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瞭望》1991,(43)
中国 国务院台办发言人警告“台独”分子玩火必自焚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发言人唐树备10月14日就台湾省“民进党”将建立“台湾共和国”列入党纲一事发表谈话,警告“台独”分子玩火必自焚。发言人指出,如果少数“台独”分子一意孤行,继续进行分裂民族、出卖国土的勾当,中国政府不会坐视。他说,我们希望台  相似文献   

2.
海内外一切明眼人已经看得清清楚楚李登辉是在搞“台独”,他分裂祖国的言行都是明摆着的.但是,如今台湾当局还不敢明目张胆地举起“台独”的旗帜,正式地和民进党合为一股,每当有舆论指出他在搞“台独”时,他总要辩解一番,而且,这种辩解还颇能迷惑一部分人.因此,有必要将他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的足迹作一个简单的介绍,让世人看清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的.  相似文献   

3.
台湾一读者来信问道:“中共对‘台独’持什么态度?为什么允许‘台独’分子到大陆访问?”答:中共不支持“台独”,中共一直坚决反对“两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反对分裂,不遗余力争取祖国统一。  相似文献   

4.
有那么一小撮人逆历史潮流而动,在台湾岛内大搞“台独”活动。这种分裂祖国的行径已引起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极大关注。这里发表的北京四位学者的文章,从国际战略学、政治学、台湾岛内政治生活及台湾民众意愿等方面,对“台独”活动的本质和危害进行了剖析和揭露,有助于使人们看清“台独”分子的嘴脸,共同制止“台独”活动。  相似文献   

5.
1月24日,在纪念江泽民主席《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重要讲话发表7周年座谈会上,钱其琛副总理明确指出:“对于台湾分裂势力以各种蚕食渐进的手法推行‘台独’,台湾同胞看得很清楚,我们也看得很清楚。”本文对种种“蚕食”式渐进的“台独”行径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6.
“台独”即“台湾独立运动”,是指岛内外极少数极端分子,以台湾脱离祖国、成立“独立国家”为目标的反动分裂行径。由于“台独”势力牵涉面广,“台独”成为台湾诸多内政、“外交”问题的症结所在,蒋介石在台湾执政的20余年中,权衡各方面的利害关系,坚决反对有关“台独”的言论与活动,并着力采取种种措施解决这一问题。但是,蒋介石反对“台独”的出发点与中国共产党迥然不同,也未能最终消除“台独”。  相似文献   

7.
姚植传 《团结》2001,(1):41-42
一、两岸关系陷入僵局的根本原因是台湾当局蓄意破坏一个中国原则,图谋“台独”。 众所周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对对台政策进行战略性调整,并逐步形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从而结束了两岸关系长达30年  相似文献   

8.
台独分裂活动可以分为缘起、恐怖暴力、岛内台独的泛滥和台独与独台合流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里,台独分裂活动的发展既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特殊性又有其共性。但其基本目标始终是一致的,那就是试图在国际反华势力的支持下永久将台岛从祖国大陆分裂出去。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论述了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海峡两岸统一势在必行;分析了李登辉耍尽权谋搞分裂,终于落得被人民赶下台的可耻下场;论述了“台独”即意味战争,分裂就没有和平,台湾新领导人只有接受和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放弃“台独”立场,尽快与祖国大陆进行和平统一的对话和谈判,才是正确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杨琳 《瞭望》2007,(12)
2007年是遏制“台独”的关键年,对“台独”分裂活动必须保持高度警惕近期,台湾当局领导人频频抛出“急独”言论,公然否认“九二共识”,重提“公投制宪”,毫无诚信地以“四要一没有”代替“四不一没有”,在岛内鼓噪“统独”,挑动族群对立,企图以此转移民众视线,解脱自身的政治困境。  相似文献   

11.
近来,台湾民进党在少数“台独”分子操纵下,勾结某些外国势力,甘冒天下之大不韪,竟将“台独”条款列入他们的党纲,阴谋建立所谓的“台湾共和国”,妄图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明目张胆地进行分裂祖国的罪恶活动,这是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所绝对不容许的。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国际社会早已公认的历史事实。“台独”分子置历史事实于不顾,颠倒黑白,  相似文献   

12.
黄海  杨柳 《瞭望》2003,(48)
11月27日深夜,台湾“立法院”三读通过“公民投票法”。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彭光谦少将、第二研究室主任罗援大校。两位军事专家表示,祖国大陆将对台湾“公投立法”后的事态保持高度警觉,决不容忍任何势力打着推进民主化的旗号搞分裂活动,借“公投”搞“台独”是死路一条。  相似文献   

13.
陈水扁玩火     
陈水扁在玩火,公然抛出“一边一国论”,直接挑战一个中国原则的底线,将台湾引向灾难;鼓吹和煽动“公投台独”,企图把台湾岛2300万民众当作他搞“台独”、对抗大陆的“人质”。陈水扁的挑衅行径表明,他妄想利用所谓“执政”之机,成为分裂中国的“台独”势力的总代表。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大陆方面一贯坚持用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但绝不会坐视任何“台独”势力的挑衅,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玩火者必自焚!  相似文献   

14.
周铁农 《团结》2009,(3):4-8
2008年台湾局势发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变化。陈水扁和“台独”分裂势力处心积虑、无所不用其极地推动所谓“去中国化”和“法理台独”等严重的分裂活动遭到空前惨败。坚持“九二共识”,坚持和平发展,希望通过改善两岸关系、扩大和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已成为广大台湾人民的期盼。自去年5·20以后,国民党重新夺回政权。台湾政局的变化,使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转折。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我认为民革全党都要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玉德 《瞭望》1999,(29)
李登辉又在玩火。最近,李登辉在接受一家德国电台专访时公然露骨地表示,台湾当局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至此,李登辉彻底撕下了最后的伪装,将他分裂中国的“台独”真面自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这再一次充分证明,他是台湾岛内“台独”分裂势力的总代表。李登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相信海内外关心两岸关系发展的人士并不陌生。这位台湾当局目前的头号当权人物,人们对他上台以来的统独倾向一直质疑不断,虽然他也没少费口舌辩解自己不是搞“台独”,但却无法取信于天下人:因为每当他屡屡挑风波、搞…  相似文献   

16.
陈玲 《团结》2002,(4):32-33
“文化台独”是“台独”分子在台湾岛内为深化“台独”的社会影响,扩大“台独”的社会基础而制造的一种“去中国化”的运动和思潮。主要目的是造成“台独”的文化认同。 “文化台独”作为“台独”运动的软件伴“台独”而生,随“台独”而行。民进党突破“党禁”之后,“文化台独”活动更加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从彭明敏的“台湾命运共同体”,到李登辉的“台湾生命共同体”,再到台湾当局新领导人的“台湾主体性”。这些人  相似文献   

17.
秦华 《瞭望》1999,(15)
近一个时期以来,台湾岛内鼓吹通过“公民投票”来“自决台湾前途”的叫嚣不绝于耳。一些独派组织和“台独”分子有计划有预谋地进行了一系列所谓“公民投票决定台湾前途”的分裂活动。随着台湾第五次“修宪”时辰临近,岛内再次掀起“公投入宪”声浪。由于“公投”之说涉...  相似文献   

18.
陈斌华 《侨园》2002,(2):12-13
幽灵,一个“台湾独立”的幽灵,正在台湾岛内游荡。“台独”最早的历史渊源还应该追溯到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清廷战败后,1895年被迫到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神圣领土台湾省被割让给日本。日本军国主义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后,中国将依据《开罗宣言》光复台湾岛和澎湖列岛。在听到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消息后,日本驻台湾“总督”安藤利吉策动部分军国主义分子和收买下的台籍汉奸分子,在台湾建立起密谋“台湾独立”的地下组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蒋介石率领国民党军队的残兵败将退踞台湾。美国、日本一方面与做着“光复大陆”迷梦的台湾当局继续保持所谓的“外交关系”,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并把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把台湾作为对新中国形成包围圈的“不沉的航空母舰”;另一方面又扶持台湾士绅廖文毅等人搞“台独”活动。1950年廖文毅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了所谓“台湾民主独立党”,公开树起“台独”旗帜,开始了分裂中国的阴谋活动。这一事件被视为“台独”这一历史“怪胎”的呱呱落地。 1951年“旧金山和约”在海峡两岸均未参加的情况下,违背  相似文献   

19.
李家泉 《团结》2003,(2):28-31
最近两年多来,台湾海峡形势有很大变化。无论台湾岛内政局、海峡两岸关系及中美间围绕台湾问题而进行的斗争,都有一些新情况、新发展和新特点。这里拟仅就此谈几点看法和想法。 一、在台湾岛内陈水扁正加速推动“渐进台独”,尽管其与李登辉个人存在争议,但与李所推动的“急进台独”(亦称“激进台独”)则有合流趋势,两岸关系被蒙上新的阴影。 陈水扁上台后,原鉴于李登辉“两国论”和“急进台独”的教训,曾于2000年5月20日就职  相似文献   

20.
田越英 《团结》2002,(3):36-39
中国人民解决台湾问题无非两种方式:一是和平统一,二是武力解决。自从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人上台以来,台湾问题已变得更加复杂,从实施“台独”党纲到滑向分裂祖国的道路,显然已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我们主张“和平统一”、不放弃“武力解决”,已不仅仅是解决方式的问题,而是斗争策略和战略准备的问题。事实上,在争取“和”与准备“打”之间,存在一个较大空间,填补这一空间的主要“材料”正是非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