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祖成  池通 《现代法学》2011,33(4):16-25
从在江西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这段时期婚姻自由的法律表达展现的是红色农村地区对共产党人法制实践的接受和反应。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时期不仅进行暴力革命,建立割据政权,同时还开展一系列社会革命,其中就包括对婚姻制度的改造。革命时期对婚姻制度的变革既是对封建制度的消解,也是现实革命动员的需要。文章通过对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法律表达的分析,阐释革命与法律的互动和冲突及其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
乡村革命根据地政权需要法制,但到底需要的是游击式法制还是正规法制,根据地内部为此争论不休。就表象上看,游击式还是正规,只是一种根据地政权法制建设方向性的实践问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军事、政权建设方面的“游击式”逐渐成了一个无需论证的政治正确性话语,正规化则成了“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代名词,争论于是演化为“政权工作中的两个根本思想问题”。所谓游击式法制,即立法简陋、司法程序简单、执法迅速等,长期如此很难实现法治的追求。在此背景下,陕甘宁边区政府以“革命法制”为目标,尝试在“游击式法制”和“正规法制”之间寻求生存空间,走出了一条“新型正规法制”的道路。这条道路,既是一种话语体系,又有一套制度样态,其影响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3.
井冈山时期红色政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卓有成效地进行了政权建设,为后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奠定了初步基础,为中国共产党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创建的规模较大的根据地之一。1930年6月下旬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召开了鄂豫皖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权在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中,经历了部分"坍台"、重建、再"坍台"、再重建的曲折过程。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率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鄂豫皖边区苏维埃干部随行,鄂豫皖边区的各级苏维埃政权基本终止。在存在的四年多时间里,鄂豫皖革  相似文献   

5.
东山涛 《检察风云》2007,(19):66-68
1927年,国民党右派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顿时落入低谷.在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的指挥下,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由此拉开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序幕.几年时间内,遍及大江南北的革命根据地纷纷建立,根据地内红红火火的土地革命运动形势,与白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6.
韩伟 《法学家》2020,(3):56-70,192,193
司法调解是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以陕甘宁边区为代表的革命根据地调解制度,则是当代中国司法调解的主要渊源。革命根据地的调解,不止是一项司法制度或者新型司法制度中的一个环节,它实质上更是一种治理模式,辅助革命政策的推行。通过荣誉、身份等象征资本重塑调解人,不断将革命伦理、法制融入新型调解规则体系之中,中国共产党借助司法调解,较好地实现了革命根据地社会治理模式的变革,有效消解了革命法制与社会旧俗之间的紧张关系,增进了普通民众对共产党政权的认同度。革命时期的调解尽管存在制度缺漏、行政导向等缺陷,但它对社会文化、习俗的娴熟运用,对社会组织、地方权威人物的组织吸纳,以及注重消弭社会冲突、维护邻里和睦的价值取向,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治理变革在法治中的生动体现,也成为当下司法与社会治理可资取鉴的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军事法律制度起源于党创建和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时期。在党领导的长期革命斗争中,经过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大历史发展阶段,在夺取政权和建设政权的斗争中,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新时期中,我国军事法律制度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法律制度。一、以宪法和法律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和军队建设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提出…  相似文献   

8.
苏区"国家政治保卫局"是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各苏维埃革命根据地建立的,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最早建立的具有公安保卫职能的政权机关。同时,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曾经出现过肃反扩大化的问题。对于这一历史时期国家政治保卫局与肃反扩大化的关系问题上,学界始终有着不同意见。有学者认为当时存在的肃反委员会和国家政治保卫局是导致肃反扩大化的主要原因,但也有学者认为纠正肃反扩大化的倾向是国家政治保卫局建立的直接原因之一。本文从历史文件的分析入手,试图从国家政治保卫局的成因、制度设计及其在当时政权体制中的地位等方面,探究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国家政治保卫局与当时肃反扩大化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9.
革命时期法治道路的探索.中国革命走的是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在夺取全国政权以前,建立革命根据地,制定在根据地实施的法律法规,为新中国在全国范围内的法制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成为中国法治发展道路的起点.  相似文献   

10.
根据哈尔滨市档案馆藏档案和其他原始资料,可以看到哈尔滨解放区民主政权的施政纲领、工商业保护与管理条例和劳动条例等都有了一定规模。这些法律法规体现出浓重的苏联法的影响,但也带有更多的中国特色。这与当时苏联红军进驻哈尔滨、广大干部的苏维埃情结、俄侨人口众多、紧迫的战争环境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理论上的渐趋成熟等多种历史条件有关。哈尔滨解放区的法制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由农村革命根据地法制建设转为城市法制建设的起点,是连接工农民主政权、抗日民主政权和其他解放区人民政权并进而影响新中国法制建设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1.
<正> 董必武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也是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之一。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董老就曾担任中华苏维埃最高法院院长,为创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人民政权和革命法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建国前夕,董老为创建新中国的国家机构,筹谋规划,主持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是新中国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缔造者之一。建国后,董老历任政务院副总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国家副主席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要  相似文献   

12.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十多个革命根据地中,形成较早、规模较大、坚持时间较长的一个,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根据地之一。本文通过对该根据地的研究、介绍,指出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对加强当今红色文化的学习、研究和宣传,既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又具有较深的现实关怀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教育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对文化教育方面进行了若干新的尝试,毛泽东的革命教育思想也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4.
<正>一、言惑:问题的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1)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法治建设长期探索中积累的历史经验和智慧。中国共产党人的法治思想具有悠久的孕育史,内蕴鲜明的红色基因。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三大革命根据地之一,被毛泽东誉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坚强的苏维埃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和苏维埃运动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人法治思想的重要孕育地。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基层人民政权和基层民主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观察与思考,认为在建构和谐社会理念下必须以和谐乡村社会建构为基石;而和谐乡村的科学构建又必须充分提升国家尤其是基层乡镇政府对乡村综合资源的整和能力和充分发挥基层民主的内生性潜力:两者的互动成为建设和谐乡村社会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6.
监察机制是任何无产阶级政党及其国家政权,为了防止其工作人员由于权力滥用,使权力资本化而引发腐败现象的发生,对其工作人员所采取的监视、督察和查究制约机制。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虽然党的组织常常处于秘密的状态,党员经常活动在白色恐怖里,各种监察机制也很难正常工作,但是,我们党仍然十分重视监察机制建设。因此,无论在白色恐怖下的地下党里,还是在革命根据地或解放区的政权机构中,都积极建立和发展了监察机制。  相似文献   

17.
许崇德 《法学家》2001,(4):5-10
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自从1921年诞生迄今,已经走过了80个年头的光辉里程.她信守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的理论原则,而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是同政权问题不能分开的.因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长期斗争过程中,从来关注着宪法和宪政的建设,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推动着中国宪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人民民主革命时期,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实行“耕者有其田”,依法保障农民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的同时,对于工人,也表示了极大的关心、同情与爱护。为此,制定和颁行了一系列劳动法规,以保障工人及其家属的权益。关于这个问题,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两个阶段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9.
检察机关参加民事诉讼,在资产阶级国家法律中早已被确认。苏联也创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检察机关参加民事诉讼的制度。在我国,检察机关参加民事诉讼的规定,最早见于革命根据地政权的立法中。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革命法制史即中国新民主主义法制史,虽然发端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但它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人民革命武装开辟的革命根据地的法制建设史。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中国工人阶级和其它劳动群众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与白色政权对峙的、独立的人民革命政权,在当时蓬勃发展的工农群众运动中虽然产生过规约禁令式的文件,有些文件甚至采取法律的形式,但它们大都不是由通常意义上的立法机关制定的,而是劳动群众在斗争中建立的、实际掌握政治权力的革命组织直接行使立法权的产物,它们的贯彻执行主要凭借工农群众的力量和革命组织的权威,而不是以革命政权为后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