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形势下人口控制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人口数量增长仍然过快;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凸显;人口整体素质仍然偏低。要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又需要进行综合治理:稳定现行教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切实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相似文献   

2.
十亿人口,八亿农民,我国农村人口增长快于城市,控制农村人口还没有找到长效之计。近年来,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人口出生率纷纷回升,原因在哪里呢? 解放以前,我国农村  相似文献   

3.
我国正处在人口生育高峰阶段。高峰将一直持续到1995年左右。1984年末,我国育龄妇女数为2.69亿,1988年末为2.99亿,1990年末为3.10亿,直到1995年才稍有减少。  相似文献   

4.
西部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关键和决定性因素在于西部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在于近3亿西部农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西部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庞大,但与国内发达地区农村相比,在人力资源质量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本研究在从西部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及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差距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从教育投入、教学条件、师资队伍、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等方面透析了造成以上差距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论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人口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人口素质翟胜明,张绥增我国自70年代末期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其中相当一部分地方的农民过上了小康生活。然而,在经济发展使人们欢呼雀跃之时,许多地方农村人口素质却有下滑的迹象,这不能不影响农村经济的...  相似文献   

6.
1.中国各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在解放后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和世界许多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还很不适应。据统计,1982年的中国每千人具有的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人口数249.8人,与1970年的美国541.3人、1979年的苏联530.0人相比,都低一倍多;1982年的中国每千人具有的高等教育人口,与世界相比,则更为逊色,只相当于1970年美国的4.0%和苏联1979年的8.7%甚至还不如1970年时的菲律宾和巴西,只分别相当于他们的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20,(3)
明确新形势下党员干部政治思想状况,明晰党员干部政治思想存在弱化倾向的原因,针对问题差距精准改进,有利于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有利于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唯有如此,才能切实保证党员干部政治原则坚定、工作忠诚担当,始终牢记初心,勇担使命,充分发挥为党和国家伟大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职业心理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位学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关系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在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就业压力日趋增加的形势下,本研究尝试调研贵州高校大学生职业心理现状、贵州高校现有职业心理辅导状况、社会机构组织可提供职业心理辅导现状,以及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心理要求,为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心理辅导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人口正在经历总量从持续增长转向持续减少,素质由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和短寿命转向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长寿化,结构从多子少老转向多老少子,分布从乡土中国转向城镇中国。瞻目当下、着眼未来,秉持以质量换数量、存量换增量、效率换结构、空间换时间的立场,探讨激发大变局中的人口所蕴含的积极因素、减轻甚至规避人口新常态潜在的消极影响的思路。未来二三十年,出生人口将持续减少、低龄老年人口占比较高,故未成年人口对文教卫生资源的竞争以及年长者对社会支持的压力均有所缓解,形成一个新的人口机会窗口。可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人均文教卫生资源获得水平。积极推动全体人口的高质量充分就业,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继续挖掘人口红利、激发潜在的人才红利,不断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续写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奇迹。  相似文献   

10.
刘万云 《学理论》2014,(20):44-45
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近年来河南省在此方面成效显著,但也面临着如制度、资金、人力资本等困境。科学推进城镇化建设、进行户籍、农村土地等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经费分摊机制和提高农村转移入口的文化知识与技能,是破解此困境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农村人口流动家庭化现象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农村人口流动家庭化现象,对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城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效应,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问题和弊端,需要根据农村人口流动新形势探寻新的办法和措施。为此,必须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创新农地制度,改革和完善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赋予进城农民以平等的竞争机会,从而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2.
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透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瑞娟 《理论探索》2006,(4):97-100
目前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不容乐观。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区养老机制滞后,社会福利、政府救济和低保投入严重不足等,导致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处在家庭边缘和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养老堪忧。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统筹考虑,综合治理,从观念、体制等多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与市民通婚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探讨新生代农民与市民通婚意愿状况及影响因素。本研究发现,超过三分之一的新生代农民工有同市民恋爱结婚的想法。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城市生活体验、社会交往、社会距离感对其通婚意愿有显著性影响,而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背景对其与市民的通婚意愿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厨满米面肉油菜,家摆书画琴棋花。”这是农民画乡户县老县长吴孝先同志前些日子向我们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生动地勾勒出今日农村生活的图景。春节前夕,我们去户县农村采访看到现实的生活画面,是那样的丰富多彩,绚丽斑斓。丰衣足食的农民,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既迫切又多样。为了满足这种消费需求,户县农村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消费领域和为此服务的多渠道的经营网络。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有着12亿人口的大国,15—34岁的青年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1/3强。中国青年人口有自己的历史和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国青年人口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并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特点之一:我国青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大,占总人口的比重高 建国以来,我国共进行过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从这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和1992年人口变动抽样的情况看,由于我国总人口的基数大,出生率高,人口增加快,我国青年人口的绝对数量也增加较快。  相似文献   

16.
概述 联合国一直没有间断对人口趋势进行估价,并在此项工作的基础上定期对未来可能的趋向作出系列预测。1980年世界人口曾估计是45亿。根据最近的预测,到2000年,世界人口预计达61亿(中方案);到2025年,达到82亿;到2110年前后,将稳定在105亿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拥有11.6亿人口的大国,其中农村人口占73.7%。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主要在农村。据统计,1949年全国农村人口为44726万,1991年猛增到91000万,预计到本世纪末,我国农村人口将增至111000万。因此,中国计划生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过快增长的中国农村人口为什么屡控不止?在笔者看来,主要是由以下因素相互作用而促  相似文献   

18.
林隆雨  颜怀坤 《学理论》2010,(27):66-68
近几年,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道德建设问题成为一个热点。通过对建国后我国农村道德不断向前发展的状况进行分析,对社会上的关于农村道德"滑坡"论作出了回应,并针对当前农村道德观念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新时期农村道德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建国后我国农村人口回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 ,人口由乡村向城市大规模流动 ,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 ,是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的主流。但是建国 5 0多年来 ,这种流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其间发生了四次大的人口回流 :195 5年的首次回流 ,6 0年代初我国城镇人口的负增长 ,“文革”十年中的人口回流 ,及 1989年— 1991年三年治理整顿时期的人口回流。四次人口回流的形式不同、成因不同 ,但影响都很严重。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本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而一切形式的人口回流都是不正常的。我们要以史为鉴 ,在奔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必须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  相似文献   

20.
要实现计划生育目标,必须有一套得力的人口控制机制。所谓人口控制机制,这有宏观微观之分。从微观来讲,主要是指在以家和户组成的村庄为基本单位的层面上使直接的人口生育在经济、社会各个关系之间形成有效的直接控制。它包括家庭经济发展和家庭生活的需要在家庭小环境中能自觉地控制人口,农村形成了良性运行的控制人口的微观机制。微观机制,在农村人口控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人口生育首先是在家庭中进行的,主要地直接地表现为由夫妻双方组成的家庭而产生的一种生育行为。家庭夫妻的生育行为既要受到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更重要的是由家庭小环境的直接制约和支配,是由家庭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而形成的生育观念所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