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社会分层理论的重要奠基人,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基础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层理论的发展,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对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及其变化进行了正确的分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结合当代中国阶层变化的客观实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阶层理论。  相似文献   

2.
社会阶层分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各阶层经济差距与马克思主义目标导向的反差,不同阶层政治参与差异与马克思主义民主价值的背离,阶层之间的矛盾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碰撞等方面。在阶层分化情况下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断实现理论创新;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三是运用阶层分析法,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各阶层的通俗化,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针对性;四是抓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契机,将解决社会民生问题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我国现阶段阶级阶层变化的趋势、原因和特点 ,认为我国现阶段阶级构成的基本格局没有变 ,仍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两大阶级 ,但每个阶级内部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 ,社会分层化趋势明显 ,出现了若干新的社会阶层  相似文献   

4.
龚培兴 《求实》2002,(7):4-7
阶级和阶层问题 ,是新时期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课题。研究阶级和阶层问题 ,应当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 ,抛弃“左”的和僵化的观念。阶级和阶层是分析社会问题的不同范畴 ,在今天更多地运用阶层这一范畴是必要的和符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5.
社会阶层分化推动社会结构从身份到契约、由刚性到弹性的转变,促进了民主和法治建设的进程。但由此带来的阶层结构发育不良、底层社会群体相对剥夺感的增强、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等问题,必然对马克思主义认同产生影响。对此,应从优化社会阶层结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弱势群体扶持力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多样化的价值观念等方面加以应对,从而最大限度地团结社会各阶层民众,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6.
陆学艺 《求实》2003,(11):4-6
社会主义的社会结构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说法最早是由斯大林提出来的.实践证明,这个说法既不符合实际,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真实反映.剖析这个说法,目的是为了正本清源,澄清一些片面认识,从而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现阶段中国社会结构,更深入更全面了解基本国情,为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政策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7.
杨供法 《求实》2002,5(3):47-49
在马克思那里 ,阶级划分和进行阶级分析的唯一依据是根本对立的经济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 ,以经济为标准的阶级划分和阶级分析方法自然就失去经济依据 ,用政治思想标准取代经济标准 ,按照政治思想标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各阶层进行“阶级分析” ,这是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重要的方法论原因。社会分层方法的转换是对政治思想标准的否定 ,但并不是以经济为标准的阶级划分方法的复归 ,而是实现从阶级分析到阶层分析的根本转变。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采用阶层分析法 ,符合我国现实经济关系的新变化 ,消除了人们对改革开放性质的疑惑 ,对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具有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兴茂 《探索》2007,1(4):117-120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根据对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和自己所处时代历史特点的深刻分析,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着重强调阶级斗争的阶级关系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原始社会以来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对立阶级间的利益冲突,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向前发展的历史动力.但是,这个"斗争"并不是只有直接对抗的一种形式,也有可能采取和平的、合法的形式;同时,阶级斗争只是阶级关系的一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阶级双方的和平共处乃至于互利合作也都是能够实现的.阶级合作的机理是生产力的发展为阶级合作提供可能性;各阶级间的共同利益高于各自的特殊利益是阶级合作的基础;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并为阶级双方所接受,是阶级合作的必要条件.离开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要求以及物质利益去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在理论上是历史唯心主义的,在实践上则会陷入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误区.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阶段阶级阶层变化的历史定位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阎志民 《新视野》2003,(1):52-54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站在人类社会发展长河的角度,对阶级产生和消亡的历史过程和条件进行了分析,着重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开始消亡的趋势和阶级阶层现代化的趋势,进行了剖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10.
张素珍 《世纪桥》2007,(11):55-55,6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使我国的阶级阶层结构突破了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刚性结构,出现了以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和自由职业者等诸多阶级阶层构成的柔性社会结构,初步呈现出多元性、平等性、流动性、现代性和合作性等基本特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社会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阶级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当代资本主义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是解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转型、文化变迁、民主发展、政党政治变革等重大变化的理论基础和中心环节.新马克思主义及其关于西方阶级和社会结构的理论在20世纪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大阶段,即二战前的形成时期、二战后的鼎盛时期和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的多元发展时期.这一理论主要讨论了传统的工人阶级、以白领知识劳动者为主体的新中间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内部分化以及知识分子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各个时期党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集中体现。党在各个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一脉相承的,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般原则。同时党的马克思主义观也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破解社会协调发展的难题提供了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两个基本理论前提.列宁和毛泽东都曾提出了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协调发展的纲领,但都没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在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为社会协调发展观规定的四项原则的基础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与构建和谐社会观的提出,将马克思主义的协调发展观推向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14.
阶级分析法是我们长期的一种重要社会分析法,对我党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起过重要的作用.在今天,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有的一些阶级不存在了,新的社会阶层又大量涌现,因此,必须采用新的社会分析方法分析当代社会,以便使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正确地把握前进的方向,基本力量,依靠对象和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十一届三中会全以来理论界在阶级阶层问题研究上所提出来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和阐述。  相似文献   

16.
姜义军 《世纪桥》2010,(17):38-39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孕育、产生、发展并成为体系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矛盾观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遵循的基本观点与方法之一,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7.
<正> 6.对中间阶层问题的探讨 ①关于中间阶层的定义。中间阶层有人又称为中产阶级、中产阶层、中等收入层等。对中间阶层的内涵外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主要的有以下几种:a.把收入和财富作为衡量阶层的标  相似文献   

18.
胡建兰 《唯实》2010,(3):44-49
建国以来,伴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迁,从建国初期的“四大阶级”演变为只有工人与农民“两大阶级结构”,再到多元化的社会阶层结构,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演变。但是,我国阶级阶层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由此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明显和尖锐。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发展生产力入手,本着“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完善所有制结构,优化我国阶级阶层结构。  相似文献   

19.
阶级和阶层问题是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发展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级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要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这些新变化,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正确处理我国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施坚 《世纪桥》2009,(24):16-17
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其他方面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深化了对发展问题的规律性认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在各自继承又创新的基础上推动发展观念的不断演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