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佚名 《法制博览》2008,(20):42-42
孩子,今天你又装作若无其事地,暗示妈妈,说市中区的房价,又在飙升,如果再不行动,或许以后你和女友,连一间栖息的小屋都没有。我淡淡地看你一眼,终于没有像你希望的那样,说出“妈妈给你们买”的话来。而你,也在这样尴尬的沉默里,即刻气嘟嘟地放下碗筷,“砰”一下摔门出去。我从窗户里看着你远去的背影,瘦削,懒散。有些玩世和任性,你还是那个赖在父母怀里,  相似文献   

2.
张丽,燕山星城小学的一名英语教师. 曾有过这样一则寓言,小猪问妈妈:“妈妈,幸福在哪里?”妈妈说:“幸福就在你的尾巴上!”于是,小猪试着咬自己的尾巴.过了几天,小猪又问:“妈妈,为什么我抓不住幸福呢?”妈妈笑着说:“孩子,只要你往前走,幸福就会一直跟着你的……”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我们每天都在努力工作着,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的坚守,无私的奉献一定也会收获满满的幸福.  相似文献   

3.
2006年8月6日上午,在邯郸市鸡泽县双塔镇的一村民家里,一名中年妇女以惊愕的眼神看着一年轻男子,颤巍巍地问:“你叫啥?”男子操浓重的四川口音哽咽着答:“陈海。”妇女的眼角顿时流淌出眼泪:“你父亲叫啥?”青年吐出三个字:“陈惊涛。”妇女畦的一声哭出来:“孩子,妈妈对不住你!”青年也嚎啕大哭:“妈妈,我不怪你,都找你20年了,我太想您了!”两人跪地抱头痛哭……在场的民警和群众也都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相似文献   

4.
大街拐弯处     
大学生端碗洗碟,象个什么样子? 每天七点半,那些来去匆匆的人们都会有意无意地朝我身上多瞟上几眼,有时几个人也会交头接耳一阵,由于我的到来,这间小食店里似乎增添了不少话题。为什么?这到底是为什么?!我真想大声地对他们说:“大学生也是人,大学生同样吃饭穿衣。”但我没有这个勇气。每月四、五十元的伙食费,再加笔墨书纸、衣裤鞋袜、零敲碎打,“无收入,高消费”,也真令人头痛。我们自己有双手,却坐着向父母、向国家伸手要钱。我的天!站  相似文献   

5.
释然 《工会博览》2006,(6):31-31
女儿问:“爸爸,太阳、月亮和星星是什么?”爸爸答:“吉祥三宝。”女儿问:“妈妈,绿叶、花朵和果实是什么?”妈妈答:“吉祥三宝。”女儿问:“爸爸、妈妈和我是什么?”爸爸答:“吉祥三宝。”  相似文献   

6.
在香港,“外星人”的意思是此人很难接触,不通人性,和地球人脱了节。香港有些做父母的,对孩子宠爱有加。孩子长大了就表现出以我为核心的性格,对人不理不睬,对事不闻不问,故此也称为“外星人”。广州是否也有“外星人”呢?前不久,广州的一位朋友请我吃晚饭,在北京路找到一个馆子,落座之后,我试向服务员小姐问了一句:“有没有三菜鱼?”那位小姐回望一眼,便不哼不哈地返回自己的岗位。朋友点了五个菜一个汤,谁料吃到第三个菜就接不上了,我不得不再向刚才那位小姐询问,但她好象不懂我的语言,依旧不哼不哈。直到朋友准备结账了,第四道菜才端上来,而那位小姐总算启开金口:“其他的菜没有了!”我们真是可  相似文献   

7.
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一个场景:主持人一遍又一遍地问“节目好不好看”。这问话出现了好几次,我突然想到了传销,在那样的大会上,所谓的鼓动专家也会大声地问“好不好”,然后是“再大点声”,还有“给点掌声”。又想起去年的平安夜,我也在“传销”中度过了一个晚上。我们并没有过平安夜的习惯,只是几个同学借这次机会聚一聚。吃过饭后,我们不经意地谈到了传销,就这个话题,我们6个人分成了三派:一派认为传销就是欺骗,根本不可能合理而正常地发展;一派认为传销有合理性,是一种正当的销售方式,可以使那些没有什么本钱的人在销售中获利,欺骗和造成危害的不是真正的传销,而是老鼠会;还有一派持观望态度,  相似文献   

8.
北方的冬     
安迎霞 《工会博览》2023,(36):44-45
<正>作为一个从小在北方长大的孩子,我偏爱北方的冬天。小时候,没有机会去到更多的地方,甚至都没有出过我居住过的那个小城镇,也没有更多的媒介了解其他城市的气候,我习惯了北方冬天萧索的大山、凛冽的寒风,也偏爱下雪后银装素裹的世界,而且我想当然地认为全世界都是这样的四季分明。  相似文献   

9.
王学胜 《法制博览》2009,(20):39-39
一个小女孩曾经问过爷爷:“您有花皮球吗?”爷爷说:“没有。”不料孩子并不满足,而是一口气把这个问题问了四遍。爷爷挺纳闷儿,于是在连续回答了四次后爷爷反问了一句:“你为什么老是问这个?”孩子说:“我喜欢听您说,没有。因为在您说‘没有’的时候,胡子一翘一翘地特别好看。”  相似文献   

10.
先问一个问题:大都市里谁家小朋友没有一麻袋玩具的请举手,我再输他一件玩具。 如今,玩具销量势头似乎有增无减皆因孩子们多“喜新厌旧”更兼“博爱”之缘故。这玩具说开发智力,那玩具说训练思维。各有各的招数,各施各的魅力。孩子们一看则脚底生根,拉也拉不走。然而,一件玩具往往玩数天  相似文献   

11.
柏松 《工会博览》2023,(36):48-49
<正>在时光的长河中,岁月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展现着四季的独特风貌。冬季,这幅画卷中的冷色调,虽带着些许寂寥与萧瑟,却以其独特的魅力,唤醒了我们对生活的沉醉与觉醒。冬天,是诗人笔下的宠儿。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用诗词歌赋,赞美过冬天的美好。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中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首诗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冬日温情画卷。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则在《西风颂》中赞美了冬天带来的希望与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最近,有一位大学生写信给某位著名的心理医疗教授。他问:“一个大学生,家庭抛弃了他,恋人离开了他,过去得意的学习生活也远离了他,除了自杀,他还有第二条路吗?”在一个名牌大学的学生壁报上,人们发现了下面这样一首诗: “在我生命里,心与我同行。那是片开发不尽、生生不息的次生林……偶尔,它也有被盲目砍伐的时候;经常,更多的黄叶悄然自落。”当我们打开部分大学生心理疾病的档案,看到了那绿荫遮不住的荒漠……  相似文献   

13.
现在社会复杂了,学生中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的多了,教育帮助指导这些学生是一件很苦、很细致的工作。我最重要的感受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或行为偏差,一定要“双管”齐下,帮学生还要帮家长。有一个女学生,生活在一个干部家庭,父母望女成凤,要求她考试一定要考前几名,电视也不许看,还出了三万元,让她读基金会中学,学习难度增大,仍一个劲地要女儿考班级前几名。女儿心理压力太大,实在受不了,发展到与父母感情淡薄,甚至对立,不愿与父母讲一句话。对母亲只是一个“喂”,不愿叫“妈妈”。有一次吃饭时,她在小房间睡觉,父亲去叫她…  相似文献   

14.
记得有首儿歌里这样唱道:“妈妈、妈妈是一本书,一本很好的书。……”是的,妈妈是一本“书”。书的每一页都记录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也记录了妈妈的过失与不足。这本书,伴随着孩子一天天成长。孩子的一生都在读着这本书,妈妈也在不知不觉中用自己的心灵和行动写着这本无字的书。那么,本文中所要记述的三位妈妈又是如何书写她们自己的这本书的呢?  相似文献   

15.
我叫俞桂章,出生在贵州省一个僻陋的小山村中,父母都是淳朴、本分的庄稼人。虽然家境贫寒.但我却一直在父母和姐姐的呵护中无忧无虑地成长。不知是天赋还是灵性,上了学之后我的学习成绩特别好,不但老师喜欢,父母高兴,就连附近的邻里也对我赞不绝口。凡有好吃的食物,都不会忘记给我留一份。那时,父母就坚毅地下了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供我读书。我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学习的成绩一直在全年级的前三名之内。学校的“三好学生”我总是榜上有名.学习中的多项奖项,我也能幸运地获得,由于获得的奖状多了,细心的母亲就特意请人做了只小木箱,专门珍藏我的各种奖状。  相似文献   

16.
劝爸爸退休     
某日,与一位朋友闲谈,得知朋友的父亲最近退休了。退休后,即被某企业聘去,说是“帮帮手”朋友郑重其事地说:“是我劝爸爸快点退休的。退休以后,虽然名声没有当处长那么好听,但他能在一个更合适的位置上发挥‘余热’,收入也可观,何必恋住处长那个位置呢?”我知道他父亲去年该退而未退,重要因素之一是这位大公子联合弟妹,拉上妈妈,组成统一战线,有空就给老头子大讲“有权就有一切”的道理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无独有偶,一个星期天,我在拜访一位亲戚而未  相似文献   

17.
“爸爸,为什么社会上要分好人与坏人呢?”“这就是社会啊。”“社会不能尽是好人吗?”“幼稚!”爸爸一脸慈祥地说着,却也不由流露出成年人的成熟味道。那一年,我10岁,我承认我幼稚。一天,妈妈收拾我房间,发现压在枕下的爱情小说,“阿凤,你怎么看这个  相似文献   

18.
《工会博览》2013,(11):35-35
昌平区流村镇禾子涧村民老张一早出了门,坐上了开往城区的公交车。他拿着京卡·互助服务卡,准备到昌平区新华书店买几本书。“拿着这张卡去买书,能打8.5折呢。”老张说:“我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工会提供的优惠服务。”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为着准备一组重头稿件,我到深圳采访,其间抽暇与几位大学同学畅叙别情。 朋友问我现况如何,未来向何。听我介绍完毕,均叹曰:“你怎么这么满足现状,不求进取?!” 我大吃一惊。因为我一直自认属于“进取一族”。 朋友开始给我“洗脑”:“你看看你。住两室一厅足矣,老婆有工作足矣,生了女儿足矣,办办杂志足矣,月入不到两千足矣。说来说去都是自满自足,似乎一辈子如此也足  相似文献   

20.
在路上遇到一位睽违甚久的文学界朋友,寒暄之余,我问:“最近写些什么?“他很潇洒地说:”在玩一部中篇。“后来,一位故交与我通电话,我又问:“近来干些什么呢?”对方认认真真地答:”哦,在玩英语哩。”终于,在自己成为别人的询问对象时,我竟脱口而出:“在玩《周易》呀。”话一说完,心中怦然一跳——咦,我怎么也说起“玩”字了?而且居然是玩《周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