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教文化与海外华人民族心理初探吴文华民族心理,景民族的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的特点在其精神面貌上的反映,是社会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条件综合作用于民族精神面貌的表现与结果,是一种具有群众性、全民性的社会现象、精神现象。道教文化是理解华人...  相似文献   

2.
中俄文化精神中的崇文与尚武——对比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崇文与尚武是人类自我赓续和对外交往活动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凡文明民族皆不可缺。每一个文明民族从自身生存延续和对外拓展的需求出发,一般而言,都是主张文武并用的。但相比之下,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传统对于文治与武功的侧重点的强调有所不同。从民族行为定势和精神生活建构过程的大时段来看,中国相对崇文,俄罗斯比较尚武。这一特点孕育在这两个伟大民族的早期历史中,并且间接或直接地影响着尔后相当长时期中中俄这两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3.
略论印尼苏哈托政治的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略论印尼苏哈托政治的文化特征龚勋当代印尼政治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对爪哇“家治”传统的改造性继承。家庭式关系层次、网络、气氛,凭藉爪哇传统伦理文化的积淀,近代宗教色彩种族民族思想的滋养、外来商业竞争精神的辅翼和混杂的神圣权力观念的支撑等诸种因素维系了印尼...  相似文献   

4.
德国文化价值观念对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文化价值观念对教育的影响刘国莉在德国,教育一直被视为民族复兴,振奋民族精神,使民族、国家处于领先地位的最有力手段,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德国的文化价值观念一直对教育产生着重大影响。早在1524年,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就在《致德国各市、镇长...  相似文献   

5.
韩国的儒商     
韩国的儒商彭林60年代初,韩国经济正在艰难的复苏之中。国力绵薄,百废待兴,普通百姓连一日两餐都难以保证。发展经济成为举国急务。但是,发展经济离不开人的精神和民族的凝聚力,只有弘扬传统文化,才能振奋民族精神。有感于此,1965年,50位著名学者倡议成立...  相似文献   

6.
论民族传统文化在新加坡国家建设中的地位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民族传统文化在新加坡国家建设中的地位作用黄松赞本文探讨民族文化同新加坡国家建设的关系。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在于,它关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看法,关乎民族传统文化在新加坡过去和未来的文化政策中的地位以及人们对新加坡文化及其文化政策的理解。一、民族文化在新加...  相似文献   

7.
神道是在日本固有的民族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行为,是日本固有的民族宗教,神道生活中求诸神意并使之成为自己生活规范的虔敬态度,即日本人所谓的"真心",是神道具有了伦理特性;神道伦理反映了日本民族意识的重要侧面,是日本伦理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代表了日本人基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神道伦理的基本理念以及在此基础上融合儒佛等外来思想文化形成的神道伦理规范,成为日本传统的伦理规范,构成日本民族文化价值的中核,对日本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国民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法国艺术的推陈出新张延风研究证明,艺术作为人类情感、思想和想象等高级精神活动的综合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艺术研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影响艺术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社会、时代、环境对艺术的作用,民族、文化留给艺术精神的烙印,艺术家个人性格、气质和深层...  相似文献   

9.
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远古形态和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的历史源头。黄帝文化奠基了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肇造了中国人民的精神标识和民族共同体意识,融会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史诗般的伟大斗争中,蕴含在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理论之中,有力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度的契合”的,是正在走向民族复兴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源头。  相似文献   

10.
禅宗的思想从古至今都深深地影响着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禅宗兴于唐,盛于宋,其间相继传人朝鲜、日本和越南甚至新加坡等周边国家,并对当地的文化、宗教、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其中对日本的影响尤为重要和明显。禅宗最初由日本人宋求法的僧人传入日本。在日本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传播、消化、吸收后,进而对日本几乎所有领域的所有层面都产生了影响,禅宗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也渐渐成为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特点。在建筑方面,无论是从神社到住宅府邸的传统建筑,还是当今的现代建筑,都或多或少体现了一种禅的哲理精神。这种禅宗精神特征完美的融合到了建筑作品中,无疑成为日本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1.
文以载道,知以藏往──《韩国哲学史》下卷述评乔亚哲学史则是一个国家的民族智慧和意识的镜子,映照出其心态和思想积淀及其演变轨迹。韩国哲学会本着弘扬民族传统,繁荣学术研究,开掘民族哲学思想的宝库,组织了数十位海内外学者,历时13年,完成了三卷本《韩国哲学...  相似文献   

12.
民族国家的缔造不仅是一个经济、政治实体塑造的过程,也是一个民族精神、政治文化不断洗练升华的过程.曾经被那些美国新教徒视为"山巅之城"的美利坚共和国,其缔造、成长和最终崛起为世界性强国,无不是牢牢扎根于带有美国特征的精神土壤之中.  相似文献   

13.
民族文化认同意味着个体或集体对民族起源、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等的认可、接纳和支持,并由此产生的依附感、归属感和忠诚感。白俄罗斯地处东、西方文明交汇处,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与多变的历史命运,始终影响着白俄罗斯民族的自我认知。苏联解体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新构建,成为白俄罗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民族语言的萧条、文化符号的多元、历史叙事的冗杂,以及他者文化的渗透,都使得白俄罗斯民族文化认同在短时期内仍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如何就语言政策进行调整,如何构建新的历史叙事和文化符号体系,如何应对"俄罗斯世界"的文化冲击——将从很大程度上决定并影响白俄罗斯民族的自我身份定位与下一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文化因素与美国对华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国对外政策中,文化因素,特别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对一个国家的外交有着长期、深远的影响.本文在分析美国文化特征的基础上,认为上帝选择的"使命观"和实用主义对美国外交具有深刻的影响.中美两国从18世纪开始交往以来的二百多年历史中,这些特征在美国对华外交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法国语言政策一直强调国家干预,面对强势语言英语和英美文化的冲击,法国采取了各种措施来维护法语的纯洁性。法语被视作是法兰西民族身份认同的强标记,语言是其民族文化的本质。法国语言政策是对自身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本文对法国语言政策进行了一个历时分析,概述了从高卢罗马时期至法国大革命前后几个重要时段的语言政策,力图呈现政策在内容及变化中的连贯、稳定,以突出语言政策所代表和体现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16.
日本文化与当代教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一直被称为谜一样的国家。作为一个处于东、西方文化之间,既崇尚东方儒家传统道德又“嫁接”了西方文明成果的国家,作为一个在文化和国民性格上具有双重性而以“杂种文化”、“合金文化”或“苹果梨文化”等著称于世的国家,其独特的文化与国民性不仅引起了文化人类学家的关注,同时也受到其他如课程专业领域研究的重视。实际上,作为一般逻辑规则,任何一个国家的课程改革在方向与进程中无不会打上本国或本民族文化的烙印。重要的是,从文化透镜去审视日本教育课程改革,不仅对于我们深刻理解日本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践,同时对于促进反思我国…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个人、民族或种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累积起来的精神活动的总和."文化传统"则是创造文化的个人、民族或种族的后代子孙,有选择地继承、保留下来的有效成分.因而可以说,孕育特定文化的空间越广阔,时间越漫长,这种文化就越优秀,其创造和继承者的力量就越强大.  相似文献   

18.
儒家传统文化在新加坡现代化中的作用很大,贡献也是多方面的,但它并非是新加坡现代化的动力所在,而只是推进现代化的有效工具。它被用以防治道德失范、建构民族精神、维护社会秩序、寻求政治理论支持、打造清廉有效的政府形象。新加坡在现代化进程中植入"孔孟的真精神",并对之进行选择性吸收,即将儒家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资源来参考、择取和利用,并赋予儒学新的时代意义,这也许就是儒家传统文化的现代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19.
武士道是武士应当遵循之道,是经由平安、镰仓、江户等多个时代,历经千年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武士道精神由宗教、儒学和军事训练三大方面构成,最初是作为日本的民族精神传统和文化遗产走上历史舞台的。近代以来,武士道被日本军国主义曲解利用,成为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工具。深刻认识武士道的精神实质和军国主义的危害性,是正确对待历史文化和避免军国主义复活的重要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段颖 《东南亚研究》2012,(5):99-105
众所周知,佛教为泰国民族国家的三大支柱之一,同时也是现代泰国社会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立足于人类学视野,认为泰国佛教是一个意涵丰富的文化体系。本文通过对泰国佛教观念和实践的考察,以及对佛教与泰民族国家、日常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相互关系的叙述与分析,阐述以"业"为实践核心的佛教如何渗透至泰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当中,并成为现代泰国国家社会重要的文化特质,以及泰民族持久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