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明合 《理论探讨》2007,27(6):49-52
交往范畴在马克思那里,一方面指的是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一方面指的是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人的交往活动是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前提,没有人的这种交往活动,人们的社会关系便无从产生和发展,社会关系直接形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人的劳动本质并不是抽象存在着的,它要借助于人的对象化活动在人的交往关系中才能得以确证和实现。人的劳动在不同的交往关系下表现出不同的性质。人的需要的生成与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同时,交往又为人的需要的实现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
周雅舒 《学理论》2013,(20):366-367
哈贝马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交往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人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现实条件。在交往过程中要实现交往的合理化,交往主体必须在有效的语言表达基础上,进行平等的互动交流,而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价值观教育的主要目的。因此,从分析价值观教育与交往的内在联系出发,思考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价值观教育实践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认为交往包括多方面的社会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交往、人与人的交往、人与社会的交往、民族间的交往和国家间的交往。马克思认为生产能够推动交往的发展,交往也能够促进生产的发展,人们的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人们的意识也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们交往的扩大而逐渐产生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外开放的范围和层次不断提高,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就将对外开放的层次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对外交往方式是由当前我国与世界的生产水平决定的,发展生产能够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实现,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对外交往,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调整指导方针,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在新型党际关系四项原则的基础上与世界各类政党开展交往,为党和国家的事业服务,这些基本经验对于我们党继续开辟对外交往新局面和推动和谐世界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交往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和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互联网技术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即网络交往.网络交往已经迅速成为高校大学生实现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对此,高校应该从多方面入手,促进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健康发展,使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陈咸瑜 《理论探讨》2004,1(4):35-38
"生活世界"是人自身"在"的确证。人之"在"在这里由隐蔽而显现。日常生活世界对人而言是已然的、既成的、不得不接受的。人在其中熏陶成为他在现实中呈现的样子。日常生活承传着历史文化,又由于日用而不知、思不出位的特点,带给人们以惰性,使人趋于保守。"生活世界"的核心问题乃是交往行动。交往行动与社会实践两者同构同质。身处交往实践中的现实的个人具有自主性、创造性。交往主体之间互动且互补,个体融入群体,共铸人类文明,推动着社会前进。交往行动的普遍化将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现实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4,(25)
通过阐述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异同以及交往行为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对交往行为理论加以分析。并提出,现当代社会应当站在"交往理性"的角度考虑社会发展和人的解放问题。  相似文献   

8.
徐立娟  韩苗 《学理论》2011,(14):39-40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基于物质生产实践,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的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社会关系等,物质交换往往在全部交往行为中具有中心和基础地位。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以理解为目的,注重人与人在话语交流过程中所形成的主体间性,强调在思想上、精神上达成共识。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辩证关系,可以丰富我们对交往理论的认识,更好的指导实践,改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9.
雷田田 《学理论》2013,(14):361-362
交往、沟通是人类集体活动的基础,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可以说没有交往和沟通,人类早就灭绝了。人们只有在交往、沟通中才能学习和生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只能依靠交往和沟通去把握。从交往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结合入手,让人们更多从交往的视角去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以交往的理念为指导,注重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通过谈话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提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往品质和道德水平,共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20,(9)
每一个人都存在于现实的社会当中,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与人的交往是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00后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他们渴望人际交往并希望交往能力得到他人的认同。同时他们中有一部分有过儿时留守经历。因此研究大学生儿时留守与和谐交往能力之间的关系非常有意义,通过SPSS22.0数据分析帮助大学生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关于机器体系的论述对我们理解未来的通用人工智能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人工智能的目的原本是要帮助人类提高治理绩效和解决社会治理问题,然而人工智能的不当应用则可能会产生一系列异化后果。要破除异化,就需要让人回到共同体中,成为共同体中的自由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共同体的必要条件,而未来共同体则需要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在智能革命中,世界历史背景下的交往体现为相互依赖中的冲突与合作。可以预期的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背景下,世界性的制度变革会得以发生,而最终的理想世界是每个人都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新型共同体。从马克思主义出发的人工智能哲学是一种人本哲学,其强调人文本位、谨慎乐观和民本主义。  相似文献   

12.
交往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社会交往程度密切相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也必须建立在社会交往的普遍发展的基础上。交往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社会性根据,是确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基础和促使范式转型的理论依据和逻辑基点。当前社会交往方式的主要变迁就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而引起的人们日常交往方式的个性化、独立化、自由化的变迁;由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对网络的深度依赖而引起的人们日常生活的现实交往向虚拟交往的变迁。源于人的社会性质和人之生存必须外化自然之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发生基础和实践范式也必定发生变化。应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对象之间的主体际关系、树立育人的合力观念和生态圈思维、构筑网络育导体系、探寻生活化德育道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科技革命、知识经济和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全球正进入了一个高度交往的社会。交往乃是马克思一生关注的中心课题,交往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交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是社会有机系统的主要粘合剂,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机制,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主要推进器,是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解读马克思的交往思想,深入研究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哲学蕴涵,探讨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当代的价值,有助于我们对马克思交往理论有一完整的认识,也有益于对唯物史观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浪潮的涌来,高速、宽带的现代信息网络的发展与完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工作和交往方式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乃至整个精神世界也因此逐渐发生着变化。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忠实代表,不能无视网络化带给我们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  相似文献   

15.
张会 《学理论》2012,(14):37-38
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形成发展的全过程,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有着其丰富的内涵。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交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交往是使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从地域化转向为全球化的主要根源;世界交往的发展为共产主义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普遍交往是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6.
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之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哲学界对交往的关注,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野。从交往的观点看,既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把思想政治教育仅仅认定为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而并没有将人对客体物的对象性实践活动和人与人主体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做明确的区分。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发生在主体与主体之间交往实践活动。交往之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并非仅仅是达成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而是具有本体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3,(5)
芝加哥学派提出符号互动理论,错误地把传播看成是人类关系最基础最本质的东西。需要是人的社会交往的动力之源,交往动机的本质是生产,交往首先是生产活动的前提,同时建立在生产劳动基础上的交往,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和如何交往,又是由生产决定的。交往和生产的相互作用,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归根结底人类关系的本质,就归结于人的经济交往动机。研究人类关系的本质有助于我们厘清"传播"的地位和作用,更好地发展对"传播"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不是从"人的本质"或"人的特性"即"人"中引申出交往范畴,而是基于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即物质生产实践来解释和说明交往.交往首先是物质交往,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的"社会物质变换"活动及其关系的统一.马克思把交往范畴引入历史唯物论,实现了对抽象的"人"及其关系的彻底颠覆.  相似文献   

19.
宋洪斌 《侨园》2012,(1):38-39
与田家英交往的这位老干部叫段涌泉,他生前最后一个职务是沈阳某国有大型企业的正局职党委书记,还是当时的省顾问委员会委员.在他的革命经历中,在他接触与交往过的(按时间先后)陈伯达、田家英,浦安修、胡耀邦、王任重等老一辈"重量级人物"中,尤与田家英的交往和情谊,最为弥足珍贵,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20.
宫奕璐 《学理论》2015,(2):38-39
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对当前的网络虚拟社会人的生存样态的现状、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研究。虚拟交往突破了现实交往所必需的社会等级等因素,让人们重新获得一个足以发挥自己潜能的平台,颠覆了现实生活中传统交往准则,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同传统交往相比较,虚拟交往也带来了交往的去情感化、背离客观事实的盲目超时空性和对传统伦理道德的颠覆性等消极影响。建立科学的交往观,恰当使用网络,是问题解决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