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特别行政区制度已成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本政治制度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非基本政治制度可以成长或转化为基本政治制度,反之亦然。从宪法、法律的角度看,特别行政区制度具有作为基本政治制度的完备结构性要素。因刚形成和待成长等原因,特别行政区制度实际的重要程度在其产生和形成的最初十余年却并不足以使其具有基本政治制度的现实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行政区制度渐趋成熟,今日它已不仅在宪法、法律上是基本政治制度,在事实上也已成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据以否定特别行政区制度具有基本政治制度属性的依据站不住脚。  相似文献   

2.
叶海波 《清华法学》2012,6(5):91-100
全国人大曾作出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符合宪法的决定,但未释明合宪性理由,而学界则于学理上形成了特别行政区宪法论、基本法律论和宪法特别法论三种合宪性推定理论.三种理论均存在表现不一的误解和困境,并完全忽视了1982年后我国宪法根本规范的变迁.现行宪法以共和制为根本规范,建立了一般行政区、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地方制度,其中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共和制,其他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共和制.全国人大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制定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将《宪法》第31条具体化,符合现行宪法的规定.与其他地方制度相比,特别行政区制度的宪法规定十分欠缺,全国人大应当修改宪法,明确规定特别行政区制度的宪法地位和内容,从根本上化解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抵触宪法的疑虑.  相似文献   

3.
无论从党和国家的最高决策,党和国家的重大文件,还是从国家的根本性质与国家结构形式,国家的宪法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及一国两制与特别行政区制度的实际运转状况来看,都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我国现行的特别行政区制度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和实践化的重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最新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大组成部分和一个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4.
吴天昊 《法学》2012,(12):62-68
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在制度设计背景、历史传统、权力内容和行使方式等方面具有其特殊性,不应从西方国家地方自治的角度解读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并将其归结为一种权利。港澳居民所享有的权利与自由和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不能简单划上等号。应当明确,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的性质属于权力而非权利,否则将扭曲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混淆特别行政区权力的来源。  相似文献   

5.
一、港澳基本法设计的特别行政区政权组织形式十年前 ,我国制定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邓小平同志生前称之为“是一部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法律” ,“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杰作。” ①接着 ,1993年我国又制定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下统称为港澳基本法)。作为中外法制史上的一个伟大创造 ,港澳基本法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就是如何设计港澳特别行政区的政权组织形式 ,其行政、立法、司法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架构 ,以便实现保持港澳繁荣稳定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港澳特别行政区的政权组织形式就必须从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地…  相似文献   

6.
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及其对中国法制的影响西南政法大学龚瑜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在我国目前即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统称。港澳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生效,将表明中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在法律上正式诞生了,表明中国的香港、澳门地区彻底结束了长期...  相似文献   

7.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与内地的民事交往不断扩大,民商事纠纷也日益增多,已越来越显示出我国涉港澳民事诉讼程序制度的不完善。作为区际法律冲突核心内容之一的管辖制度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更是经常困扰着有关的法院和当事人,解决与港澳之间的区际管辖冲突有时甚至要比解决国际之间的管辖冲突还要复杂和困难。◇现行涉港澳民事诉讼管辖规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涉港澳案件的性质不明确,处理涉港澳案件管辖问题的法律依据不充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香港、澳门在回归后作为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港澳回归的特殊困难,特别行政区的宪法模式可以被归结为"法律上的高度独立,政治上的有限自治"。由于台湾地区和港澳地区在政治体制和历史背景方面的差异,港澳基本法仅在某些方面具有借鉴意义。未来台湾地区的宪法模式应该有别于目前港澳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采取"法律上的高度独立,政治上的高度自治"。  相似文献   

9.
王禹 《政治与法律》2023,(1):109-123
港澳回归前实行的公务员制度是英国和葡萄牙公务员制度的延伸,长期标榜实行“政治中立”原则。港澳回归后,实行西方“政治中立”的宪制基础已不存在。片面强调“政治中立”,既不能与“一国两制”的宪制秩序相适应,也不利于加强公务员政治能力建设和促进公务员队伍团结稳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和重要组成部分。港澳地区公务员既不能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也不能对中国共产党领导表示“政治中立”。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必须代表特别行政区整体利益,不得具有政党或政治团体的身份,在特别行政区层面不存在执政党更替的问题。应当坚守“政治忠诚”而不宜再用“政治中立”提法,必要时可用“行政中立”替代,并进一步提升港澳地区公务员的政治忠诚意识和推进公务员的宣誓制度建设,立法须明确港澳地区公务员政治权利行使的界限,加强对公务员违反政治忠诚义务和就职誓言的惩戒。  相似文献   

10.
上一讲主要讲述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宪法发展历程.这一讲,我们着重讲述宪法与我国的国家基本制度.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赋予各种基本制度以宪法的地位.我国现行《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结构形式、经济制度、政党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等.  相似文献   

11.
李晓辉  周兆娟 《河北法学》2004,22(12):157-160
政治文明主要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等等,而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最主要的载体和体现,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这就决定了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期,一些国家通过街头政治的方式迅速地实现了民主转型。但是,这种"转型"是不稳定的,存在许多隐患。民主转型的实质是民主的信念和价值的最终确立。处在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其以往的政治价值必然同民主的价值发生激烈的冲突。在不断的相互碰撞中,双方互相吸取彼此的思想要素,最终形成一种具有本国特色的主流政治价值。但价值不是空洞的口号,一定的制度体现着价值的内涵,同时制度也形塑着价值。政治价值重构的结果最终会带来政治体制的改变。本文认为,在政治价值重构的问题上,需要形成被民众接受的权威,政府与社会之间形成互相纠错机制,尤其是要协调民主价值与学习西方具体制度这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赵明 《政法论丛》2008,(3):3-14
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当代中国司法改革,乃是中国社会整体性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的政治语境尤其值得人们关注。一方面,政治改革必定涉及司法机制和相关原则的调整;另一方面,不断深化的司法改革在一定意义上将推动政治改革和发展,而不仅仅是纯粹法律制度意义上的变革。当代中国直面的这种政治与司法的关系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政治语境乃是历史性地生成的。  相似文献   

14.
市民社会既是政治文明进步的成果和标志,也是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它在现代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民社会孕育了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推进了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实现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良性互动,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5.
The term “political prison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emporary affairs. But how coherent is the concept behind the term, and is use of this term essentially unobjectionable? As it turns out, the most influential contemporary definitions of the concept of “political prisoner” are fundamentally flawed, and the use of the term itself may do more harm than good. One basic problem with the concept of “political prisoner” concerns the most current definitional criteria, which all prove either arbitrarily narrow or excessively broad. Even more worrisome than these definitional issues, the use of the concept contributes nothing to the moral assessment of detentions and punishment, and deflects attention from other considerations that are more relevant in evaluating their legitimacy. There is, finally, a third fundamental problem with the concept: it serves to arbitrarily privilege one class of prisoners vis-à-vis all the others.  相似文献   

16.
周茜蓉  颜卫青 《政法学刊》2011,28(5):99-104
政治建警,即公安政治建设,它如何从"务虚"向"务实"转变,其关键在于重新认识政治建警,"忠诚"教育作为政治建警的一个重要维度并不原始和基本,以政治关系为基础,"嵌入"政治体系才是政治建警的关键和核心。政治体系既有逻辑构成,也有历史情境。政治建警既要融入政治体系的一般构成,又要面对当代历史情境。"嵌入"政治体系既可以实现"忠诚",又可以切实提高警察制度能力。这是政治建警的正轨。  相似文献   

17.
学科细分与学科扩展的统一——政治学研究的新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学研究的新趋向,集中体现为两个特点,一是研究热点的跨学科性;二是研究方法的开放性。在政治学基本理论方面,预计未来的研究走向,仍会体现这两种特性。而近期的潜在研究热点,可能会集中在文化(文明)与政治、宗教与政治、科学与政治等关系领域。  相似文献   

18.
固执于政治价值和政治制度何者更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性这一根本的二元问题意识,当代政治哲学始终处于价值的祛魅与返魅的二重困境之中。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境域出发,邓小平坚持从政治价值和政治制度的互动去考察社会主义的本性,这就使其政治哲学在对政治价值的切问和对政治制度的合理设计二者之间搭起了桥梁并使二者融合,从根本上走出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价值祛魅与返魅的二重困境。  相似文献   

19.
宪法基本假设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宪法应有基本假设。宪法的基本假设应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与互动发展中寻找。宪法的基本假设是市民社会是理性社会;政治国家是市民社会的工具;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间适用自然法则。宪法的基本假设奠定了宪法运行和宪法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朱萌 《行政与法》2013,(7):15-20
城市社区居民政治参与状况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主流研究将参与不足归结为体制原因.但笔者通过对长春市G社区和L社区的调查发现,在同一地城环境和相同的制度建构下,社区政治参与情况依然不同,主要原因在于社区政治文化,即居民对社区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以及他们在社区中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影响社区政治参与最为直接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