胜仗,就沾沾自喜,握手言欢"战争年代打了胜仗,上级开会常常会以握手表示祝贺和褒奖。  相似文献   

3.
1946年中秋节,适逢中原野战军连战皆捷,"野司"请各纵队司令去开会,本以为会得到犒赏,然而当参加安陵集会议的纵队首长满面春风地向邓小平伸出手来时,邓小平却摆摆手说:"这次开的是不握手会议!""不要刚打两个胜仗就沾沾自喜,握手言欢,心满意足,你好我好,什么都好。要更多地想想自己的不足。"当前,一些地方在召开民主生活会的时候,背离了民主生活会的初衷,往往重在谈成绩,重在相互"捧",而一提缺点和不足,就避重就轻,文过饰非,还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团和气,需要谈的问题不谈,需要改的地方不改,造成民主生活会成了走过场,久而  相似文献   

4.
博览之窗     
不握手会议 解放战争进入第二个年头,刘邓大军在华北战场纵横奔驰,接连打了几个胜仗。仅定陶一役,就歼敌4个旅1.7万多人,并俘虏敌师长赵锡田。部队上下一片欢腾。 1946年中秋节这天,三纵司令员陈锡联、七纵司令员杨勇,同时接到通知,要他们前往安陵集野战军司令部参加会议。 可是,当他们到达司令部时,却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这里气氛十分平静、严肃。  相似文献   

5.
1946年中秋节这天,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六纵队司令员王近山和七纵队司令员杨勇,同时接到通知,到第二野战军司令部去开会。 陈锡联在前往安陵集二野司令部的路上,心里想:几个月来,我军连战皆捷,如今适逢中秋节,“野司”必定是要犒劳大家一番了。不料,一到“野司”开会的地方,就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气氛十分严肃。 开会了,当纵队首长们向邓小平伸出  相似文献   

6.
1946年9月3日至8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刘邓大军)在山东定陶一带,同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全歼国民党整编第3师等17000人,并生俘该师中将师长赵锡田,取得定陶战役大捷,毛泽东亲自发电报嘉奖。9月10日上午,野战军司令部通知开会,各纵队首长欣然前往,大家想,打了这么大一个胜仗,又逢中秋节,刘邓首长一定会好好犒赏大家一下。他们无论如何都没有料到,等待他们的,竟是一个"不握手会议"……  相似文献   

7.
龙在宇 《廉政瞭望》2014,(22):46-47
握手,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礼节。然而在政治生活中,握手又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一代伟人邓小平,便在其波澜壮阔的政治历程中,召开过两次著名的“不握手”会议:第一次是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1946年9月10日,第二次是在文革期间全面整顿的1975年3月召开的。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改进会风,清新政风,不妨从开开"不握手会议"做起。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邓小平就主持过两次著名的不握手会议。其一,1946年中秋节,当参加会议的纵队首长满面春风地向邓小平伸出手来时,邓小平却没有伸手:"这次开的是不握手会议!"原来,这次会议的目的是纠正和克服邯郸胜利后有的部队骄傲自满,忽视军民关系、群众纪律的倾向。直到杨勇、陈锡联作了检查,会议才算结束。  相似文献   

9.
正1946年9月3日至8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刘邓大军)在山东定陶一带,同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全歼国民党整编第3师等17000人,并生俘该师中将师长赵锡田,取得定陶战役大捷,毛泽东主席亲自发电报嘉奖。9月10日上午,野战军司令部通知开会,各纵队首长欣然前往,大家想,打了这么大一个胜仗,又逢中秋节,刘邓首长一定会好好犒赏大家一下。他们无论如何都没有料到,等待他们的,竟是一个"不握手会议"……"眼中揉不进半点沙子"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5年8月20  相似文献   

10.
又届年末,按惯例,会又必然多起来.什么总结会、汇报会、讲评会、民主生活会……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同志,都很讲究开会。因为开会是领导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种形式。所谓领导效能,很重要的是表现在开会上。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批评形式主义:会议多,而且讲话太长,内容重复,又没多少新语言,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  相似文献   

11.
有领导干部戏称:“我们的工作时间是三分之一到上级那儿开会,三分之一叫下级来开会,三分之一在研究开什么会和怎样开会!”这种说法虽有夸张之嫌,但“文山会海”已成为顽症,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会议为什么会泛滥成“海”?有一种回答颇有见地:“很多人想开会,很多事要开会,加上开会不计成本,想开就开,开了不必承担什么责任,这会能不多吗?”我想,按照这个思路去探一探“会海”之源,也许能找到一些根治“会海”的办法。先说“很多人想开会”。不管大会小会,首先要有人提出,还得有人批准。本来,会议本身仅仅是开展工作的一种手段。提出和决定召…  相似文献   

12.
陆睿 《当代党员》2014,(1):66-69
2013年初,沿海某省一位厅级千部频频开会,自感不胜其扰,于是让部下统计本单位一年开会次数。统计结果让人咋舌:这个尚不属于“最重要部门”的单位,一年竟开了1068次会!长期以来,会议多、会议滥、会议虚等问题,让广大干部口L4苦不迭。在中央号召整治“四风”、改进会风文风的今天,公务人员应该如何开会?  相似文献   

13.
据统计,红军长征时一年召开了包括遵义会议、毛儿盖会议在内的大大小小数百次会议,硬是“靠开会”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冲出重围,实现战略转移。此后人民军队打败国民党,建立新中国,开会这个办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开会的实质就是凝聚人心,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试想一个不融洽的会议,一个“不欢而散”的会议,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当然,也不能一味求和气,一定的“思想碰撞”还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眼下,在一些地方,“领导就是开会”成了某些干部的“座右铭”,似乎不开会就不叫工作,一周五天会,一个月参加二十几天会的不乏其人。名目繁多、时间冗长的各种会议,一是务虚的多,浪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二是层层照搬照套的多,助长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三是陪会的多,空耗时间精力,各级干部很难抽出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四是会议材料多,一发一大堆,前文未及传达,后文又下来了,真是召集会议的人精疲力竭,参加会议的人叫苦不迭。工作当然需要开会,开会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工作。就会议本身而言,它不在于形式和时间…  相似文献   

15.
话说“会德”大川文有文德,武有武德,官有官德,民有民德。开会也应有会德。近读邓小平同志《坚持党的路线,改进工作方法》一文,触发了许多联想。于是,想就开会这个习以为常又有些麻木的问题!发表一点议论。谁都知道,开会的目的是为着解决问题。可是,那些长而空的...  相似文献   

16.
1975年9月,中共中央在山西省昔阳县召开规模盛大的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那时,邓小平重新复出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他在会上作了一次十分激动人心的重要讲话。我当时作为昔阳县委的一名工作人员,有幸参与这次会议的会务工作,亲眼目睹了邓小平同志的风采,直接聆听了他的讲话。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是党中央决定召开的,会议前期在昔阳召开,后期移到北京继续开会。毛泽东主席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要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尽量多参加,委托邓小平代表中央作重要报告。参加会议的有全国县级以上主要领导干部和各方面的代表3700多…  相似文献   

17.
“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你讲话,我讲话,大家都讲话。”横批:“谁去落实。”这是群众对会议过多的感慨。“开会,又是开会……”这是在领导干部那里常能听到的牢骚。如今,领导会多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有事要找领导,办公室的同志很多时候会说:“领导在开会”;有工作要向领导汇报,领导很多时候也会说:“等  相似文献   

18.
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好不容易给某位领导或企业老总接通了电话,那头却传来低低的一声“我在开会”,然后“啪”的一声,挂了。如此理直气壮的回应。拔打者当然不敢再拨,可心里却免不了嘀咕:电话那头的领导,真的在开会吗?领导干部、企业高管工作忙、会议多,这是事实。打电话时,头儿刚巧在开会,也是常有的事。真在开会的官员,一定不在少数。  相似文献   

19.
古田会议召开之前,红四军曾两次在上杭县白砂镇早康村“东洋堂”召开前委扩大会议,简称“早康会议”。早康会议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次会议”,它为古田会议的胜利召开“奠定了组织保证和思想基础”,因而成了古田会议的“奠基石”,是古田会议的“前奏曲”。1929年春,毛泽东、朱德、陈彀率领红四军从赣南转战到了闽西,打了许多胜仗,真是“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同年6月7日,红四军在上杭地方武装闽西红军五十九团的配  相似文献   

20.
何方 《党员文摘》2009,(11):7-8
一集合就唱歌延安生活的一个显著特点,也许就是《延安颂》上说的“到处传遍了抗敌的歌声”。只要一集合,就要唱歌。唱歌,最热闹的还是集合开会的时候。无论会议规模大小,歌声总是此起彼伏,拉拉队也是喊个不停。连队开会,各班相互拉;全校开会.各队相互拉:几个单位或全延安的大会.就“一致对外”地拉.例如“鲁艺来一个!”或“抗大来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