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风慕竹 《各界》2014,(4):64-67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自首方悔读书迟。”这首熟悉的《劝学》诗,出白唐代的颜真卿之手,然而真正让他名动天下的并不是诗,而是书法。他的书法丰腴雄浑、骨力遒劲,与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不过比他的书法更让人惊心动魄的,是他一辈子刀光剑影的人生。  相似文献   

2.
袁鹰 《民主》2013,(7):45-48
赵朴初老人不仅是国务活动家,精研佛法的宗教界领袖,也是诗词曲和书法大家,用散曲体裁写现代题材讽喻时事,更是他的一绝,开散曲的一代新风。20世纪60年代初的《某公三哭》,传诵一时。“文革”大动乱中,由于他是国际文化尤其是东方国家的知名人士,得到周恩来总理的竭力保护,免受迫害,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相似文献   

3.
清风慕竹 《各界》2014,(5):60-63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在中国美术史上是个大腕级的人物,他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堪称人物画的巅峰之作。其实绘画并不是顾恺之才华的全部,他“工诗赋、书法”,而为人更是率真洒脱,当时人送了他“画绝、才绝、痴绝”的雅号。  相似文献   

4.
《各界》2010,(4):F0003-F0003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  相似文献   

5.
蒋醺 《党政论坛》2012,(14):22-22
苏东坡在落难的时候,才在岸边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样完美的诗句。受到皇帝的赏识时,他的书法很漂亮、工整、华丽而且雅致。因为他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但他从来没有想过,他让很多人受过伤。他得意的时候,  相似文献   

6.
季羡林题字     
蔡德贵 《党政论坛》2009,(24):12-12
季羡林小时候练过书法.但是后来长期在德国留学,没能继续下去,他总认为自己的字是见不得人的,自己从来也不是什么书法家。但如果对家乡有利.对文化事业有利,他也可以“献丑”。  相似文献   

7.
任明耀 《民主》2006,(12):37-38
由于工作关系,我曾和国内一些知名专家、学者有过一些文字交往。从他们的来信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个性和文学修养。有些学者字迹工整;有些学者书法秀美;有些学者字迹潦草像天书。其中法国文学专家、翻译家、戏剧家李健吾教授的书法,就属于第三类。他自己也承认字迹潦草不好辨认,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他的书法极富于个性:潇洒、活泼,洋溢着他的才气。李健吾是我大学时代的恩师,生前他和我通过24封信,我曾将他给我的24封信整理注释以后,先后发表在北京《新文学史料》2004年第3期和浙江省文史馆编《古今谈》2004年第4期、2005年第1期上。我在整…  相似文献   

8.
启功的幽默     
李兴濂 《各界》2014,(9):11-12
启功(1912-2005),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是中国书法界和文物收藏界的泰斗,他率直刚正、儒雅大方、幽默风趣的性格,是为人师表的典范。启功淡泊名利,笑对名位权势。对于人们奉赠给他的这“家”那“家”,他一概不承认,只认定自己足’一名教师。启功先生因为身体欠安,闭门养病,奈何访客不断,不胜其烦,就以其一贯的幽默写了一张字条贴在门上:“大熊猫病了,谢绝参观!”从此得了一个“大熊猫”的雅号。  相似文献   

9.
肖云儒 《民主》2008,(9):41-41
提笔为岳崇的书法写几句话,恰是二OO八元旦之日。全国各地朋友们的贺年短信,乘着手机的铃声络绎而致。我欣喜而真诚的回复是:“元时云开处,旦日朝阳起。肖云儒贺年。”这也恰是我对岳崇和他书法的美好祝福。  相似文献   

10.
王登新 《学理论》2009,(32):136-136
书法作品的“意象”追求,贯穿于书法创作的整个过程,“意象”的表现是书法形质与神采的再现,书法“意象”美使作品具有鲜活的生命韵味,是指导书家进行创作的重要审美取向。同时,欣赏者也在欣赏过程中,运用丰富的意象思维感悟书法作品中的这种“意象”美。  相似文献   

11.
李响 《党政论坛》2012,(2):43-43
黄万里极具中国传统士大夫的风骨,敢于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颜死谏”。父亲黄炎培非常了解儿子棱角鲜明的个性,他曾经送给黄万里一句座右铭:“取象于钱,外圆内方”。意思是要有原则,但待人处事有回旋余地。黄万里晚年说,他一生错误在于未遵父训。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中共上海市党校和其他一些单位的学者,围绕着把《纲要》纳入学习计划,推动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取得一些共识.邓小平研究社会主义的独到思路是把学习引向深入的有利条件与会同志认为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和传播有非独到之处,体现出他的个人风格和创造精神。大家谈到.小平同志的语言很有个性.譬如,我们常讲“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样的意思小平同志却说:“老祖宗不能丢”“要说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小平原著中处处可以见到这样生动形象、充满民族气…  相似文献   

13.
李林林 《学理论》2009,(30):213-213
面对当代书法要创新的呼声,书坛各个角落都掀起书法求新的思潮。但怎样创新,成为我们首要思考的问题,当今很多书法创新作品完全不考虑传统的存在,过分张扬个性,使大多数作品随时间的推移而被传统抛弃,在书法史上也仅仅是各种短暂、局部的书法现象之一,因此寻找一条顺应书法史道路的创新之路是我们共同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4.
《各界》2013,(1):F0003-F0003
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第二届全国草书展、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一一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大展、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一一五百家书法精品展、“石鼓阁”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书法展、第三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敦煌杯”全国书法篆刻展、“羲之杯”全国书法篆刻展、第二届全国流行书风流行印风展。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五年末在首都博物馆举办了“刘铁平书法篆刻展览”之后,紧接着今年元月八日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他的书法篆刻展览。人们的赞誉和鼓励引起这位来自太湖之滨无锡市中年书法家的无限感慨。 刘铁平的生活、艺术道路是坎坷不平的。唯一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又没有正式工作。这使他为了谋  相似文献   

16.
《党政论坛》2011,(22):14-15
史蒂夫·乔布斯因创造了“现实扭曲力场”而闻名,他在其中的魅力、话语、个性和见解将他成功地塑造为科技界最具说服力的布道者。 以下是乔布斯有关科技和生活的一些名言:  相似文献   

17.
宁楠 《学理论》2010,(21):167-167
宋人论书主张书法创作不应受法度的束缚,而应重视作品中的风神意韵及书家的内在精神与气质,自由地抒发其胸臆,力求创新。其共同特点都是重视书法创作中的主观因素,也就是强调“意”的作用。因此“尚意”成为宋代书法理论的总的精神,是宋书创作的美学追求,也是宋代书法理论发展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8.
星云 《党政论坛》2014,(16):11-11
常有人问:“佛陀会不会骂人?”答案是“会!”只是,佛陀“骂人”很有艺术,例如在《增一阿含经》里,佛陀举出五种人:应笑而不笑、应喜而不喜、应慈而不慈、闻恶而不改、闻善而不乐,佛陀称这五种人为“非人”,也就是“不像人”。为什么佛陀称这五种人为非人呢?因为:1.应笑而不笑:经常可见,在大众的场合里,大家在谈天说笑,气氛很融洽、很欢喜,偏偏有人就是紧绷着一张脸,不肯笑,让人觉得很煞风景。这种人往往性格古怪,不随众,甚至个性偏激,行为举止总是跟人不一样,所以在大众里就没有人缘;因为应该笑的时候偏不笑,不能合群处众,因此说他不像个人。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5):F0004-F0004
1959年,董洪奇先生生于山西省芮城县的书香门第,童年喜好用拾起的弹壳在黄河的泥床上练字。少年时期就舞笔泼墨,从小锤炼书法功底。曾拜天津博物馆馆长韩敬贤先生学习书画。书法临学颜、欧、柳、赵、苏、黄、米、怀素、张旭、二王及王锋、唐伯虎、文微明等历代书法大家,遍走中华大地,访名师,逐步练就与众不同的铁笔书法。  相似文献   

20.
孟鸿声 《民主》2007,(9):37-38
马叙伦的一生,为人,一身浩然之气一以贯之;为学.致于君子之学以美七尺之躯:表现在书法之学上.以敬畏之心捍卫国学道统,一丝不苟,其书法作品.浩然之气跃然纸上。新中国成立之时.马叙伦饱含激情写下大幅作品“得宿”二字.标志着他颠沛流离、为正义流血战斗的大半生,终于安得归宿.表现出他与人民的共同宿愿得到实现。可以想见,“得宿”二字寄托了马叙伦先生何等真挚的宿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