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韩双边贸易的发展及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韩建交为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5年来,中韩贸易迅速发展,其突出特点是增速快但严重失衡,中方有巨额逆差.这一方面是由于中韩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而产生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是由于双方在东亚地区经贸结构中的重新定位而引起的单向投资贸易关系.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中方贸易逆差增速下降,贸易失衡关系已开始有所缓和.  相似文献   

2.
中日两国在东亚区域内贸易中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亚区域内贸易比重的迅速上升是现阶段东亚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区域内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两国在东亚区域内贸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的变动对相互之间的经济合作以及区域内经济合作模式的选择,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本文在分析东亚区域内贸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贸易结构与贸易竞争压力的角度,分析了中日两国在东亚区域内贸易中地位的变动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了两个考察期内(1965至1967年,1995至1997年)世界贸易区域发展模式的演变,探讨了功能性贸易区产生和得以持续的原因;接着从贸易量、贸易份额、贸易收支和贸易额增长率等多个角度分析了中国与欧洲、美国和日本的贸易发展状况;最后从产品贸易结构和直接投资等方面着重分析了中德贸易关系。  相似文献   

4.
十六世纪漳泉贸易港与日本的走私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世纪是中日贸易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由明朝规定的朝贡贸易制度,因不能满足日本方面对中国商品的迫切需求,造成日本各大名、寺社经常为争夺对明朝贡而展开激烈竞争。这种竞争到后来发展成宁波的拼杀事件——“争贡之役”,明朝以此罢市舶,严海禁,断绝与日本的正式贸易。而一些原先以“朝贡”名义来华贸易的日本商人只好转到漳泉沿海一带从事走私贸易,在当地百姓的接济和一些地方豪门望族的勾引下,这种走私贸易越来越猖獗,遂迫使明朝不得不在福建漳州月港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出海贸易,而此后的中日贸易走向已发生变化,成为仅有中国商人载运货物到日本的单向贸易。  相似文献   

5.
中国和日本作为世界上两大经济体,其经济结构的互补性使两国间的贸易发展很快。 日本已连续9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也已多年成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1996年至2002年7月,在中日贸易中,中国对日本的出超持续,且基本上呈现出一年比一 年扩大的趋势。就农产品贸易而言,现状并不乐观,从2001年开始,双边农产品贸易出现停 滞;2002出现了下滑,其中,中国农产品对日出口额下滑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建新 《美国研究》2003,17(1):64-80
70年代以来 ,因受年度性双赤字困扰及美国产业向后工业化过渡 ,美国贸易政策理念在国内产业集团的强大压力下发生了变化 ,从传统的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政策走向公平贸易和战略性贸易政策。 80年代国际贸易新理论的发展为美国贸易政策的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 ,美日半导体和美欧商用航空器争端这两个案例说明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 ,政府介入可以改变战略性博弈的结果。战略性贸易政策不仅可以帮助本国企业实现利润转移 ,而且可以创造“外部经济” ,从而增加国家经济福利。 90年代 ,克林顿政府以战略性贸易理论作为指导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主流经济学 ,实行“出口能动主义”战略。尽管未能消除贸易赤字 ,但美国出口能力大幅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为美国经济恢复国际竞争力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孙玉琴 《美国研究》2012,(1):113-123,5,6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开始于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极大地损害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尤其是中美贸易也受到了严重冲击。1929~1932年,尽管中国货币被动贬值,但其对出口的积极效应远远小于美国进口税提高及进口需求下降的效应。1933年以后美国关税壁垒降低,美国货币贬值及白银购买导致中国货币相对升值,但有限的贸易自由化及国民收入的增加,引致进口需求扩大,并由此带动了中国对美出口贸易的增长。  相似文献   

8.
刘静 《当代韩国》2008,(3):62-66
历时两个多月的韩国“牛肉风波”似乎已经偃旗息鼓了,但是其带来的巨大影响却远远没有消除。它带来了韩国民众对政府的巨大的信任危机,也造成了韩国牛肉养殖户的现实的和潜在的损失。并且,这场“牛肉风波”也给中韩贸易,特别是未来的中国对韩农产品贸易敲响了警钟。因此,分析其原因非常必要。本文试图应用消费者心理学和有关的文化理论由表及里地来分析此次“牛肉风波”的深层次原因。本文认为,由于韩国的深远儒教文化影响,形成了韩国民众的集体主义消费心理,造成了对韩国国货的稳定偏好。另外,加上对健康因素的考虑,造成了韩国民众对美国牛肉的集体抵制行为。  相似文献   

9.
东亚区域内贸易发展的特点及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区域内贸易的快速发展是近20年来东亚地区贸易发展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本文在考察东亚区域内贸易发展概况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区域内贸易发展的特点及成因。同时,对东亚区域内贸易发展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做了分析,并提出了因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研究APEC各成员的单边行动计划,从关税和非关税措施的角度评述了APEC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分析了目前两者不同的发展特征及茂物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发达成员2010年率先实现茂物目标的难度较大,同时还可能受到国际经济体系变化的影响。目前APEC中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努力将为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发展中国家应从现实可能出发,选择对待茂物目标的灵活性策略。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贸易强度指数、行业内贸易指数、出口相似度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对中国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结构、贸易关系紧密程度、行业内贸易以及贸易竞争性的演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992—2014年间,双方的出口产品结构升级明显,贸易紧密程度不断变化,行业内贸易水平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2013年以来,双方在主要市场的贸易竞争性再次增强,但在总计66个行业中,仅有7个行业存在明显的出口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际贸易不断向区域化纵深方向发展,亚太地区各国之间在采取宽松贸易政策的同时,为了保护本国利益,不断采用关税、环保、反倾销等贸易政策。本文在详细剖析亚太地区贸易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贸易实践运用进化博弈模型,对亚太地区各国在选择贸易策略时的博弈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3.
周建明 《德国研究》2007,22(3):43-47
在中国与欧洲国家的贸易交往中,中德贸易要晚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其他的国家,18世纪初,德国人的经营范围逐渐发展到我国的广东,茶叶、生丝、丝织品和瓷器是当时德国人最感兴趣的商品,早期的中德贸易中国始终处于被动状态.1861年中德通商协定的签订,使中德贸易逐步转官方渠道,由间接贸易转为直接贸易,在华洋行不断增加,在华贸易地位不断上升,军火贸易开始成为中德贸易的重要内容.19世纪末,中德间的直接贸易已明显超过间接贸易,中德贸易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了相当规模,然而1914年后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德贸易额急剧下降,又回到起点.  相似文献   

14.
一、产业间贸易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一)相关理论简述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由于资源禀赋条件不同会导致产业间贸易,并以此来说明国家之间的分工和贸易。但是从近年来世界贸易的发展趋势看,同一产业内进行的贸易比不同产业间发生的产业间贸易增加更快,而这种同一产业内产品之间的贸易被称作产业内贸易。  相似文献   

15.
16世纪后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殖民者东来及马六甲的陷落,促进了望加锡等新港口的诞生.本文主要阐述17-19世纪望加锡在马来群岛贸易角色的嬗变,剖析其兴衰的内外因素,并探讨这一时期马来群岛各贸易势力之间的利害冲突.  相似文献   

16.
池正杰 《德国研究》2001,16(2):14-18
介绍了欧盟与美国的贸易实况 ;剖析几起贸易争端实例 ;分析了欧美贸易争端的深层次原因 ,展望跨大西洋贸易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任何国家和地区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面对着两种选择:贸易自由化或贸易保护.不变的准则是:对本国的优势领域,即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往往选择自由贸易政策,主张贸易自由化.  相似文献   

18.
李晓岗 《美国研究》2005,19(4):76-99
1999和2000年,围绕是否批准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地位”,美国国会尤其是众议院存在明显分歧。劳工组织等团体试图通过将贸易问题政治化,阻止国会批准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地位”。工商利益集团则从维护在华商业利益出发,大力推动贸易问题的非政治化,最终促使国会批准了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地位”。工商利益集团的游说,实际上是一次美国全国范围的中美关系教育运动,对促进美国公众和国会议员对两国贸易关系乃至整个双边关系重要性的认识,密切中美经济往来,推动贸易问题非政治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影响。它反映出,工商利益集团已成为美国国内政治中维护和推动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印度尼西亚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既是印尼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也是印尼第一大进口来源国。而对于中国来说,印尼不是主要的贸易伙伴,只是一个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从中印尼两国贸易商品结构分析的结论看,印尼可以在农业原材料、食品、燃料、矿物和金属方面加大对中国的出口,而中国可以在制成品方面加大对印尼的出口。两国贸易的互补性指数表明两国在技术条件、要素禀赋、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基本属于垂直型产业间贸易,具有较为广阔的贸易发展空间。当前中国与印尼的贸易正面临着一些障碍与困境:印尼频繁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立案,中国与印尼之间的传统能源贸易也面临不可持续的困境。鉴于以上各种原因,中国企业可以通过投资印尼,来提升两国的经济合作水平。  相似文献   

20.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日贸易特点、前景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日贸易关系,发现全球金融危机对中日贸易的冲击破坏力远远大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中日贸易总额受到剧烈冲击,但是日本对华出口价格指数未受到太大冲击,中国仍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国,中日进出口商品贸易并非全线下降,中国对日进口生产用品及中国对日出口低端非耐用消费品均表现出逆境中的增长态势。文中最后预测了两国贸易发展将止跌企稳,并提出了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