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论群体性事件处置中参与者负性抵抗心理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处置群体性事件实践中,事件参与者出现的负性抵抗心理容易使公安机关宣传信息力度减弱,扭曲、变形、转向。为此,本文在研究事件参与者负性抵抗心理及其行为表现的基础上,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增强宣传者影响力、科学设置宣传内容、合理运用宣传手段等对策,达到降低、消除参与者的负性抵抗心理,使公安机关宣传工作效果最大化,达到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心理原因主要有:"类化预期"心理落空使群体性事件参与者产生攻击性行为,"相对剥夺感"心理使群体性事件参与者产生仇恨心理和过激行为,"群体隐匿"心理降低了道德行为准则对群体性事件参与者反社会行为的约束力,"群体共识"心理强化了群体性事件参与者行为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公正受挫"心理导致了一些群体性事件参与者产生越轨心理或极端行为。因此,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着实解决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社会结构、利益分配、思想观念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引发了各类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在近些年的集中式爆发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当前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主要在于:利益的分化和冲突;利益分化引起的社会分化和社会阶层固定化;贫富差距扩大引发的相对剥夺感;公民权利意识增强与利益诉求渠道不畅通之间的矛盾;情绪化倾向地传播,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新媒体无形的渲染和强化作用。基于公共政策创新的视角探析有效治理群体性事件的现实路径:采用开放式决策的方式;重视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特性;拓宽公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出台和完善相关追究事件主要责任人、参与者的公共政策;实现对新媒体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4.
我国群体性矛盾高发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心理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社会行为。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处于活跃多发时期,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加且规模越来越大,这种现实与人们的社会心理趋向密切相关。普遍的大众社会心理是引发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大众产生了诸多不良社会心理,具体表现为: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引发的不公平感与相对剥夺感、利益上的相互攀比心理、过度追逐名利引发的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心理、社会信任的弱化与缺失、盲目从众心里、法不责众心理、逆反心理等。这些社会心理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如何干预、疏导、优化社会心理成为我们当前预防与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准确分析和把握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心理,是正确处置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关键和保证.从众效应、观众效应、责任扩散效应与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根据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中相关人员各自的行为特点和作用,开展心理攻势时应该将他们分为核心层、附和层、围观层并加以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6.
“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聚集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直接利益冲突"这一现象具有参与主体为弱势群体、矛头指向地方政府及执法部门、本质依然是利益冲突、参与者心理上不满情绪和"法不责众"相互交织、后果严重以及是一种继发性冲突六个方面的特征,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社会不公、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应从源头上、机制上解决问题。同时,要加强情报信息的收集分析,妥善处置这类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7.
群体性事件是困扰世界各国的社会难题。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群体性事件也呈增长之势。从社会心理和政治心理层面分析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可以为找到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学方法,加强对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心理疏导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复杂的原因。就思想根源看,泄愤思想和报复思想的较量,孕育了群体性事件;法不责众思想和威权思想的对立,催生了群体性事件;绝对自由主义思想和"驼鸟式"传统政治思维的并存,激发了群体性事件;"政府公信力递减"思想和形式主义思想的交锋,助长了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9.
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有深刻的社会心理根源,众多网民通过虚拟的网络沟通平台,从自己的经历感受和价值评判标准出发,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关注和点评,并最终演变为现实社会所关注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效应主要包括不满心理、不信任心理、无助心理、宣泄心理、责任分散心理、盲从心理、道德权威心理和仇视心理。在此基础上,...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网络的普及与社会问题相撞导致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作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网民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要预防并控制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及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掌握网民心理是关键。分析近五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挑选年龄、学历、职业三个主要网民属性,分别进行心理特点研究并提出疏导方法,使网络群体性事件防控工作能够有的放矢,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1.
无权处分行为关键在于确定无权处分人与第三人所签订合同的效力。从无权处分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入手,结合《合同法》第51条的立法目的进行分析,无权处分合同应确定为有效。  相似文献   

12.
在非战斗状态下,为达到战术目的而实施心理战,应针对该类战斗的特点、规律慎重选择接近方式;创造适宜的战斗氛围;精选战斗信息促使战斗对象产生符合警方的意图;加强对战斗信息的有效调控。  相似文献   

13.
解救人质,和劫持者谈判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谈判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对劫持者心理状态分析是否到位。通过三维分析,可以把握劫持者的心理状态,充分运用各种手段,稳定劫持者的情绪,瓦解其心理防线,达到成功解救人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论犯罪心理测试结论在刑事诉讼实践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心理测试结论能否成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种类,取决于该项技术的成熟度以及人们对该项技术的信赖度。作者认为,犯罪心理测试结论如果在司法实践中运用,必须在法律上对测试活动加以规范。此外,由于犯罪心理测试结论与要证事实之间存在极强的相关性,目前这种“交接”阶段至少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和一些特殊案件中,赋予犯罪心里测试结论证据资格。  相似文献   

15.
对战争犯罪的惩治,在国际社会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当这些犯罪行为发生的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时尤其如此。在国际性和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战争犯罪的惩治都有国内惩治和国际惩治两种模式。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的战争犯罪应当采用国内惩治的模式,应当由国内军事司法机关专属管辖,并应对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若干疑难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认为,作为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主体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为非所包庇、纵容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成员.作为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主体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还要求有从事查禁和惩处犯罪、进行诉讼等特定职能活动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特定身份."包庇"的含义应依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确定.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行为对象是黑社会性质组织.行为人对行为对象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认识前后不一致时,应分别认定.  相似文献   

17.
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的口语运用是一个双向信息交流的矛盾运动过程,即在具体的语境下,民警通过一定的传递途径发出信息,并由授受者接受信息,以此达到执法的目的,完成执法任务的过程.因此,公安民警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将心理技巧即理性的情绪倾向技巧、积极的"原生态"技巧和情绪管理技巧真正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是分析刑讯逼供成因和控制对策的重要工具之一。刑讯逼供在心理学视野中的成因主要包括:归因偏差、冲突情境、学习模仿、人格缺陷和角色冲突等五个方面。刑讯逼供这一侵犯性人格特质是先天和后天习得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结合后天与刑讯逼供动机形成之间的紧密关联性,控制刑讯逼供可以确保和运用提高侦查讯问工作专业化程度、树立依法讯问楷模、严格查处和惩罚刑讯逼供行为人、加强法律教育和讯问业务技能培训等心理学对策。  相似文献   

19.
涉外合同司法审判中,法院在运用法律规避制度时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本质上是法律规避制度本身在合同冲突法领域无力实现其功能的表现。法律规避排除和惩罚当事人规避意图的功能与涉外合同法律选择中的盛行的意思自治原则相冲突,当事人的规避意图难以探究和证明。法律规避制度设计之始就给法院安排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于保证强制性规则适用的功能,法律规避制度亦难以有效实现。新兴的直接适用的法的理论则可以在涉外合同领域实现法律规避的功能的同时,克服法律规避制度适用中的实践性难题。  相似文献   

20.
刑讯逼供是一种恶意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违法行为。在刑讯逼供者是否应当向受害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问题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立法持肯定态度,如英国、美国、法国及我国台湾地区。为充分填补受害人的损害,惩罚和遏制刑讯逼供的不法行为,我国应当确立刑讯逼供者对受害人的损害赔偿责任制度。该制度的确立应当从完善国家赔偿法和民法的有关规定来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