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It seems that the bulk of foreign media reports about China’s reforms have limited their focus to changes in China’s economic setup with little mention paid to its political reform.Actually,since China carried out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in 1978,it has not only made fundamental changes to its economic system but also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important reforms to its political institutions  相似文献   

2.
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主要表现在战略步骤不明确、战术不明确、缺少动力源、启动机制缓慢、缺少制衡机制、知识分子的求新癖与超越癖模糊了方向、缺少民众的支持、缺少公民文化的支撑,以及体制内部人决断能力不足等.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后果,甚至成为经济扭曲变形、政治民主难以推进、文化大国虚化、社会活力不足、道德滑坡的总病根.政治体制改革只有以宪法为底线、以民主为原则、以维权为重点、以构建公民社会为基础、以官员财产申报等为重要内容,才可能真正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3.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到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科学明确的目标,邓小平从我国实际出发,结合时代发展趋势,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设计了一个由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总目标与分目标构成的多层次的目标系统。  相似文献   

4.
如果回顾和思考导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关键性因素和历史性事件,政治体制改革的启动不可能不置于前列.无论是对中国道路的解读,还是对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透视和展望,政治的变迁、政治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钥匙.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不仅标志着中国由此拉开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帷幕,更重要的是,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形成,深刻地影响了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5.
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向刚 《长白学刊》2003,2(1):20-24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政治明”的概念,其重要意义在于:一是强调政治明发展过程的连续性;二是强调明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三是强调政治明在整个社会明中具有相对独立的目标性价值。《报告》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明为统帅、为主旨,全面论述了政治明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和总的要求、指导原则,以及具体任务等。  相似文献   

6.
司法部提出政治改造的新论断,并赋予其统领监狱改造工作的地位,在监狱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引起了强烈反响。监狱既是政治的附着物,又是文明的标志物,如何理性地认识监狱政治改造至关重要、迫在眉睫。针对当前监狱泛政治化的问题,深入阐述监狱实施政治改造的必要性和阻却因素,有助于探索监狱政治改造的具体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在上海市政治学会会长王邦佐教授的主持下,开了一次小型青年学者座谈会,就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现将讨论的内容摘要发表。  相似文献   

8.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不仅规划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而且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构想.今天看来,邓小平同志关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的原则性构想,其直接的出发点,是基于对文化大革命所进行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FOR a long time it has seemed tha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viewed China’s reforms as being purely economic with no progress in political reform.In reality,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China has brought about many major changes to its political system which can be placed into three different categories.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要着眼捍卫旗帜、巩固阵地的需要,努力实现问题引导教育与理论引导教育的统一;着眼时代发展,努力实现结合实践搞教育和运用信息搞教育的统一;着眼初级阶段实际,努力实现教育起点与客观现实的统一;着眼教育重点,努力实现提高教育者素质与提高教育对象素质的统一,从而促进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制度文明。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首先应积极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政治文明与政治体制改革的一般关系,以及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根本保证和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2.
政治文明建设中行政改革的基本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职能定位科学、机构设置合理、制度构架完善是行政管理体制与政治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以此为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13.
论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文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南龙 《湖湘论坛》2001,14(5):69-71
在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作进一步前瞻性的考察时,学界往往较多地将注意力放在政治体制改革之上,而很少注意到政治文化的泛化性影响。本文试在回溯中国政治经济体制形成的特点及由此产生的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文化转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后,揭示政治文化转型和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揭示我国渐进式体制改革的文化渊源。 一、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政治文化转型及三者的关系 从50年代初开始,我国在建立新中国的政治体制时,主要模仿苏联建立起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同时,为了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和建立…  相似文献   

14.
徐世昌在任东三省总督期间,积极推进东北政治改革。他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一套新的政治制度,采取了包括改革政治体制、融化旗汉及加强蒙务、注重民政工作等一系列措施,从根本上改变了清代东北地区延续200多年的特殊政治体系。进而给东北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带来一线生机。徐所主持的政治改革在东北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相似文献   

15.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政治体制改革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和操作程序主要是通过政治体制表现出来。可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伴随进行,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同时一些体制机制障碍也成为改革中的硬骨头.目前政治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在规范、制约、监督权力上:树立起长期执政的权力自觉;尽快实施干部财产公开制度;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7.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不仅反映出国家各级预算的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而且决定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产品资源和利益分配关系.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实际上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集权与分权关系的重新界定和调整.分税制的引进有助于建立规范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有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8.
县级政治体制改革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县级政治体制改革以扩大基层民主并使之制度化,提高现实政治体制对人民直接参与的容纳能力调整县级政府职能及其运行机制和操作程序,提高政府工作的能力和效率为具体目标。县级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着开发功能、调整结构、完善体制等任务。  相似文献   

19.
政治亚文化: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文化之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行到今天步履维艰,其中政治文化动力不足是其关键原因之一。当前中国政治文化显现多元并存的格局,其中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外来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化是当前中国最主要的两种政治亚文化。这两种政治亚文化在相当大程度上妨碍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恰当确立,干扰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正常进程,破坏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政治环境的稳定。为此,我们应采取合适的途径培育适宜中国政治发展的政治文化,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20.
政治学视野中的中国教育改革--关于教育问题的对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教育改革评价 需要历史和系统的标准 岳龙: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严峻。因而社会上对教育更为关注,批评也日趋激烈。不少批评者将教育问题的根源归结于体制问题。有人甚至说:中国最大的失败在教育。王老师,您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当过10年的上海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