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绪富 《前沿》2012,(15):43-47
批判是哲学的本然特征,马克思哲学是批判哲学的典范,是对西方哲学批判精神的继承和创新.只有彻底厘清批判、观念批判与实践批判、外在批判与自我批判的确切内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批判哲学的真正意蕴,凸显马克思哲学批判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创造力量,并能对中国文化传统的非批判性特征及其缺失进行深切体认和可能的反思、改造.  相似文献   

2.
作 为对思想进行思想或反思的哲学 ,以怀疑为起点、以批判为先导为自己开辟道路 ,原本就是题中应有之意。难怪笛卡儿的无前提、无定见的哲学认为怀疑是智慧的开端 ,并提倡无处不怀疑。难怪齐克果大胆断言 :哲学由怀疑始 ,哲学思考之前我们先得有所怀疑 ,近代哲学由怀疑始。英国哲人科学家皮尔逊(1857年—1936年)可谓把握了怀疑哲学的真谛和脉搏。他一针见血地指出 :“通向知识和最终确信的唯一真实道路是怀疑和怀疑论” ,而“常识往往是理智冷漠的名字”。他进而揭示出 :与不动脑筋的推理、轻松的和过分现成的信仰相比 ,诚实的怀…  相似文献   

3.
创造性思维的科学逻辑和社会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创新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和加速器。创新需要遵循创新的规律。任何创新活动都必须有相应的科学精神的配合 ,创新能力只有在整个社会相应的精神氛围、文化土壤的培养中 ,才能茁壮成长起来。如果缺少相应的社会精神 ,社会的创新能力将难以提高。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就是怀疑精神的匮乏和批判精神的缺失 ,而怀疑与批判是创新的必要思想前提。因此 ,不消除社会中制约创造力发挥的精神障碍 ,国家创新系统就缺少必要的精神支持 ,就无法把潜在的创新资源变成现实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社会发展的需要、理论自身的矛盾和主体自身的怀疑、批判精神。社会发展的需要包括社会转型、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需要。理论自身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学术派别中的理论矛盾、学科建设中的理论矛盾和个人体系中的理论矛盾。理性的怀疑、批判精神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元素、理解创造的基本功能和评价成果的创构机制。它们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提供从外在到内在的充足而持久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统而概括地论述了休谟经验主义怀疑论对传统哲学的挑战 ,从而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文章认为 ,休谟以其所提问题的深刻性和思维方式的独特性 ,全面影响西方近、现代哲学的发展。它不仅奠定了康德批判哲学的基本框架 ,而且开创了现代西方诸多哲学流派的先河 ,全方位地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超越传统哲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付威 《前沿》2014,(19):64-65
在阿多诺否定辩证法中,围绕着主体与客体及其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对同一性哲学从认识论、存在论及其总体性的方面对同一性哲学典型样态进行了批判,其中包括传统西方哲学中黑格尔之前包括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同一性哲学、现代哲学中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论的同一性哲学及其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为代表的总体性哲学。  相似文献   

7.
鲁宽民  易鹏 《前沿》2010,(11):39-41
马克思主义自我批判精神不仅是个人提高自我修养、实现自我超越的需要,而且是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过程中从正反两个方面积累总结出来的可贵的精神传统。在新时期传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我批判精神,将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树立人文学科真善美的崇高追求和对促进政府自身建设,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产生长远影响,亦对国家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建设和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哲学中,对“怀疑”的认识论意义有不少论说,其中有持否定态度的“目的论”、“唯意志论”和持肯定态度的“手段论”。受“手段论”者的思想启发,我们认为,“怀疑”是一个既是否定,也是创新的认识范畴;“怀疑”的认识论意义在于,“怀疑”是人类认识在不断突破和创新前人的思想和认识而不断逼近真理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促使了哲学新范式的开创和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张凤莲 《求索》2010,(1):92-94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革命的批判精神贯穿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的活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所在。笔者试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巨大变革意义,并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的深刻内涵进行解读,以期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批判和创新是理论发展的动力 ,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品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在不断地批判和创新中完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和创新品格之间既是紧密联系又是各有特色的。只有在理论和实践中继承和发展这两种品格 ,才是真正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精神。  相似文献   

11.
刘妙英 《传承》2012,(13):71-73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因其关注“人”的哲学旨趣,特别是对人的意志、自由、欲望等非理性精神的关注,具有贴近人们现实生活的浓厚的时代气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中对人的哲学理解有着深刻的批判精神,这使得它超越了近代西方哲学视界,但又陷入了不可避免的矛盾与危机。对西方人本主义思潮有一个客观的再认识和评价,在指出其可取之处,也要明白其理论的缺陷和危机。  相似文献   

12.
龙佳解  蒋红群  阮德和 《前沿》2010,(21):34-36
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的钝化具有深刻的现实根源。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只有重拾马克思的"批判的武器",践行"武器的批判",去对我们时代的困境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和总结,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地走进人民,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相似文献   

13.
在从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进展中,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得到了新的展开。卢卡奇从资本主义社会变迁中,看到了物化结构的形成以及这一结构对人的活动与心理、意识的影响,形成了系统的物化批判理论。早期法兰克福学派以批判理论为研究纲领,在哲学层面批判实证主义与形而上学,在社会生活层面结合精神分析学等思潮,批判法西斯主义。在进入美国后,进一步发展了批判理论,以工具理性批判展开了对西方文化根基的反思。这种激进化的批判,一方面推进了批判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这一理论面临着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当代批判理论发展中需要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批判精神和科学精神是台克思主义和哲学的精神实质,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之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是以其科学精神为基础的,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精神又是表现在批判精神之中的,因此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和科学精神割裂开来,而必须在二者的统一中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5.
在《科学的文化意蕴》专著中,我在论及科学精神的规范结构时这样写道:“科学精神以追求真理作为它的发生学的和逻辑的起点,并以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构成它的两大支柱。在两大支柱之上,支撑着怀疑批判精神、平权多元精神、创新冒险精神、纠错臻美精神、谦逊宽容精神。这五种次生精神直接导源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它们紧密地依托于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从中汲取足够的力量,同时也反过来彰显和强化了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它们反映了科学的革故鼎新、公正平实、开放自律、精益求精的精神气质。科学精神的这一切要素,既是科学的精神价值的  相似文献   

16.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呼唤的是批判理性精神,这是当代文化中所缺乏的理性精神。波普尔的理性批判精神是对康德哲学自主性原则的“最后一点润色”,这是一个对康德哲学的沉思过程,同时也是对逻辑实证主义和归纳主义的理论超越,“可证伪性”体现了批判理性精神和自主性原则的逻辑。  相似文献   

17.
董伟武 《前沿》2013,(17):39-43
马克思文化批判包括宗教批判、法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历史批判等五种形态。这五种形态在各具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它们之间也不是无序的碎片化的堆积杂陈,而是依据马克思本人生活阅历的次序和马克思所处时代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的形势与社会思潮的消长次第展开的。其批判的总体路线,首先是沿着“现实实践”这条横轴由宗教、法哲学、政治经济学到意识形态依层次逐步深化的,其次是沿着“历史史实”这条纵轴由远及近依时序逐渐展开的。而无论是横轴上的批判还是纵轴上的考察,其围绕的中心议题仍不外乎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性的论证和无产阶级主导下的人类彻底解放问题。这一整体性的批判活动不仅证明了每一种文化批判形态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性和具体的实践性,而且也证明了这五种形态的文化批判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有机统一的“自然”过程。  相似文献   

18.
仰海峰 《长白学刊》2001,42(1):59-62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三个补入“共产主义”的第6点,马克思加入了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批判,并将这个批判作为全书的最后一章。在这一批判中,马克思以费尔巴哈哲学人本主义为基础,以经济学研究为中介,通过费尔巴哈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相互阐释,从而建构出自己的人学现象学。这种人学现象学的哲学逻辑建构,实际上也是为第一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提供了深层的哲学论证。  相似文献   

19.
彭德林 《前沿》2011,(18):29-33
基层领导干部应该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素养,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追问领导制度、观念、政策和经验之合理性的实际根据,以"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评价领导制度、观念、政策和经验是否符合实际,从本质上把握实际,做出科学的领导决策,提高领导能力。  相似文献   

20.
将红 《思想战线》2003,29(4):13-16
对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批判是当代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对笛卡儿以来的近代思辨形而上学的批判最早源于休谟。现代西方哲学由批判形而上学走向了对哲学存在价值的怀疑和否定。马克思扬弃并最终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马克思对形而上学本体论隐秘的二重含义进行了准确的区分,把以纯粹理性思辨为特征的方法论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从哲学本体论中剥离出来,以实践为基础辩证地否定了前者,从而焕发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改变世界"的巨大现实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