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阳虎的恶名     
陈仁华 《各界》2010,(7):63-66
阳虎,又名阳货,生卒之年,无从考定,仅知他与孔子是同时代(春秋时期)的鲁国人氏,且年龄略长于孔子。有趣的是,阳虎与孔子俩人长得还极像。按《史记》上的说法,“孔子状类阳虎”。而孔子“生而首上圩项”、“长九尺有六寸”。坊间野史对孔子的体貌特征描写得更为细致,称他“牛唇虎拳,鸳肩龟背,海口辅喉,  相似文献   

2.
犹豫的境界     
几乎每个入都有犹豫的时候,仔细观察,可从中看出不同的境界。孔子是个有智慧的人,可是他坚决不谈鬼神。子路向他请教如何侍奉鬼神,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又问人死后会去哪里.孔子的回答是:“未知生,  相似文献   

3.
深思缓处     
有一次,孔子受困于 陈蔡一带的地方, 已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了。这天中午,孔子的弟子颜回讨来一些米,将其煮成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竟然用手抓出锅中的饭吃。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到。当颜回请孔子吃饭的时候,孔子站起来说:“刚才梦见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之后自己才能进食,不可以自己先吃。”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看见有煤灰掉进锅中,所以才把弄脏的饭粒拿出来吃了。”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但眼睛也有不够可信的时候;人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依靠…  相似文献   

4.
于晓玲 《党政论坛》2011,(14):22-22
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讲《易经》时,说他在孔子的故里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人来孔子家里拜访,孔子的徒弟拦住了他,问他有什么事。那人说:“我想问问先生,一年到底有几季?”孔子的徒弟很不以为然地说:“当然是四季了!这个连小孩子都知道,还用问先生?  相似文献   

5.
国学赏析     
《侨园》2014,(6):44-44
【选自】《论语·里仁》【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相似文献   

6.
崔光宝 《党政论坛》2011,(10):52-53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 孔子多才多艺、学问渊博,他在读书时常常把“学”与“思”“习”“行”结萑穗抹。一是学与思的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二是“学”与“习”的结合。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心理学家实验表明:学习理解掌握知识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于丹 《党政论坛》2011,(14):52-52
庄子曾假托孔子说了这样一件事: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渊对孔子说:我曾经渡过一个名字叫觞深的深渊,看见摆渡的人,划船技术太高明了,简直是“操舟若神”,如有神助一般。我就很羡慕地问他:操舟可以学吗?他回答说:可以。但是他又透露了一个秘密,如果你要是会游泳的话,  相似文献   

8.
成见     
孔子一行来到齐国,拜见齐景公而不去造访晏子。子贡说:“拜见齐君,不去见他的执政大夫,可以吗?” 孔子说:“我听说晏子侍奉过三位国君,都很顺利啊,他为人是否正派,我很怀疑。”  相似文献   

9.
李润沛 《学理论》2009,(5):32-33
儒家文化把人格的形成看成是成为人的标志。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对中国人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孔子一生倡导健康人格并身体力行之,其所倡行的健康人格包括:“爱人”。刚直不阿,应有志,不为人所屈,坚韧不拔地实践其理想追求,关注社会,热心救世,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等。孔子的这些思想.对塑造当代中国人的健康人格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0.
《侨园》2014,(8):44-44
【选自】《论语·里仁》 【原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相似文献   

11.
成见     
山世仆 《党政论坛》2011,(10):20-20
孔子一行来到齐国,拜见齐景公而不去造访晏子。子贡说:“拜见齐君,不去见他的执政大夫,可以吗?” 孔子说:“我听说晏子侍奉过三位国君,都很顺利啊,他为人是否正派,我很怀疑。”  相似文献   

12.
人生一壶水     
安华 《党政论坛》2008,(22):11-11
我记得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带弟子们瞻仰鲁桓公宗庙,在案桌上发现一把形状古怪的酒壶。孔子便问守庙人:“这是什么酒器?”答:“是君子放在座位上用来警惕自己的酒壶。”  相似文献   

13.
袁礼辉 《学理论》2010,(5):107-108
《论语·学而第一》在《论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还指孔子一惯倡导的“仁学”。“有朋”也作“友朋”,指孔子门下志同道合的弟子,还可引申为与孔子思想有直接渊源的古圣先贤和后世对孔子思想深感兴趣而进行研读的人。“远方”,从空间上指横向的四面八方;从时间上指纵向的历史与未来。“君子”,是指孔子道德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相似文献   

14.
《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一生“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不久前,一位美国朋友问:“孔子三千弟子,数量这么大,在哪里上课?”其实这是误解。孔子的教学方式不是后世那样的课堂教学,此“三千”又不是一时的人数,而是其一生中教授弟  相似文献   

15.
山东曲阜城内阙里,是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故乡,现在已经成为日纳数万人的旅游胜地了。凡到这里考察或旅游的人常常会由参观、游览引出许多有关孔子的话题。其中“孔子的标准形象究竟是什么样子”似乎具有普遍兴趣。 走进孔庙大殿,一眼便看到正中端坐的孔子像,因为是在孔庙,不少人便以为看到了孔子尊容。  相似文献   

16.
宽容未必总是美德申文自古以来,“严以律已,宽以待人”一直被丰为做人的准则,圣人孔子就一方面要求“日三省乎吾身”,严于自律;另一方面则提倡宽怒对人。子贡曾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便拈出了一个“恕”字。而后人也一直认为“宽则得众,能下人自有志...  相似文献   

17.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宰予问了孔子一个很古怪的问题:“老师,一个好人君子,假如我们诓骗他:‘有人掉到井里啦!’他会马上跳下井去救人吗?”孔子皱眉回答说:“怎么会呢?君子可能会马上赶去察看,但不会糊里糊涂就往下跳。我告诉你:君子可以被欺骗,却不会被愚弄。”  相似文献   

18.
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谈到“知”。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了解、理解之意。综合起来,孔子的“理解观”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克己知人。孔子一贯主张克制自己。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怒,不也是君子的品德吗?不仅如此,孔子还主张积极地去理解别人。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意思是不怕别人不了  相似文献   

19.
卞康 《学理论》2009,(17):177-178
孔子认为大多数人包括统治阶级内部犯上作乱、“放于利而行”的人都是“喻于利”的小人,需要付与献身精神“喻于义”的君子占据统治地位以制服他们,从而达到恢复周礼的目标。孔子关于社会需要担当道义的精英和大多数人由自身利益出发走向道义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据《史记》记载,子羽第一次 拜见孔子时,孔子见其貌不 扬,便觉得长相丑的人不会有才气,所以对子羽态度很冷漠,不愿尽心教他。子羽感到没趣,只好退而自学,此后刻苦自励,终有所成。孔子知道后深为后悔地发出了“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感叹。究其原因,都是“第一印象”惹的祸。第一印象,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先入为主”,直接影响着对人的认知。第一印象好,就乐意与之接近、沟通,甚至“一见如故”;第一印象不好,就会变得冷淡,看不顺眼,拒人于千里之外。这种“第一印象”是深刻的,偏执的,也是轻易拂之不去的。孔子之所以“冷漠”子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