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析假日经济的成因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日经济大致是指由于假日期间的消费而引起的经济增长现象。这种现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早已出现,但在我国却还是新生事物,因而无论是消费热点的培育,还是商品的文化含量等等,都存在着许多缺陷。应该如何提高假日经济整体层次,同时加强行业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已成为发展假日经济的一个紧迫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追求生活品位的意识也不断增强,加之消费导向的影响,“假日经济”将会越来越兴盛,而伴随“假日经济”产生的“假日治安”问题也将会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给“假日经济”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影响治安大局的稳定。因此,各级公安机关都应对“假日治安”予以高度重视并做好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3.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生活品味的意识增强,加之消费导向的影响,"假日经济"将会越来越兴盛,伴随"假日经济"而产生的"假日治安"问题也将会越来越突出.针对"假日治安"的主要特点提出应对策略思考.  相似文献   

4.
现在网购已经成为普遍的消费方式,网商也千方百计策划、打造各种网络节日("双十一"最为突出)来配合他们的促销。网络节日营销利用网络宣传打头阵,视频广告的持续推进,传统媒体的配合宣传,成功营造了气氛热烈的节日氛围。网商通过前期预热、中期高潮、后期收尾将网络节日由情感消费最后也回归到了情感的告别,既消费了人们对网络节日情感的寄托,又让广大消费者期冀明年的节日。  相似文献   

5.
论假日经济及其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日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为拓宽消费市场,刺激居民消费,推动相关产业、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规范市场管理、加快相关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为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消费,是人们利用某种物品的使用价值或某种劳务来满足需要的活动。它作为社会性人再生产自身的一种方式,不过是人的需要的一种主观的选择形态和特定的满足方式;作为一种真正的“生产消费”不仅指社会产品和社会财富的生产,也包含人自身的生产,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个人生产出一个对象,因而消费了它而再回到自身上,然而它是作为生产的个人”。“人从出现在地球上的第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费,不管在他开始生产以前和在生产期间都一样”。人们的消费活动通常是由消费需求引起和决定的。所谓消费需求,是指消费者对以商品和劳务形式存在的消…  相似文献   

7.
一、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它的主要活动为祭祀兼有娱乐;而万圣节尽管也称作"鬼节"已没有了祭祀模式,成为人们娱乐狂欢的节日。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无节没有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席。”在世界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有人在欢度节日,天天都有人在宴宾接客,天天都有人在举行婚、丧、奠、祭仪式,天天都有人在进行交朋结义、庆功祝捷、家人团聚的活动,而这些活动都离不开酒。酒,几乎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与酒已经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9.
2007年以来,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山寨"风潮,从山寨产品到山寨作品,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山寨文化,"山寨"已经演变成一种社会事实。文章从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分析山寨现象的演变和扩散,选取昆明市和师宗县C镇H村进行调查,作者认为山寨是社会分层的物质表征和话语分野,山寨文化是一种社会亚文化。山寨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动因和社会心理基础,人们的消费能力、消费习惯、消费欲望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着他们对"山寨"的态度,决定着他们消费山寨产品的行动。作者还分析了"山寨"的失范、合法化努力以及其终结。  相似文献   

10.
基于消费的生存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社会,人们极力地通过塑造个性消费形象来突出自我的身份,由此却映射出内心的空虚、意义的迷失以及心灵深处那种生存的孤独感,为此想通过自我消费形象的美化,来获得暂时的心理满足。面对现实,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在消费中把自我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符号编码,用价值符号填补着消费空间,并且在消费过程中又衍生了对奢侈品的欲望,可是人们在突出所谓自我生存优势的奢侈消费中却分解着自我和他者应有的依存关系,消解着自我生存所应有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传统的休闲文化是以农历春节为主要标志的节日文化,她生成于农耕文明.由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遭遇了时间和空间两个断层,因而其传承也出现了问题.在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中,剔除其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部份,构建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休闲文化,对于建设今天的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节日”传统,“节日”折射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释放着人们对喜庆、轻松、休闲的理想追求。“节日”更多的是表达出了一种文化现象,传统的节日总是和宗教、祭祀、庆典、聚会等联系在一起。中国的春节、端午、中秋和外国的圣诞、感恩、复活节,莫不如此,而且每个节日背后,往往有一段脍炙人口、流传于世的动人故事。这些故事都有着它悠远而深刻的人文背景,并与丰富的民俗积淀成节日的文  相似文献   

13.
建设国际时尚之都是当前我国新型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理论课题和实践命题。时尚产业作为城市魅力之源,正在改变着传统产业的生产经营模式,革新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是新兴服务业的代表产业。国际时尚之都要体现时尚创意设计、时尚体验消费、时尚品牌展示及文化活动和时尚产品制造这几大主导功能。  相似文献   

14.
居民旅游消费的理性选择趋势与我国假日旅游的转型升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假日旅游是国家在延长“五一”、“十一”等节日的法定休假时间后 ,以家庭为单位的共同消费各种旅游产品的经济行为。目前我国假日旅游中居民的消费行为逐步趋于理性 ,这对我国假日旅游的转型升级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是家庭的"伦理显示器"。随着中国社会当代转型快速推进,受消费文化、假日经济、社会意识等因素的驱动和冲击,过年的传统意蕴与历史镜像正以悖逆的姿态稀释全社会的节庆理念、文化意识和伦理规范。受重商主义的渗透、消费文化的侵蚀、攀比意识的传导、从众心理的驱使,富有经典色调的中国式过年已然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实现年文化的本位回归是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社会面临的一道紧迫而重要的文化课题。  相似文献   

16.
庙会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的民间节日,是冀中农村地区重要的物资交流场地,也是普通民众信仰的地方。近代以来,战争、灾害都削弱了冀中地区的经济,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庙会的发展空间,导致冀中地区的庙会逐渐萎缩。建国以来,各地都在积极地恢复和重建庙会,为建设新农村提供精神、物质和娱乐场所。而如何更好地利用庙会这一特殊的民间节日,也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旅游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并正发展成为各地经济增长的新的支柱产业。然而,理性剖析这几年来的旅游业发展,其间尚有很多不足,必须要采取有效的办法切实加以解决。当前,应在“活”“、优”“、实”“、强”“、升”五个字上做好文章。“活”,就是在时间安排上要灵活。当前把旅游时间相应框在“五一”“、十一”期间,其本身在时间安排上就欠佳“,五一”是国际劳动节,每年都有相当多的活动安排“,十一”则是新中国的国庆节,这期间安排长休会给这些革命节日庆祝带来不便,也不利革命…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是高效率的社会,而对一个肩负管理社会重任的领导者来说,能否提高工作效率,具有远远超出于个人范围的社会意义。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领导者就必须十分珍惜时间,善于运筹时间,需要树立起科学的时间观。时间的价值观纯粹自然流逝的时间不具有价值的属性,但时间如果纳入了人的活动的范围,一旦作为社会时间而存在时,就具有了价值的属性。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时间,人们所创造的一切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在一定的时间中创造出来的,而且其价值量也是由其中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度量的。所以在人的活动中,时间和价值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具有极其明显的价值属性。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认为“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财富”。对于领导者来说,时间更具有特殊的价值。著名的美国管理学家杜拉克在《有效的管理者》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民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用来休闲旅游的时间也随之增加。住宅消费呈现出休闲舒适和异地置业的趋势,旅游房地产的出现和蓬勃发展正适应了这一需求,为房地产业和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文章通过介绍当前我国旅游房地产的发展背景和现状,引出旅游房地产的发展机遇和意义,并以贵州省为例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文化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城市居民作为市场经济社会中一个重要的文化消费群体,其文化消费现状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当今城市居民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对郑州市居民的文化消费活动状况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从引导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激发居民的文化消费热情、开拓新的文化消费领域和营造健康的文化消费环境四个方面,给出提高城市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对策,以促进郑州市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