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3月10日,在陇西县赴境外务工欢送大会上,首阳镇樵家河村下河社农民张凤林的发言,引起了阵阵掌声。这位年近50岁的农民,在会场向千余人讲述了他从土里刨食到去国外淘金的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2.
《党建文汇》2014,(2):55-55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先后沦陷.3000多万东北同胞和无限的山河从此被日寇的铁蹄蹂躏达14年之久.大批被迫流亡关内.背井离乡、颠沛流离东北军民,日夜渴望着“打回老家去”,与亲人团聚。  相似文献   

3.
“××村的刘书记‘下海’了.”“××村的李主行又到河南淘金去了.”近日,笔者在乡村时常听到这类议论.经过详细了解,竟发现时下“下海”在村干部中颇为流行,经商者有之,打工者有之,另起炉灶办个体企业者亦有之……  相似文献   

4.
闫院平 《共产党人》2005,(21):36-38
每年八九月份,宁夏都会有一攒一攒的人流拥进火车,挤上汽车.滚滚西去,他们最终全部撒人在新疆广袤的棉田中,待到冬天来临时.又各自运乡。他们,就是怀揣淘金梦的“抬花工”。  相似文献   

5.
正1947年,当关内国统区广大的青年学生正广泛地进行着一波又一波的"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学潮时,东北解放区的广大青年学生则在中国共产党和民主政府领导下,正悄然进行着一场普遍而深刻的思想改造运动。东北解放区学运与关内形成的这种巨大的反差,是由东北当时的特定环境和东北学生的思想特点所决定的。抗战胜利后,东北成为国内斗争的焦点。蒋介石为了抢占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东北,大量向东北调兵遣将,形成"关内小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是关内移民走向东北的高潮阶段,同时也是东北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对同一时期两者关系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于现今东北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以20世纪30年代的东北的农业经济为突破口,分析关内移民与东北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7.
朱砂 《当代党员》2006,(8):63-63
公元1867年,美国从帝俄手中以72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阿拉斯加,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去阿拉斯加淘金一直是许多渴望一夜暴富的人们最大的梦想。然而残酷的现实却让大家的梦想相继破灭了,人们大都满腔热情而来,两手空空而归,其中的一些人甚至连回家的路费都花光了也没能找到宝藏。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事变后,不甘当亡国奴的大批东北流亡民众先后涌人关内,仅东北流亡学生即达三、四万之众。从此,形成了以东北军为骨干的,流亡关内各阶层、各团体及广大军人眷属在内的一个庞杂的东北流亡集团。其中,许多知名的爱国知识分子及著名的爱国人士,利用他们与张学良及东北军的密切关系,促使张学良和东北军停止内战,团结抗日,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9.
李忠义 《奋斗》2014,(2):58-58
正苏俄十月革命之后,共产国际派人到中国帮助建党和宣传马列主义,来中国的路线除了绕道欧亚和由海参崴乘船走海路外,主要是通过中东铁路经过哈尔滨到关内去。同时,中国的一些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为了学习俄国革命经验,不断从四面八方来到哈尔滨,然后通过中东铁路奔赴苏俄。这样,哈尔滨就自然形成了一条通往苏俄和共产国际的重要交通线。  相似文献   

10.
蒋秀丽 《理论学刊》2005,11(10):113-114
吴铤(1800—1833)字耶谿,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人,是一个不得志的封建知识分子。应考未中,青年夭折,病逝时年仅33岁。“位卑未敢忘忧国”,作为嘉道时期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士大夫,吴铤把当时流民(他名之曰“浮民”)众多的现象视为最严重的社会问题,认为剧烈的土地兼并是流民剧增的重要原因,因而主张采取“均田”、“限田”等办法,限制土地的兼并。其均田思想成为鸦片战争前地主阶级改革派经世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晚清的复杂形势是由许多现象交织而成的:数亿之巨的人口,大规模的跨区域移民与流民,地方士绅势力的发展,农业大面积的商业化,区…  相似文献   

11.
2东北抗联的斗争,消灭和牵制了大量日军,延缓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进程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积极向热河、察哈尔和关内进行新的侵略扩张.  相似文献   

12.
1959~1960年,兰州市收容甘肃本省及河南、安徽、山东等外省约39万自发流动人口,这一"盲流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甘肃省内外饥荒的情状。流民的职业身份、籍贯来源及流动趋势表明此一时期农村地区普遍的粮食紧张是大规模自发人口流动产生的主要原因,兰州及甘肃特殊的地理位置、工业"大跃进"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及国家实行的向西部地区移民垦荒政策亦对此有重要影响。从本质上看,流民问题折射出在农业国度超常规发展工业的根本性矛盾。  相似文献   

13.
相传,古时候一只满载黄金的大船行驶沙河,突遇狂风暴雨,满舱黄金散埋于滚滚无尽的黄沙中。从此,沙河两岸淘金的人绵延不绝。但是,他们并没有淘出黄金,寻到富裕…… 历史的书卷翻到20世纪90年代,淘金的后裔们惊讶地发现,在沙  相似文献   

14.
抗战期间,中日两国分别在中国的西南大后方和关内投资兴办了一批工矿企业用以支持战争。由于两国不同的背景,因而投资又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5.
正医巫闾山脚下有条河,叫大凌河;河边不远有个村,叫报恩寺村。明末清初,关内移民在此建屯。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固伦公主和硕亲王在此修建一座寺庙。此后,每逢天旱,屯里的老百姓都会到寺庙里去拜观音菩萨,求得甘霖,据说很是灵验。时间长了,老百姓干脆将这座寺庙改名为"报恩寺",附近的村屯也因此而得名"报恩寺村"。村曾经是穷村,由于山多地少交通不便,这里的百  相似文献   

16.
顺治年间,政府开始有计划地向关外移民,围绕着辽河流域,从辽东向辽西扩展的移民形成了一股大的潮流。前期的"闯关东"往往是候鸟式的,关内自  相似文献   

17.
正最让宋神宗受触动的是《流民图》,描绘的是变法实施以来各地灾荒频仍、百姓四散逃亡的景象,太皇太后曹氏、皇太后高氏看到这幅画当时都哭了,惊呼:"安石乱天下!"  相似文献   

18.
乡下人想到城里去,城里人想到首都去,发展中国家的人想到发达国家去。于是大量移民进入西欧,去淘金,去创业。西欧的移民有多少?有材料说,目前合法移民共1600万,他们来自世界各国,主要是来自北非国家、中东和南亚地区。西欧早年的移民受教育程度低,也没有多少资本,大多从事服务性行业、餐饮业。后来发展到办工厂。比如德国光土耳其移民就有400多万人,办起的大小企业达5万多家。再后来,有当医生、律师的,也有开银行、做大老板的。如今的移民受教育程度高,瞄准的则是技术含量高的领域。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亚洲人说:“当你拥有技…  相似文献   

19.
致富门路     
《江淮》2006,(12)
从养殖“时间差”里淘金由于环境和气候等原因,不同时期畜禽、水产品价格会有较大的差异。养殖户应该懂得如何利用“时间差”,从“时间差”里淘金。夏买肉牛冬上市夏季气温高,牛肉消费量不大,因而牛价也比较低。而冬季则不同,牛肉消费量大,价格也比较高,尤其是春节期间,  相似文献   

20.
《奋斗》2018,(5)
正"跑崴子"一词,对于土生土长的牡丹江人来说,并不陌生。十九世纪初,伴随着"闯关东"的移民大潮,大批关内人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腊月天里天寒地冻闯关外,跑到牡丹江畔,又前行到海参崴,随着历史的变迁,相当多的关内人扎根在牡丹江这片丰腴的土地上。父辈们口中祖辈一座座山、一道道岭、一片片川"跑崴子"的故事流传了下来,让他们对于黑龙江冰天雪地的最初记忆有了一抹传奇的色彩。建设家园,守护幸福,只能依靠辛勤的劳动和不懈的奋斗。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