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作为基层社会的较高层级,市域社会既是社会矛盾风险的集聚地,又具有空间性、源头性、智慧化、整体性等治理优势,是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的关键层级。因此,完善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处理机制,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需要将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置于市域社会治理视野下。H市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周期管理”理念,初步形成了以“全领域源头治理+全主体协同共治+全流程处置稳控+全手段‘五治’融合+全要素建章立制”为核心的“全周期风险防控”模式,为市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环境。借鉴“全周期风险防控”经验,并改进其存在的不足,强化源头治理、多元治理、流程治理、智慧治理和制度治理,完善源头防范体系、多元化解体系、过程控制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对推动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符合善治规律和体现地方特色的市域社会矛盾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显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层基础,也是支撑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和防范社会风险迸发的重要场域。全周期管理作为一种系统管理理念,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补齐社区治理体系短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以成都市双流区为例,在总结双流社区发展治理的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全周期管理视角下社区发展治理的创新路径:强化全周期管理顶层设计,加快补齐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公共安全防控短板;重点推进关键领域改革,有效提升社区发展治理效能;完善社区公共设施体系,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生活便利性;推进社区发展激励创新,增强社区内生发展动能;健全多元参与社区治理机制,推动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加快大数据技术创新和应用,建设立体联通的未来社区。  相似文献   

3.
共建共治共享视角下,铸牢城市社区公共安全新兴风险屏障,是维护基层安全、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在空间维度上有利于防范风险在不同领域、空间的传导与叠加,在时间维度上有利于降低城市社区公共安全治理成本。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公共安全新兴风险防控体系还有一些问题,表现为风险意识与防控能力有待增强、治理主体的协同性呈现不足、现代科技应用效能还需挖掘、主体间的信息壁垒依然存在,治理体系与应对公共安全新兴风险形势的要求之间还有差距。为此,应在城市社区公共安全新兴风险防控思维上寻求转型,树立主动防控的思维,加强风险防控教育;树立合作治理的思维,激活多元主体活力;树立智慧治理的思维,挖掘科技应用潜力;树立多向沟通的思维,确保信息沟通有效。  相似文献   

4.
构建有效的经济犯罪数据共享机制,实现经济安全的均衡供给,是提升经济案件侦办效能的经济犯罪数字侦查的新方向。结合智慧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以区块链的共识与信任作为指导模式,从分析传统经济犯罪数据侦查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应用区块链理念构建新型经济数据共享模型,并针对应用风险提出相关建议。区块链理念在经济犯罪侦查领域的应用将有效提升经济安全的供给效率,其技术风险、道德风险可以通过制度法律体系和管理监督体系实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5.
激活数据要素潜能,重视大数据技术应用是推进我国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课题。着眼于“中国特色公共安全治理体系”,聚焦于“治理过程”与“治理要素”高度融合的中国特色城市风险治理机制,可以识别出数据驱动下中国城市风险治理的“八大场景”,并以厦门市公共安全管理平台为例,探讨大数据治理过程如何重构风险治理组织并型塑城市风险治理过程,分析基于数据汇集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识别机制、基于数据关联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研判机制、基于数据监测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和基于数据决策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实践表明,数据驱动的城市风险治理过程形成了风险、数据、主体和技术融合关联的治理形态,推动城市风险治理的治理效率提高、治理效能提升与治理效益增加。  相似文献   

6.
2020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到湖北武汉考察疫情防控工作,强调"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为我们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武汉一周年之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周期管理"、...  相似文献   

7.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与能力现代化,需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在各方面全过程坚持系统性思维。风险社会下城市社会风险挑战不断增多,社会安全复杂性增强。基于复杂系统理论分析,城市的总体性特征是典型的复杂巨系统。城市社会安全治理越是趋近于精细,越是趋向于复杂,并且由于治理对象变化迅速,组织与环境独特性的存在加剧复杂。社会安全治理潜在问题突出且可能产生不良后果,需要走向全链条治理,以此来提升城市社会安全治理的总体性,具体包括提升城市巨系统的敏捷性、增强城市的系统性监测能力、增强社会安全治理的协同性、提升城市社会本体韧性以及构建多层次社会安全网络。  相似文献   

8.
城市治理是治理现代化的城市实验。从利益博弈视角去透析现代城市治理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以及城市治理的实践困境,依循“多元互动、协同共治”这一基本理念,打破传统路径依赖,构建一种与现代城市型社会相匹配的“政府负责、企业协同、公众参与”治理模式,是城市治理的创新之道,为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适应现代城市型社会需求,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分析框架和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9.
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是要构建与我国城市社会相适应的治理体制,需要准确回答谁来治理、治理什么的问题。从实践看,城市社区治理“多元共治”的理论构想与具体现实之间的张力凸显,不同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及其限度需要重新审视。在人民城市理念下,城市社区治理应当重点关注与城市居民关系最密切、影响最直观,且具有日常性、重复性和弥散性的各种社区生活“小事”。这些“小事”的有效解决,直接影响了每个个体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具体体验。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需要以治理能力提升为导向,从激发社会合作、激活群众路线以及做实重心下移三个方面,建构一套既能够有效承接国家治理任务,又能有效回应社区内生性需求的简约高效的城市社区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10.
将全周期管理引入城市治理领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治理现代化提出的新要求。运用全周期管理理念对福建省泉州市A区基层治理现状进行透视,可以从体制机制、主体要素、技术手段等方面分析城市基层全周期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城市基层管理形式手段传统、参与主体单一、信息技术运用表面化等突出问题,有效探索如何在决策端推进系统再造、在执行端实现全要素驱动、在反馈端促进价值回归,推动实现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城市治理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城市发展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城市现代管理体系建设进行了艰难而曲折的探索。改革开放后,城市管理由政府一元化管控模式向以政府为主的多元化管理模式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管理转变为城市治理,现代城市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并日益完善,城市治理能力也日趋现代化。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人民城市理念和“全周期管理”理念等创新理论。新时代中国式城市治理体系具有新特点,一是从顶层设计到贯穿基层社会,二是系统性与协调性相结合,三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城市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2.
网络社会的风险属性突出而复杂,是突发公共事件治理中的重要变量,网络舆情是客观危机事件在网络上的反应,同时是网民对风险认知的自我表达,是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感器”“建构场”“放大器”“情绪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治理需要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兼顾治理工具性与价值性;完善多元共治的舆情风险治理机制,减少风险不确定性;同步推进舆情引导与风险化解工作,源头预防内生风险;培育网络社会共情与共识,促进理性风险建构。  相似文献   

13.
现代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以服务行政与风险社会为理论基础,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目前我国城市公共安全还面临着各类公共安全事件多发、网络安全形势严峻等现实威胁,暴露出我国在城市公共安全治理能力方面存在着政府权威不足、危机预防方案缺乏系统化等短板,有必要强化政府先行、事先防控、危机评估等现代公共安全治理理念,并在其引导下提升城市公共安全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治理是我国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议题之一。特大城市是数字化治理转型的推动者、示范者。目前,特大城市数字化治理的风险,主要聚焦在"数字偏差""数字悬浮""数字内卷""数字幻象""数字沙丘"等方面。提升特大城市数字化治理规避风险能力,需要处理好数字化建设与安全防控、短期绩效与长远发展、政治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通过优化数字化治理规划设计与决策机制、加大特大城市数字化治理人才培养力度、完善政企社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强数字治理研发创新与安全保障工作、健全特大城市数字化治理考核评价机制,提升特大城市数字化治理中的风险防控能力和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近10年来“民转刑”典型命案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现有的防控机制仍然存在缺陷,表现为防控理念“滞后性”与“应急性”突出、矛盾化解机制不完善、预警预防机制待健全、基层城乡社区治理效能不足等问题。新时代“枫桥经验”强调对矛盾风险的预防化解,其核心要义对“民转刑”命案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树立系统预防的治理理念,创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完善预测预警预防工作机制,提升基层法治与自治效能,构建环境控制与干预工作机制,以有效预防“民转刑”命案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多元共治是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核心要义。基于主体-能力-机制三维框架,可以发现当前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实践隐匿的诸多困局:社会主体“缺位”、能力承载“羸弱”、制度体系“碎形”。鉴于此,应该推动多元主体“到场”,拓展治理能力“边界”,构建治理机制“集簇”,形塑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相似文献   

17.
走好走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提升中国城市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必须构建中国特色的城市软实力体系,强化在全球城市体系运行中的责任担当。国内城市软实力体系的动态建构,应基于人民城市的建设理念,从城市主角、城市形态、城市文化、城市“磁力”、城市治理、城市品格和城市叙事等方面入手,根据城市的发展阶段、人口规模、竞争能级、区位特点、文化资源禀赋等进行综合考量,强化共建共治共享共情的价值导向,在新时代城市文明的进程中全面提升中国城市软实力,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嵌入社会治理对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带来了治理技术的安全隐患、治理主体的替代危机、治理行为的价值缺失和治理责任的模糊不清等风险。人工智能的技术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赋能治理与侵犯权利的双重效应以及兼具治理工具与治理对象的自反是其风险根源。人工智能嵌入社会治理的风险规避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致力于构建一个综合性公共政策框架。概而言之,要以数据与算法治理为基础,加强人工智能风险的根源治理;以优化与完善社会政策为保障,彰显技术治理行为的价值理性;以风险评估与社会实验为手段,开展人工智能风险的监测预警;以社会合作与共治为架构,推进人工智能风险的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9.
数字技术要素嵌入城市社区治理成为新时代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如何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治理却是当前社区走向智慧治理的核心追问。针对社区智慧治理如何有效的问题,文章基于开源合作创新与合作治理理论构建“理念—结构—机制”框架,对成都市致强社区智慧治理实践进行讨论,分析了社区智慧治理何以有为的开源共治实践逻辑。其中,理念上的有序开放和自发自治为智慧治理奠定了前端治理基调,成为激发政社合作的基础;结构上的开源合作与有效集成促成治理界面、力量融合,提升了智慧治理的运作效率;机制上的协同与造血闭环设计使智慧治理获得持续的可能,成为治理与服务内容再生产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20.
行政主导的、自上而下形式的社区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城市社区治理和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居民们的功能需求。F市G街道“熟人社区”的创建是共同缔造治理模式创新的有益探索,为促进城市社区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了有益借鉴。在建构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时,需要通过高位推动,抓住契机,创造治理创新契机;寻找适合的治理单元,迈向多元性自治;建立自洽的治理规则,实行规则—程序型自治;建立多元化的社会组织,构建多元主体的合作治理格局;推进社区治理数字化转型,善用数字技术创新治理方式走向共同缔造。共谋、共建、共治、共评、共享的共同缔造活动能够凝聚善治力量,推进我国城市社区从“爸爸式的治理”风格向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治理风格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