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美国对非援助政策的发展。美国是全球对外援助最广泛的国家。美国的对外援助参加方广泛,除政府外,民间团体、公司企业、慈善机构、基金等也是对外援助的重要力量。对非官方援助是贯彻美国非洲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第四届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召开在即.中国学界多关心日本援助非洲的动机,较少注意非洲发展国际会议与日本援助非洲理念之间的关联.笔者在梳理历次非洲发展国际会议的同时,对冷战后日本援助非洲政策、理念及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是日本力图改变西方为主导的传统援助方式的尝试,其效果已经呈现."主事权"和"伙伴关系"的概念已对国际援助体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已经将软实力建设提升到国家实力构建的战略层面,对外援助是一个能将国家 的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及外交政策等资源综合起来以更好地展示、发挥一个国家吸引力、建设 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对非洲援助对于塑造中国和平、合作、互利和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增进世界对 中国的了解与信任等具有促进作用。但中国对外援助机制尚不成熟、中非文化的差异、援助国间的 竞争等不利因素对援非效果的发挥具有限制性作用。因此,中国应通过重点加强对外援助的制度 化建设、鼓励援非工作人员与当地的多种交流、并重视在援非领域的国际合作等方式提高中国援 非水平以提升中国软实力。  相似文献   

4.
德国对非洲援助政策评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德国援助非洲已有50多年的历史,进入21世纪以来,德国对非洲援助政策有了新的发展和调整,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强调平等伙伴关系和非洲自身的责任承担;倡导进行对非洲援助的国际合作;加大对非洲的文化援助.德国之所以调整援助非洲的政策,除对地缘政治和经济因素的考量以外,也受到非洲自身变化,以及新兴发展中国家实力增长的影响,根本目的还是为德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即增强德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影响力.德国在具体落实援助政策方面面临国内预算、援助管理体制等问题的制约.此外,作为经合组织成员,德国对非洲援助也受到发达国家集体形象的影响.德国仍需付出巨大努力,才能塑造在非洲的独特援助形象.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法国援助机构发展演变的梳理和对法非关系发展历史轨迹与现状特点的评述,笔者认为,法非关系实现了从依附关系到伙伴关系的转变.近年,法国加大了对非洲的官方开发援助,扩大了与非洲合作的领域.法国在援助机构的设置、法律保障与业绩评估、多维国家形象宣传,以及加强与其他各类国际组织与相关机构的多元合作等方面的做法与经验值得中国借鉴.当然,中国对外援助有自己的特色和理念.在具体中国援助非洲工作中,笔者建议设立专门的决策委员会和负责援外工作的机构,加强中非文化交流,倡导与监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谨慎处理援助非洲中的多边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6.
欧盟对非洲援助评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与非加太地区进行合作的框架下 ,欧盟对非洲的援助是其对外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洛美协定》到《科托努协定》 ,欧盟对非洲的援助政策不断完善 ,范围不断扩大 ,总体呈现积极态势。尽管存在问题 ,尽管援助资金和效果还很有限 ,但在稳定的历史延续性和规范的法律、条约框架下 ,广泛的援助领域、项目及成功的案例表明了欧盟对非洲援助具有相对积极的成效。欧盟的援助毕竟缓解了非洲国家的困难和需求 ,欧盟援助对非洲发展的相对意义值得肯定。但非洲的落后并非仅仅靠援助能够解决问题 ,非洲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根本上要靠非洲国家自身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张春  张紫彤 《西亚非洲》2023,(2):97-117+159
法国对非洲的安全援助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即1960~1996年对非军事技术援助、1997~2012年聚焦非洲维和能力培养和2013年以来开展的非洲反恐反叛活动,其非洲化、欧洲化和多边化特征日益凸显。法国对非安全援助同时在两个层次展开:在双边层次上,外交部聚焦军事培训与教育、后勤支助等,国防部更重视战术、技术合作,并将能力培养植入直接干预努力;在多边层次上,法国以欧盟为主渠道实现成本分摊并提升法非安全关系的合法性。法国坚持“法兰西非洲”模式和高度军事化方法,加上其战略内部关系失衡、欧洲化侧重成本分摊而非利益分享、对非洲自主权严重忽视等情况,使安全援助很大程度上成为法国对非事务干预的合法化外衣,且是法国基于自身利益而扩大其在非洲的政治影响和争夺对非洲事务主导权的手段。“新月形沙丘行动”的重新部署,不仅暗示着法国对非安全援助的转型,更意味着作为整体的安全援助理论与实践的政治化、战略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对非洲农业援助管理模式的演化与成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对非洲农业援助管理模式经历了从国家统一配置资源高度控制型的模式、承建机构主导的承包管理模式到多元主体参与型模式的历史演化进程。中国对非援助模式的变迁与中国自身经济制度改革及国际援助模式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对非援助模式,强调"大国义务"而偏向单纯"利他",时移势迁则难以为继。改革开放之后以市场为主导的中国对非农业援助模式,着眼"互惠互利",虽有助于援助项目的可持续性,但也带来不少商业化不计"公利"的问题。新世纪以来的多元主体参与促进了援助模式的创新,在企业为主导的项目中引入受援国政府管理,降低了商业化弊端,增强了公益性和受援国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9.
对非洲援助是中非关系中的重要一环,既是中非关系的利益面,也是中非关系的责任面。在国际格局和国际发展援助潮流出现重大调整的背景下,中国面临提高对非洲援助的战略性,加强在非洲的软实力建设,以及拓展对非洲援助安全内涵等新挑战。当前中国对非洲援助面临五大"战略平衡"问题:援助国和受援国双重身份的平衡;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的平衡;不干涉内政和参与非洲内部事务现实需要的平衡;加强透明度和保持对非洲援助的主导权之间的平衡;双边与多边援助合作的平衡。未来对非洲援助战略应结合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总体战略,适时调整援外体制,满足对非洲援助的战略性要求,并将重点放在推介中国发展理念和经验上。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对非洲政策的调适与转变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的发表,标志着中国对非洲政策日趋成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非洲政策受到新时期战略决策的影响,已逐步完成意识形态从强调到弱化、交流领域从单一到多元,以及合作性质从注重经济援助到强调互利双赢的三重转变。中国对非洲政策面临四大矛盾:中国国家利益与在非洲的中国企业利益的矛盾、中国企业与非洲企业的矛盾、中国在非洲的利益与西方大国在非洲的利益的矛盾、中国在非洲的能源战略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中国只有妥善解决这些矛盾,才能向世界展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比利时在历史上同时处于殖民强国和小国的地位,这对本国后来在非洲,特别是在扎伊尔①的政策产生重要影响.在冷战结束、刚果(金)国内政治力量发生变化时,对该国和中部非洲政策的矛盾性导致比利时外交在这一地区的失败.1999年,比利时开始推行"道德原则"与"积极政治外交"的"双轨战略",但很快陷入道德外交与商业拓展的矛盾境地,同时也难以获得欧盟和部分大国的支持,致使比利时外交政策有激情而无实效.外交上的两难境地使比利时背负沉重包袱:比利时要在国际场合发出自己的声音,然而小国力量有限;要弘扬外交道德,但又要关照自己的商品出口数额.结果是任何努力都难以有所收获.比利时对中部非洲的政策始终处于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12.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政治大国”战略目标更加明确。1992年,日本驻联合国大使波多野敬雄明确提出,日本“争取在五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如果这一目标实现,“等于日本被承认为政治大国”。在这一背景下,日本深度调整了对非洲的战略,明显加大援助力度,并藉此争取非洲国家对其“政治大国”战略诉求的支持。目前,援助已经成为日本拉近同非洲战略关系的重要外交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美国都是中国对外关系中最主要的交往对象,中美关系也被很多人认为是21世纪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半个多世纪以来,中美关系经历了“对立”、“联合”、“既合作又斗争”、“发展合作、不搞对抗”等阶段,但真正决定未来两国关系基本状态与性质及走向的核心问题只有两个:台湾问题与美国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及如何应对。未来的中美关系既取决于美国,也取决于中国,取决于中国的对美战略。综合来看,中美共同利益仍大于分歧,除台湾问题外,两国不存在根本利益的对抗,这即是现在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美关系的基本状态和格局。  相似文献   

14.
论战后东南亚国家对日本认识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分析日本同东南亚国家外交关系的观念基础 ,即日本如何建构自己的形象。日本在二战期间侵略东南亚国家 ,战后初期的日本侵略者形象遭到东南亚人民的仇恨和敌视 ;20世纪50年代中期 ,日本作为一个战败者的形象 ,以赔偿获得了东南亚人民的理解 ,使其重返东南亚 ;70年代日本提出福田主义 ,以一个和平者的形象出现 ,采用官方援助基金形式帮助东南亚国家发展经济 ,受到了东南亚国家的欢迎 ;冷战后日本利用其经济实力构建东亚领导地位 ,其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 ,使其作为修正者的形象出现 ,国内日益右倾的政治动向 ,导致东南亚国家的焦虑 ,给日本—东盟关系的发展布上一层阴影。日本—东盟关系的未来发展 ,取决于日本建构一种什么样的形象 ,也取决于东盟国家如何认识日本。  相似文献   

15.
中非关系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历史内涵.50多年来,中非关系史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基于地缘政治和历史机遇,中非间由"三无"关系发展为"全天候"友谊,进而确立为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和为贵"求共荣的思维,中非关系已经形成明确理念--"友谊、和平、合作、发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方企业与各门类人员越来越多地走进非洲;中非友好合作不仅在国际事务方面,而且深入到对国家发展道路的共同探索.上述特点体现出中非关系在世界现代史上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非关系发展的历史经验有两条:其一是要坚持贯彻并不断弘扬"万隆精神";其二是要坚持发挥国家集中体制在交往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后,作为欧洲殖民地的非洲大陆频繁发生暴力冲突,牵动着世界尤其是欧盟敏感的神经.这些暴力冲突与前殖民地宗主国即欧盟的某些成员国在殖民时代执行的政策息息相关.欧盟在解决这些危机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欧盟想通过执行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把处理非洲危机看成是其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试验场.因此欧盟特别重视非洲的危机管理,并形成了一整套相关的独特政策.  相似文献   

17.
毕世鸿 《东南亚》2010,(1):23-27
中国和越南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加快了边境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国与越南国情不同,所实行的边境政策也不同。但两国都注重促进边境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两国在中越边境地区实行的边境政策,都有利于云南边境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