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区治理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载体。渝北区龙溪街道秉持"和合故能谐"理念,把握基层社会治理"问题、需求、目标"三大导向,推动人力、物力、财力向基层社区倾斜,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寻求政府治理和社会协同、居民自治之间的良性互动,探索出一条互联互促、文明双向、和谐共生的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2.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核心场域,基层治理现代化从属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范畴。基层治理现代化需要平衡对制度、技术的倚重和对文化、情感的淡化之间的关系,它既是国家、地方与基层三级联动的过程,需要织密要素协同网;又是政府、社会与公众三者互动的过程,需要织密情感联结网。要素协同与情感联结作为两个影响基层治理的重要因素,构成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变量函数,成为"基层之治"的"密钥"。通过对多个案例的分析发现,要素协同与情感联结的共同作用可以有效诠释政府如何突破以往基层治理受自上而下的科层束缚以及弥合政府、社会与公众三者之间的情感"嫌隙",从而促进多重治理要素的流动、融合与协同共生,重构政府、社会与公众的情感关系,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林莉 《学习论坛》2020,(5):69-77
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社区管理与治理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城乡融合型社区在国家与社会力量的交替主导下依次体现为国家主导范式、社区自治范式和新时代社会治理格局下的共治协同范式。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是制度变迁下的范式转换,在一系列顶层设计的制度安排之下,城乡融合型社区的共治协同意味着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互融,需要通过多元主体之间的互融来调节共治的角色冲突,实现新的定位;通过强制性与诱致性的互融,化解共建的价值对立,实现新的调和;通过时间与空间的互融,突破共享的制度障碍。这种互融最终表现为国家与社会在城乡融合型社区的共治协同中实现均衡状态:一方面,应结合中国共产党党组织与党员的特色建构多元主体均衡的格局;另一方面,应从法治保障完善出发,激发制度变迁中强制性动力与诱致性动力共同发挥作用,将“话语的制度”转变为“实践的制度”,建设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型社区共治协同。  相似文献   

4.
数字赋能社区治理已成为当下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共识,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举措。从结构功能理论视角出发,深入剖析数字化对社区治理结构与功能的变革逻辑,通过分析社区治理结构类型,厘清了社区的治理目标、治理方法及治理主体角色和功能关系的互适。以杭州市余杭区数字化赋能社区治理为样本,分析了数字化赋能社区治理的能力、动力、制度的变革机制,提出数字化改革促进社区治理的组织优化和功能更新的现实路径,应优化治理结构,夯实社区网格治理基础;拓展治理功能,构建社区现代化整体“智治”体系;加强治理协同,形成社区多元联动治理格局;完善制度供给,探索社区治理的标准建设,以期实现高效协同、整体“智治”的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5.
探索“数治”新范式下城乡基层协同治理对于国家层面的社会治理意义重大。当前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着治理机制不顺、治理主体单一、治理平台混乱及制度保障不力等治理难题。随着全域“数治”的发展,城乡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发展必须借助“数治”新范式,从多层级协同架构“数治”新范式下的城乡基层治理体制、多元化协同重建“数治”新范式下的城乡基层治理主体、多数据协同搭建“数治”新范式下的城乡基层治理平台、多制度协同打造“数治”新范式下的城乡基层治理保障、多指标协同构建“数治”新范式下的城乡基层治理考核体系,从而实现以数治化撬动城乡基层协同治理创新和治理能力再造。  相似文献   

6.
孙勇 《当代贵州》2024,(2):48-49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随着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城市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对城市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盘州市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党建+服务圈+微治理”机制,推动服务和治理资源向一线聚集,构建各行业互联互动、各领域互融互通、  相似文献   

7.
张强 《新视野》2022,(4):99-105
新时代背景下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对社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建与社会工作的融合,成为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红色社工”应运而生。基于武汉市W区“红色社工”实践的考察,可以发现,在基层治理中,“红色社工”将党领导一切的制度优势和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实际效能,通过组织引领优化人才结构、资源引领整合服务功能、行动引领提升服务质量,从而在基层治理中实现公众的有效参与、治理主体的有效动员、服务的有效供给,达到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8.
包容性耦合是认识非公企业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内在逻辑的全新视角,以包容性耦合为旨归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非公企业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良性互动,要以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协调为基础,实现非公企业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组织互构;要以区域化党建为平台,实现非公企业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组织平台互构;要以网络资源整合为基础,实现非公企业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信息系统的互构;要以相互学习为机会,实现非公企业与街镇基层党组织的人员交流机制互构;要以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为目标,不断促进非公企业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激励机制的互构。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一个结构清晰、要素协同的有机整体,其现代化的逻辑形态是理论价值、历史规律和实践经验相互作用与内在融合的结果,展现出超越其他既有现代化模式的显著优势。从理论层面看,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和中国式现代化一脉相承,离不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的科学指引;从历史层面看,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在现代化长期探索中开创的一条契合中国实际的道路,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化基因同根相连;从实践层面看,着眼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定位生成,中国共产党针对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作出了符合中国特色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  相似文献   

10.
周建立 《前线》2023,(11):70-73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提升首都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必然要求。朝阳区建外街道党工委在市委领导和区委带领下,以楼域主体为基础,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秉持平台化工作理念,从体系贯通、机制衔接、功能优化、党群协同、资源共享5方面发力,探索打造“楼域共平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推动城市楼宇聚集区治理机制体制创新,实现基层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城市基层治理的有效性关系到党和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与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而现实中却存在"行政有效、治理无效"的问题。观察我国基层治理实践,由于基础性权力的"嵌入"视角整合了社区发展轨迹和治理现代化转向,因而其成为探讨城市社区如何实现有效治理的重要分析范式。研究发现,以行政权力为表征的基础性权力和社会权力的双向嵌入、沟通对话及二元互构,有效提升了社区治理中的主体参与、决策制定和集体行动的有效性。但是,基础性权力的"振荡"变化也可能导致行政过度干预或治理失序无效。因此,在城市基层治理中应坚持"让民作主"的治理理念,适时调整基础性权力的强弱运行,并注重对社会权力的培育和推动,以使两者在彼此互动中走向共生互强。  相似文献   

12.
和合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瑰宝,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论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和合文化价值的彰显,聚焦新时代“两个结合”重要命题的现实指向,体现了用马克思主义激活和合文化理论资源的必要性,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镜鉴、价值支撑与话语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坚持在交互性原则下彰显命运与共的整体意识和共同价值,坚持在“生命共同体”与“生态共同体”二维生存范式下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在多元文明包容互鉴基础上谋求人类共同发展等,是对传统和合文化全球观、自然观、文明观的时代性发展与现实性超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和合文化的赓续拓新,为推动构建与新时代语境相契合的“新和合文化”,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向度,以及增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多元文明认同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陆园园 《前线》2022,(9):79-82
回天地区治理是推进实现北京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场域和内容,用大数据管理回天地区至关重要,加快推进回天地区城市大脑建设势在必行。“回天大脑”的探索秉承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已搭建起工作雏形,但科技赋能基层治理仍处于探索阶段。杭州市把城市大脑作为数字赋能城市治理的总抓手,加快建设智慧城市,为推进“回天大脑”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回天大脑”建设重在依托数据协同、业务协同、政企协同,打造民生、惠企、社会治理直达的丰富应用场景,从而实现数字赋能、协同创新、整体智治。  相似文献   

14.
党建引领是构建农村社区治理共同体的重要支撑。基层党组织以价值引领凝聚治理共识、以机制创新整合治理资源、以行为垂范驱动治理活力、以利益协调保障治理成效,构成了党建引领农村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内在机理。对河北省正定县塔元庄村进行个案考察发现,塔元庄村党组织以党建为引领,用凝聚思想共识、推动责任共担、强化协同共治、实现利益共享等方式,汇聚多元治理主体和治理资源,构建了以党建为引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农村社区治理共同体,提高了村民的“参与度”,提升了多元主体的“协同度”,增强了村民的“获得感”。该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党建引领农村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经验启示:加强思想引领,建设价值共同体;加强责任共担,建设责任共同体;加强协同共治,建设行动共同体;加强利益协调,建设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袁明宝 《求实》2023,(6):79-91+109-110
行政化导向的治理体系现代化只是在组织架构和制度规范上的行政体系建设,带来了行政替代社会、行政悬浮空转和行政消解治理的困境。乡村治理现代化应把重点放在行政激活社会上,通过治理资源激活群众公共参与渠道、增加治理事务并使其与群众诉求相一致、实现治理主体的有效整合与动员以及推进治理规则公共性重建,从而实现行政嵌入社会。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中,资源协同提升治理能力、组织协同激发多元治理主体积极性、机制协同凝聚治理共识、发展与治理互促构建治理共同体,构成了行政激活社会的具体机制,也实现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协同推进。中西部农村地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不应是单纯的行政化改革,而是要通过资源输入和民主协商,实现行政对社会的激活和动员,这是大部分农村地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枫桥经验”是党领导下的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基于历史、理论、制度的三重维度分析,总结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柘荣县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与成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调动群众参与,推进多元共治,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有助于进一步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到基层治理实践,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基层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7.
技术与治理融合已成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实现形式和基本特征。技术并非简单植入治理场景并必然产生治理绩效,其赋能、赋权效应存在不确定性。技术运用的适配性是技术能否从工具转换成范式,变革治理模式,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技术适配张力和各种适配性偏差,是导致“技术反治理”现象的主因。从“工具—体系—行动”维度,通过适配性视角考察技术与治理互融互促的结构性、本源性逻辑,基层数字化改革应依赖技术嵌入、结构吸纳与社会协同的并进,达成“技术—价值—结构—生态”的多向度适配,实现系统性治理形态升级。技术与治理形成价值层、结构层、生态层互适融合,从治理工具、治理体系、治理行动全面驱动数字化变革。技术治理最终应走向系统性、适配化的整体治理。  相似文献   

18.
徐果  李有学 《学习论坛》2024,(2):101-107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红色物业”是党的组织体系嵌入和党员个体嵌入的创新载体,是党建和物业的有机结合。研究发现,在党建引领H市Y街道“红色物业”实践样态中,组织体系的嵌入改变了物业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使其在党的领导下参与社区治理,同时发挥政治导向的作用;党员个体的嵌入主要着眼于发挥个体的再组织化和服务作用,在实践中全方位实现“红色物业”与党的领导在治理结构上的良性互动。嵌入视域下的党建引领社区治理须从打造“嵌入式”基层党建、形塑“网格式”互动结构、构建“红色”思维、建立“融合式”资源平台等方面持续探索和思考,从而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优化基层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效能,最终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在新技术革命背景下,政府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以“八八战略”实施以来的浙江政府数字化转型实践为考察对象,依据地方政府数字化转型目标和效果的不同,可以总结出治理信息数字化—政务流程数字化—运行形态数字化的纵向动态演化链。建构“技术—制度”协同调适的分析进路,发现在政府数字化转型的不同演化阶段,呈现出“技术嵌入—制度吸纳”的互嵌逻辑、“技术驱动—制度规范”的融合逻辑和“技术变革—制度重塑”的共生逻辑。面向未来,进一步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应避免陷入过度依赖技术的泥淖,注重发挥数字技术与制度机制的协同创新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的重大判断,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从社会管理转到社会治理的维度,意识形态工作已转向“治理型”阶段,更加强化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各子系统的一体推进,以实现共同行动。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规律,应突出以政治方向为首位的正确导向,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协同治理建设,最优化配置意识形态领域管理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