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立波 《党史文苑》2012,(21):36-42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设立的各种专门领导机构中,中央专委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担任主任,从领导原子能事业开始,逐步成为国家尖端科技和国防科技的中央级专门领导机构,具有崇高的权威。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曹刚川指出:我国‘两弹一星’能够在时间短、困难大的情况下取得成功,中央专委的统一领导起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晓何 《党史纵览》2009,(7):21-27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伟业。指挥"两弹一星"全局工作的,是周恩来、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协助他们开展组织工作的则是宋任穷、张爱萍、张劲夫等老将军、老同志。宋任穷曾先后担任二机部部长和七机部部长,参与组织"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这段光辉的经历,成为宋任穷一生中珍贵的记忆。  相似文献   

3.
《求是》2012,(7):2
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院士,1957年踏上共和国导弹研制的征程。在他的主持下,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实现了我国军事装备史上导弹运载技术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东风二号取得圆满成功,翻开了我国导弹发展史上自主研制的新一页;中国首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说:“如果(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而毛泽东则留下了通盘运筹“两弹一星”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王建柱 《世纪桥》2012,(6):25-32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人造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的编写过程中,曾把书稿报送钱学森同志审读。他在看过送审本后,于1999年5月23日致函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对这部著作我有发言权的只是‘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但在过去,这是高度保密的;幸而在今年5月6日,由张劲夫同志写的《请历史记住他们——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才在《科学时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及《解放军报》上发表,可以公开了。  相似文献   

7.
《党史纵览》2013,(6):53-53
更改原子弹试验场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原子弹试验场在罗布泊,但鲜为人知的是.苏联专家最早选定的试验场竟是敦煌。后来,中国第一任核试验基地司令员张蕴钰到实地考察,发现苏联专家采用的敦煌地图都是错的,地图上的几条河,100年前就干涸了。并且敦煌土质太松。高空风又是飘向黄河中下游.核试验将影响到内地生活的百姓。更要命的是试验场离莫高窟太近.  相似文献   

8.
《当代党员》2011,(7):52-52
1934年,钱学森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两年后,他转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28岁时成为世界知名空气动力学家。1947年,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相似文献   

9.
1968年12月5日凌晨,北京上空的一次飞机失事不但让周恩来流下了眼泪,更让中国的国防科技建设受到重创。著名空气动力学家、"两弹一星"元勋之一郭永怀在这场事故中壮烈牺牲了。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23名科技工作者颁发了每枚  相似文献   

10.
几十年来几十年来,每当他仰望星空时,身后总有温暖的依靠。在他眼里,她就是他的最美嫦娥一1959年,对30岁的孙家栋来说,紧张又忙碌。一年前,他从苏联回国,因留学时品学兼优,人还未到,就已被时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的钱学森看中了。孙家栋是辽宁人,3岁时随家人迁往哈尔滨,战乱中辗转求学。  相似文献   

11.
付闪 《湘潮》2013,(7):4-7
1955年1月15日,一块铀矿石摆在了中南海丰泽园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的桌子上。这块石头引起了参加这次会议的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极大兴趣,他们不断地询问参会的两位科学家钱三强和李四光,仔细听取了两位科学家对铀矿石和原子能的介绍。  相似文献   

12.
1964年发生了两个震惊世界的大事件,一个是中国的原子弹炸响了,另一个是苏联的赫鲁晓夫下台了。毛泽东决定派周思来前往苏联,看看勃列日涅夫意欲何为?是不是能缓和两党两国间日趋紧张的关系。然而,谁也没有料到,这竟会是周恩来最后一次莫斯科之旅。  相似文献   

13.
岩石 《党史纵横》2009,(12):22-26
1956年到1966年是中国科学的黄金十年,这一时期,中国科技的巅峰表现便是“两弹一星”。1952年毛泽东曾经感慨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都不能造。毛泽东的话直言不讳地道出了新中国工业基础的一穷二白,  相似文献   

14.
冯华  喻思南 《奋斗》2022,(2):27-28
1964年10月16日,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在罗布泊上空升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核技术。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揭开了中国进入外层空间的序幕。  相似文献   

15.
"两弹一星"事业的开辟和发展,在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史上,是一项使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巨大成就.毛泽东自始至终领导和关注着这项事业.他为铸造新中国强大的国防盾牌,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相似文献   

16.
提起中国的原子弹,大家都能想到钱学森,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钱三强等“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其实,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还有许许多多默默奉献,与原子弹有过景密接触的热血青年。杭州老人吴银强就是其中的一位。自从他走出学堂之后就一直协助钱三强、邓稼先等研究“两弹一星”,并亲自参加了我国成功引爆第一颗原子弹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与历史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制“两弹一星”是中国共产党在十分严峻的国际条件下作出的成功决策,它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讹诈和核垄断。“两弹一星”战略的实施以中国特色的“大科学”体制为基础,是在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基础上,通过中央决策者、科学家和全国人民的参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一成就既为中国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积累了成功经验,也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8.
新年伊始。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引起了大家强烈关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钱学森、邓稼先等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为了祖国的振兴,毅然回国工作,为我国高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以“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为标志的我国航天事业跨入国际领先行列。这既是我国科学家努力拼搏的展现。其背后也离不开党和国家领导人尤其是中央专委主任周恩来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50年代,面对西方大国核威胁、核讹诈,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果断作出独立研制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战略决策。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创造了“两弹一星”辉煌成绩,孕育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国人能在短短十多年时间内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一直令外国人很困惑。上个世纪80年代,来华访问的美国航天界专家,当面向后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时任航天部副部长的孙家栋院士提出了这个问题,“中国当时经济那么落后,条件那么艰苦,到底是什么让你们创造了这个奇迹?”孙家栋脱口而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人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但并没有透露具体细节。因此,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对世人来说,“两弹一星”是怎样成功的仍然是一个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