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论我国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司法保护制度 ,它是对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被害人及其遗属给予经济补偿的制度。犯罪被害虽是由犯罪行为人直接造成的 ,但国家对公民的保护不力也是其中的原因。因此 ,国家也应对被害人承担起补偿责任。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构建应当包括补偿的对象、申请补偿的条件、补偿的裁定机构、补偿金额和支付方式、补偿金的减少和不予给付、补偿金的来源与管理、补偿的程序等。  相似文献   

2.
刑事犯罪被害人作为人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各种原因其合法权利难以得到完善的保障。这是有悖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要求的,更加是我国较为完善的司法制度中的一个缺失。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在犯罪被害人的现状,并通过对国外制度的比较和借鉴,提出建立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亚洲犯罪被害人补偿法律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孙彩虹 《河北法学》2004,22(7):112-114
制约我国建立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经费"不足。但在亚洲如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度、我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针对犯罪被害人补偿的法律制度均已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这对我们无疑是一个启示:经济的因素不是绝对的,关键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应建立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指遭受犯罪侵害的被害人或其近亲属在一定条件下可获得国家提供的经济补偿的法律制度。这一制度在西方国家运行40年来已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为我国提供了可借鉴的有益经验。我国目前的被害人保护立法有严重缺陷,缺乏对犯罪被害人的人文关怀,由此还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在我国建立这一制度是实现正义、保障人权、控制犯罪、完善法制的必要,也是切实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5.
犯罪被害人及其补偿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一、被害人学的意义所谓被害人学,是以科学地探讨在犯罪发生时,被害人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被害人的态度与诱发犯罪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加害人和被害人之间处于什么样的关系等为目的的学问。迄今为止的犯罪学完全专注于作为加害人的犯罪人,从心理学、精神医学、生物学、社会学的方面来研究犯行,几乎没有人注意到犯罪被害人的情况。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海德希出版了《犯罪人和被害人》一书,之后,人们便开始关心犯罪发生时被害人的作用。在我国,精神医学者及法学者等之间也掀起了研究被害人学的热潮。被害人学的兴趣,起初仅限…  相似文献   

6.
构建我国犯罪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我国犯罪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制度,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犯罪被害人的国家补 偿制度的建立将有助于实现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双重价值目标,其涵盖的内容应包括:基本原则、补偿 的资金来源、补偿的范围和顺序、补偿机构和程序等。  相似文献   

7.
试论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之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内在价值在于其体现了正义和公平。国家通过给予犯罪被害人适当的补偿 ,以矫正被破坏了的正义 ,平复被害人失衡的心理 ,使其恢复与其他社会成员平等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不至于因受害而陷入贫困潦倒的境地。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外在价值主要体现在 :有利于防止和避免被害人向犯罪人转化 ,从而控制社会犯罪总量 ;有利于建立起被害人对刑事司法的信任机制 ,增强与司法机关配合的主动性 ;有利于实现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平衡 ;有利于强化国家责任。  相似文献   

8.
田思源 《法学杂志》2001,22(6):70-71
犯罪被害人的权利与救济是现代人权保护和国家法政策的重要课题,顺应国际潮流,结合我国犯罪和犯罪被害人的实际,制定我国的《犯罪被害人补偿法》,建立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我们的当务课题.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建立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已经有很多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但是我国仍未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这就造成了大量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得不到应有的赔偿,致使这一领域的民事权利救济出现盲区。因此,我国也有必要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0.
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浩  陈艳 《中国律师》2008,(2):44-46
邱兴华案件的尴尬:2006年7月16日,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平梁镇凤凰山山顶上的铁瓦殿发生一起特大杀人案件,该殿6名工作人员及4名香客被杀,10人均被斧头砍伤致死,有的死者还被残忍地挖掉双眼和心脏,作案手段极其残忍。经深入调查,很快确定此案系邱兴华所为。公安部、陕西省公安厅随即在全国、全省发出 A 级通缉令。在逃亡35天后,守候在邱兴华家中的民警将其当场擒获。经查,邱兴华在潜逃期间,又在湖北抢劫两次,致一人死亡,两人重伤。10月19日,安康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邱兴华死刑。12月28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维持原判.邱兴华被执行枪决。  相似文献   

11.
叶青锐 《中国司法》2010,(8):98-100
一、引言 案例一:2004年2月,云南大学贫困生马加爵因小磨擦残忍杀害四名同学。四个受害家庭中除受害人龚博外其余三个家庭都是贫困家庭。一审中受害人邵瑞杰、杨开红、唐学李三个受害人家属共提出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请求82万元,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马加爵死刑并赔偿每个受害家庭2万元。  相似文献   

12.
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基本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对刑事诉讼当事人权利的保障是刑事司法发展的趋势.在我国立法和法律的具体适用过程中,刑事被告人的权利得到了比较充分的重视与保障,而刑事被害人的权利却缺乏重视与关注.被害人由于遭受犯罪行为侵害而经济困难,进而影响社会安定和谐.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可以弥补现有制度的缺陷,有效保障被害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3.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理论根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理论根据,不仅是该制度正当性的说明,也是该制度具体内容建构的依据.目前较为通行的国家责任说、社会保险说等理论存在缺陷.经过历史的考证和制度的分析,应将刑事诉讼中人权的均衡保障理念、恢复性正义理论和公共援助论作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4.
构建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之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谦 《法学研究》2007,29(2):53-62
恢复社会正义理论、权利的公力救济理论、利益权衡理论与效益价值理论等是构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之基础。在我国,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刑事立法应当在遵循取得公理和公平待遇,以犯罪人赔偿为主、以国家补偿为辅,国家补偿的有条件性,国家补偿程序的公正性,补偿的力度与损害的程度相适应等原则的前提下,就接受补偿的主体范围、补偿的对象和限度、补偿的决定机关、补偿程序等问题做出规定。  相似文献   

15.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社会契约思想及现代法治国家义务观的集中体现,从犯罪学和被害人学的角度,更反映了犯罪人与被害人利益衡平保护的原则.该制度通过对犯罪被害人进行补偿,回复由于发生犯罪而失衡的法秩序及国民对刑事司法的信赖,由此安定社会秩序.以此为基础,结合黑格尔的等价理论,针对不同的犯罪形态.以犯罪人的赔偿为前提,综合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基本原则,使犯罪被害人获得实质上的平等和公正.  相似文献   

16.
检察机关对犯罪嫌疑人作出不批准逮捕或者不起诉决定后,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即告终止,也就在法律上(而不是从事实上)排除了犯罪嫌疑人的存在,致使被害人无法通过诉讼程序获得赔偿。在检察环节,对刑事被害人进行国家补偿,既保障了被害人的人权,又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7.
以犯罪人为中心的刑事政策使被害人权利遭到严重忽视,尤其在经济上难以获得充分赔偿,易于导致被害人的"二次伤害".建立刑事被害人社会补偿制度,将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纳入社会保障法体系范畴已被世界多国选择.我国应引入社会补偿制度,重新审视国家与社会、救助与补偿之间内涵与区别,明晰刑事被害人社会补偿制度的性质,构建补偿对象清晰...  相似文献   

18.
Research on subjective punishment goals has focu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ird-party observers of criminal offenses and neglected the perspective of victim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punishment goals among 174 adult crime victims (rape and nonsexual assault) for each participant's real criminal case. Scales measuring support for punishment goals are constructed by factor analysis of an 18-item list. Results show that 5 highly supported goals can be distinguished: retaliation, recognition of victim status, confirmation of societal values, victim security, and societal security. Analysis of relations between punishment goal scales and personal variables, situational variables, and demanded punishment severity corroborates the view that the punishment goals revealed can b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two independent dichotomies of moral versus instrumental goals, and micro versus macro go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