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独具特色的印度灾害管理体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风 《中国减灾》2003,(4):51-53
面对飓风、旱灾、洪灾、地震、山体滑坡和雪崩等频发的自然灾害,印度建立了颇具特色的灾害管理体制。在国家、邦、县和区一级均有统一的灾害管理机构。印度还制定了一系列灾前备灾和部门发展计划,以及飓风地震等灾后重建计划。  相似文献   

2.
《中国减灾》2008,(7):24-28
汶川地震后,我国灾害管理体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更多关注。7月6日,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等单位主办的中国灾备管理战略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围绕汶川地震的灾后恢复重建,灾后安置,校舍建筑质量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全程灾备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3.
2010年9月26日至10月16日,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的张妮娜和王磊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由韩国国际合作局(KOICA)举办的"灾害预报与预警系统"培训。该培训是韩国政府在2010年技术合作计划框架下设立的国际合作交流培训计划之一。培训中所涉及的韩国灾害预报与预警系统的相关知识,对我国的灾害预警体系的完善颇有借鉴。  相似文献   

4.
丁绍祥  葛学礼 《中国减灾》1994,4(1):29-33,45
云南普洱6.3级地震工程灾害剖析与建议丁绍祥,贾抒(建设部抗震办公室)葛学礼,李玉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抗震所)我们于1993年3月8日至15日对这次地震受灾较重的普洱、思茅和墨江三个县的各类建筑、生命线工程以及其他工程,包括43.个单位,200多个...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的灾害管理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月3—14日,以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副主任冯金社为团长的民政部考察团一行11人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的紧急救援情况进行了考察。考察团访问了澳大利亚防火委员会、昆士兰州消防救援学院、昆士兰州消防救援服务中心、新西兰奥克兰区应急管理委员会等机构,详细了解了上述部门的职能范围、日常运作等情况,考察了解了澳大利亚联邦及部分州的灾害管理体制、机构设置、相关培训及新西兰的应急救援体制等方面情况并与澳新同行进行了广泛的业务交流。本刊将分两期刊登考察团的考察报告,分别介绍澳大利亚的灾害管理体制和新西兰的紧急事务管理体制,并刊登作者的评析,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6.
祝明 《中国减灾》2008,(1):38-39
2007年8月24日-9月2日,笔者随考察团对挪威和瑞典两国的减灾救灾体制和紧急救援情况进行了为期10天的考察,访问了挪威司法和警察部、挪威地理技术研究所、挪威外交部、瑞典救助服务中心等机构,并与挪威和瑞典的部分非政府组织进行了座谈。通过上述活动,笔者了解了挪威、瑞典减轻灾害风险和保障社会安全的体制、灾害管理运行机制,灾害管理部门的职能范围、日常运作等情况。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都由中央统一规划建立了特种消防救援部队。法国的民用安全总局就设有4个直属行动支队(包括18个扫雷排爆单位、1个航空基地和20个直升机基地),负责重点区域的森林保护、全国范围的排爆和爆炸物销毁以及支援国内国外的重大灾害事故救援。美国从1991年起,在全美各地建立了27支机动救援队,每队建立时由联邦财政一次性补贴装备费120万美元,然后每年补贴8万美元。平时受所在地消防部门领导,当发生大的灾害事故时,由紧急救援署调动,6小时可到达国内任何地点。这些国家在灾害事故管理上已经形成在全国统一立法规划和指导下,以地…  相似文献   

8.
地理环境尼泊尔位于北纬26.220—30.270,东经80.040—88.120,国土面积为147181平方公里,主要位于喜玛拉雅山脉南坡。尼泊尔东西南面与印度接壤,北临中国。尼泊尔的人口约为2300万,人口年增长率为2.3%。分为5个行政区域,14个地区,75个小区,58个城市,3913个村委会。人口分布为南部平原集中,北部地区稀少。53%人口接受过普通教育。尼泊尔一般分为三个部分:Himalaya、Mid-hill和Terai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尼泊尔的气候特征也不同。尼泊尔虽然面积小,但是却遭受多种自然灾害的侵袭。主要的灾害有地震、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雪崩、森林火…  相似文献   

9.
全球十大灾害损失评估系统(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灾害损失评估是灾害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基础,许多国家和地区根据本国灾害特征和需求,研究开发并建立了适合本国或多国情况的灾害评估系统。作者在整理收集国际灾害损失评估系统的基础上,从灾害损失类型的划分、评估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等方  相似文献   

10.
刘波 《人民论坛》2020,(10):20-23
作为西方发达国家,意大利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种重大公共安全危机时,既有西方文化结构背后处理公共危机的方法印记,也不乏参考借鉴中国、新加坡等国的成功经验.意大利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化背景下的集体问题,在空间上呈现典型的传染性冲突扩散模式.疫情"至暗时刻"既考验也检验欧盟整体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能力、应急响应能力,给欧洲乃至世界带来的影响深远且复杂.  相似文献   

11.
这次培训班安排了12个专题报告、4个案例分析、1个情景模拟和2次专题讨论。邀请了民政部、国务院新闻办等19位政府部门领导、专家学者为学员做专题报告。学员围绕四个专题进行了学习和讨论。本刊将分期刊出部分授课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关妍  高昆 《中国减灾》2007,(8):34-35
中亚各国,包括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中亚地区属于自然灾害多发地区,许多地区的  相似文献   

13.
地震是人类生存和文明建设的大敌。它以巨大的能量,瞬息间使成千上万乃至数十万生灵惨遭伤亡,使人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地震灾害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灾害,而是自然与人类作为共同作用的综合致灾过程。人类正确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大大减轻地震引起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财富损失;而人类应变行为的失当则会加重地震灾害,从而带来不应  相似文献   

14.
2005年11月26日.九江县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里氏5.7级地震。5人罹难,247人受伤,房屋坍损80000余间,经济损失高达9.51亿元。面临突如其来的灾害,许许多多基层干部,一线从业人员,既是天灾亲历者,又是救灾亲为者。地动山摇,墙裂房倒,他们临危不惧,恪尽职守.在群众心目中.他们是震不垮的人。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受灾人口高达2亿以上,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逐年增加,其中20世纪90年代每年均超过了1000亿元,近几年每年超过了2000亿元,1998年则超过3000亿元,自然灾害己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和危害程度进一步上升,且各种灾害交叉出现、同步叠加,加大了灾害防御和应急的难度。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减灾工作,40多年来,在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提高灾害管理水平的基础是准确及时地掌握自然灾害的灾情信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  相似文献   

16.
地震3月7日21时29分,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安多、那曲县间发生5.6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1.7度,东经91.4度。震中距安多和那曲县城约70公里,距拉萨市约230公里。地震波及班戈、那曲、安多3个县的9个乡(镇)、57个村,造成4411户农牧民受灾,部分群众住房出现不同程度裂缝,128户农牧民住房严重损坏,成为危房。3月17日5时23分,青海省海西州怀头他拉老震区发生5.2级强余震,震中位于东经90.7度,北纬37.6度,距德令哈市62公里,大柴旦119公里。据当地民政部门了解,大柴旦地区、怀头他拉地区震感强烈,部分人从睡梦中惊醒。3月24日9时53分,锡林郭勒盟东乌珠…  相似文献   

17.
2003年2月24日10时03分,新疆喀什地区发生6.8级地震。受灾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灾区人口超过60万,灾害最严重的是巴楚县的琼库尔恰克乡、色力布亚镇、阿拉格尔乡。地震造成400多万平方米房屋破坏,268人死亡、4000多人受伤、2058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十几亿元。党中央、国务院对巴楚—伽师地震非常重视,应中国地震局的要求,派遣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值班分队紧急出动,赶赴灾区实施紧急救援。紧急救援队是在1999年土耳其地震和台湾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组建的,温家宝同志亲自为救援队授旗。国家紧急救援队由搜索人员、营救人员、地震专家…  相似文献   

18.
英国是地处欧洲西部的岛国,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气候等条件,发生的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风雨、洪水以及由此引发的山体滑坡、地陷、沿海洪灾和堤岸侵蚀,极少遭遇旱灾和雪灾。  相似文献   

19.
2011年3月11日,距离日本东北太平洋沿岸130公里处(北纬38度,东经142度)发生里氏9.O级的强烈地震,震源深度24公里。此次地震引发了海啸、核泄漏等一系列复杂的次生灾害,造成了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这是日本战后死亡人数最多、该国观测史上最强的地震,也是世界上唯一的发生在发达国家的巨灾。  相似文献   

20.
难忘——唐山地震中的次生灾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平 《中国减灾》2003,(2):32-32
1976年的唐山地震,有如100枚原子弹的爆炸威力,使这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变成一片废墟。紧接着水库大坝即将崩塌,氯气开始泄漏、油罐破裂、几十万具尸体、腐烂的牲畜、鸡鸭散发着冲天的恶臭,活下来的人再次面临着一场新的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