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国际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越来越多,现存的国际秩序正面临崩塌。中国应时顺势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如何构建一种新型国际关系、解决当前的全球问题给出了中国方案。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角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与发展需求,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共同体思想以及“人的解放”思想相统一,是唯物史观时代化的典范。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新的理念、新的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为共建美好地球家园、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人类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继续前进。  相似文献   

2.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外交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属于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时代问题研究范畴,属于国际社会整体观和前景方向观的问题。习近平主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全球治理联系在一起,对现实世界的实践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人类社会学视野看,中、西方传统村落共同体内部建制都蕴含着共同良善特质。而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传统村落共同体加速瓦解,原本以血缘、地域、情感为纽带的共同体被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益关系所打破。由此,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资本逻辑的时代性批判,是揭开人类社会真正共同体本质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把握国内外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以全新的视野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对于这一理念的深刻把握,只有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寻求新旧理论之间的契合和纽带,才能真正理解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来自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共同愿望,同时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在新时代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问题,西方坚守霸权逻辑,而中国给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答案",在和平共处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这不仅是我国对世界未来发展问题的回答与承诺,也是马克思主义和平共处思想对传统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到了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它反映了崛起中国的国际秩序观,这个秩序的核心思想是共同安全、合作共赢与和而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在行动上突出了"对话协商"、"共建共享"这一强调国家能动性、强调实践本体的手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主义"在国际关系中的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上破解了现有秩序的静态结构主义、表象的偏见和二元对立的世界观等特征。  相似文献   

6.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分离、劳动产品与劳动相分离的矛盾状况导致资本主义政治国家沦为"虚幻的共同体".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实现了批判逻辑与建构逻辑的内在统一:一方面,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理性国家观进行了深刻全面的批判,在此基础上科学揭示了国家共同体的本体、结构、政党的客观基础和运行规律;另一方面,马克思通过对"新社会的光辉先驱"——巴黎公社所提供的历史经验教训进行了反思与升华,在此基础上科学阐释了通往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途径及基本原则.纪念巴黎公社150周年,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重新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和国家理论,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创造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以及指导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厚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7.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基于人类社会共生性关系的现实,以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为核心价值,吸收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共同体理论和党的几代领导人国家战略思想。它集统一性、全面性、系统性和综合性于一体,以"五位一体"为核心支柱。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它以中国的智慧建构了国际社会关系发展过程中新的交往范式。  相似文献   

8.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的基础本体论。共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共生理论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基础和支柱理论之一。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界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共生理论突破了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占主导地位的求“异”路径,主张探求事物间关系的普遍性,即求“同”。共生理论的求同观念主要体现在四个向度,分别为时间“同”(连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空间“同”(适用于中国和非中国的事件解释)、物种“同”(贯穿人类世界和自然界)和国际关系学“同”(以共生来统合国际关系学的基本主题)。对四“同”的深入探究,拓展并深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并为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9.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是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具体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坚持和发展的基本方略,拥有丰厚而坚实的哲学基础。它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时代诠释,类本质理论的意蕴升华,异化劳动理论的集成创新,共同体思想的转化发展。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事业中,对这一构想进行哲学反思,有助于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形成共同创造人类美好未来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当代典范。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中华"和"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主要体现在:向世界阐释了中华"和"文化的理念;将中华"和"文化视为维护国际关系的准则;用中华"和"文化化解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依靠中华"和"文化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和"文化理念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它增强了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提升了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为解决复杂多变的国际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1.
国际公平正义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国际公平正义理论、中国"天下大同"的传统思想与当今世界时代特征相结合,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和"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等一系列关于进一步实现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新理念新观点,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为世界各国解决国和国之间的矛盾争端、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中国方案,有力地推动了国际公平正义理念和公正合理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传承了中华文化的优秀文明基因,打上了深深的传统文化烙印,在全球化时代,以中国智慧和鲜活的实践经验,为建构新型国际关系,开拓社会主义蓬勃发展道路贡献了中国方案,在当今世界的时空场域下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理论。当代青年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3.
提出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乎全球治理的具有战略高度和世界情怀的宏大时代课题。从全球治理现实出发,"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含的全球治理理念表征着全球治理的多重挑战,其现实指向性是在全球治理中维护共同利益,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作为与现行全球治理体系有着质的不同的治理方案,无论是从人类制度的多样性来看,还是从中国在国际体系内的发展目标、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定位来看,都决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寻求替代现行以西方为中心的全球治理体系,只是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不同于西方治理方案的可能性选择。  相似文献   

14.
陈华森 《前沿》2010,(7):16-19
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思想的直接批判对象是资本主义国家。对“虚幻共同体”理论与现实的否定和扬弃而建立“真实共同体”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真实共同体”思想的价值诉求。“真实共同体”思想具有重大的民主价值,它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管理国家事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对国际社会的研究中,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是进行国际政治文化研究的重要路径。强调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是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石。本文在分析东西方思想基础上,明确了国际社会的"三种状态":无政府状态、建构主义状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状态。并以"三种状态"为起点,分析其各自的本体论基础,从而在物质与观念的视角下进行东西方文化的对比论析。通过对东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发现其本质区别,探究差异现象背后的思想文化逻辑,有利于推动各自文化的发展创新。与此同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背景下,从文化视角深化对国际政治的认知,为中国立足于世界舞台、参与国际事务提供新的文化路径。  相似文献   

16.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不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旨在实现人的解放的共产主义理论诉求,而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需要的一致性为基础,成功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进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各个不同国家革命实践的指导思想,正是由于它揭示了各个不同国家发展的共性,形成了理论诉诸于不同国家的决定性因素,而不同的国情则赋予马克思主义原理以因地而宜的表现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目标,不仅定位于通过生产方式的变革奠定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而且也要凭借生活方式的转化实现个人与共同体和谐统一的价值诉求。只有遵循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逻辑线索,进一步确认"自由人联合体"与"真正的共同体"的内在关联性,才能准确诠释作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类联合形式的"真正的共同体",揭示其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具有的特殊的价值旨归意义。  相似文献   

17.
韩洪涛 《求索》2010,(8):47-49
从政治思想史的角度看,人类社会转向共同体的发展模型是其基本的目标指向。"共同体"概念导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思想,费迪南·滕尼斯关于共同体的基本论述则是该理论最早的完备表述。而后的学者对人类共同体的研究都沿着亚里士多德和滕尼斯的路径进行。在我国,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伦理构成了中国社会践行社会共同体理论的传统根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基于价值观念、性感、习惯等本质意志的精神信念为中国社会共同体的重构提供了理论支撑;转型社会的现实使得中国重建社会共同体成为一种必然。于此,本文提出我国社会共同体路径培育的三个转向,以期对我国和谐社会构建有益。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丰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目标和理念,而且是对传统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必将成为引领世界各国人民努力实现人类社会长久和平发展的先进思想。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思想和辩证思维为基础,批判地吸收了西方生态哲学有机论、整体论的哲学世界观、自然观,并充分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和生态文明思想做了创造性的转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创新集中体现在“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四个原创性概念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创新主要体现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治理实践中,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运用矛盾论、整体论、系统论、协同论、两点论、重点论、底线思维和红线思维等,构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确立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基础和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20.
程哲  郭树勇 《前沿》2012,(7):24-27
自新中国成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便开始萌发,在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与实践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但近年来,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陷入低潮,究其原因,除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先天优势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冲击和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体系外,还缺乏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交往———对话与论战。当前,中国的崛起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参与对话与论战提供了客观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