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是科学的幸福观的奠基者,马克思的幸福观阐释了幸福的理论核心和实践路径。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探讨了人民幸福与社会和国家幸福的内在联系,丰富了幸福观的理论视域,并从资本逻辑的批判、异化劳动的消除以及自由时间的获取三个层次展开幸福的实践路径。新时代,我们有必要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的幸福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实现人民幸福、促进社会和谐、完善国家政策等方面有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幸福观是科学辩证的幸福观,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统一。幸福社会理念是从社会整体角度看待幸福,以个人幸福为基础,社会为主体。幸福社会与个人价值、生活质量、和谐社会有着密切联系。幸福社会构建,需要经济建设、政治改革、社会道德风气、基本公共服务、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叶政  许壹言 《理论建设》2021,37(1):47-52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奋斗”与“幸福”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何要奋斗以及为了幸福该如何奋斗等问题。这些重要论述内涵丰富,系统阐发了奋斗与幸福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强调了奋斗是为了人民的幸福,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新时代的创造性发展,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为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供了思想启示,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行动指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幸福何以可能"为核心线索,重点阐释了马克思幸福观形成过程和其内在的思想逻辑。马克思在基督教和启蒙精神的影响下开始踏上思考幸福之路,经历了从追求主体的自由和个性解放,再到从异化角度思考人类不幸福的根源的求索过程,最终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形成了以人民现实的幸福为最终归宿,以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为基本方式,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诉求的共产主义幸福观。  相似文献   

5.
对于人的现实幸福的思考,是贯穿马克思一生的思想主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角度出发,深入地思考了"什么是幸福","工人现实的不幸的根源何在"以及"如何实现人的最终的幸福"这样三个问题,清晰地勾勒出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思想逻辑。深入挖掘和把握马克思的幸福观,对于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以幸福为核心的发展观,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论和理性主义幸福论从人的本性、经验出发探讨幸福,初步揭示了需求等元素和幸福的关系,对幸福实现也有浅显的认识,为马克思幸福观的问世做了铺垫。马克思自觉地从实践出发对幸福的本质、内容展开了系统深入的哲学思考和研究,站在实现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审视幸福实现。马克思主义者将社会伦理思想和社会实践理论辩证有机融合,继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进一步揭示了幸福的基本属性,诠释了幸福悖论,有助于人类在实践基础上自由自觉的追求并实现幸福。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人的现实幸福观”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人类解放、实现人的现实幸福是马克思一生的事业。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人的现实幸福观,这一幸福观不同于以往的幸福观,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性,既超越了直观感受主义的幸福观,也超越了人道主义的抽象幸福观。这种幸福观的核心是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人的本质力量在社会历史中得到充分展现,个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因此,马克思在政治解放的基础上要推进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现实幸福。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全面理解马克思"人的现实幸福观",有利于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8.
钱美娜  王永贵 《求实》2016,(4):10-16
幸福是人类一直以来都追求的目标,每个时代也有着不尽相同的幸福观。与以往的幸福观相比较,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科学的、实践的、大众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幸福观,实现了主观性与客观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在两个层面上的统一、劳动与享受在动态过程中的统一、个体幸福与社会幸福在历史进程中的统一。加强民生建设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践行初心”“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关于党的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精神中国文化相结合的鲜明例证。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幸福观是对伟大建党精神“践行初心”“不负人民”内涵的深化,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高度。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筑牢共产党人的幸福观,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深远历史意义,要体现在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不断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用日用而不觉的核心价值理念凝聚磅礴力量和对人类命运真诚关切的天下情怀上。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以马克思的人的需要理论为切入点,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只有合理正当适度需要的满足才是幸福的真谛,既要注重物质幸福,又要注重精神幸福,不同人生阶段有不同的幸福追求目标,把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统一起来,劳动创造是获得幸福生活的源泉。高校应通过开设幸福课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幸福文化,实施关怀教育,举办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幸福观教育。  相似文献   

11.
陈成志 《世纪桥》2012,(11):32-33,6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幸福观,又是辩证的科学的幸福观,它以其幸福理想的崇高性、幸福主体的广泛性、幸福内容的完整性和幸福途径的实践性等特点,彰显出先进性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真”与“善”的辨证统一,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主导地位的根本依据。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仅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指导下不断创造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新业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强大生命力和不容置疑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当代我国社会所要树立和倡导的主流幸福观,应该是理性幸福观。理解幸福是前提。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相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幸福目标与实现手段相统一,是理性幸福观的三大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认为,幸福就是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实践活动中,由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得到的内心的精神上的满足。马克思幸福观对提升当代中国人幸福感具有指导意义: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切实重视人的劳动权和自由全面发展,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价值观、共同价值观、幸福、民生幸福等内涵的解读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探析,认为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表达了民众追求幸福的共同价值取向。共同价值观引领下的民生幸福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回归,也是对西方幸福观的扬弃,正是这种继承与扬弃,使民生幸福观为民众所接受,被社会所弘扬。通过对民生幸福体现社会共同追求价值目标的论述,提出了构建共同价值观引领下的民生幸福体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价值得以体现:它是以人为本的幸福观;它对幸福的科学论断必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传播;它对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关系的阐述,引导我们脱离低级趣味的物欲幸福,追求更高层次的幸福境界;它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肯定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是人民幸福的源泉;它正确阐述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为我们建设"幸福中国"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幸福观是当下备受热议的话题。由于人们的生活背景、价值追求不同,各自的幸福观也会有所差异。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人们开始将生态与幸福联系在一起,试图通过生态保护建设提高公民幸福指数。西方传统幸福观等采人类中心主义的方式,以征服自然为追求幸福的手段。中国儒家推崇“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间的合谐会带来幸福。在全球生态视域下,现代生态幸福观认为幸福不是一种物质满足的自我感觉,而是一个关切自然的整体均衡感,生态幸福观产生于自然,依据于自然,保护于自然,受益于自然。  相似文献   

17.
徐凤莉 《世纪桥》2012,(3):37-38
没有人不追寻幸福。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不同的人给予幸福不同的注解,因而有了不同的幸福观。郭明义是感动中国的道德模范,他的幸福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利己幸福与利他幸福的统一,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追求真理与获得价值的良性统一。  相似文献   

18.
奋斗幸福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奋斗幸福观中,奋斗具有目标性、实践性、革命性等特点,幸福具有公共性、现实性、发展性的特点,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精神动力。在跨越"三大陷阱"、克服"四种危险"、应对"四大考验"的斗争中,要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切实把奋斗精神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不断把为人民造福的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9.
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对幸福和德性进行过详尽的阐述,而幸福与德性也成为全书基本构架的要素。在当代中国,重新审视亚里士多德关于德性和幸福的一些观点和思想,对于构建现代人的幸福观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关于幸福观的重要论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以及历届领导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实践中得出的关于如何实现人民幸福的经验,发展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幸福观念,有着深厚的理论来源。习近平关于幸福观的重要论述是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人民幸福,从而达到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的;展现了其人民性、全面性、发展性和实践性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发展问题,同时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实现人民幸福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