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友国  董天美 《新视野》2012,(4):102-105
当代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由于民族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民族平等问题的解决是这些国家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民族之间发展平等的实质,就是民族发展问题上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的关系问题。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是有着不同价值取向的两种平等观,二者争论的本质是分配的公正问题。这一争论反映到多民族国家的实际运作中,则体现为民族自由竞争政策与民族优待政策的争论。协调这种争论的途径就是在正确看待"形式平等"与"事实平等"、妥善区分"个体平等"与"群体平等"的基础上,视具体情境处理民族场域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的关系,塑造多民族和睦相处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王静  白云芳 《党史文苑》2006,(6):42-43,58
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思想,明确提出只有在全世界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民族的最终融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的思想,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各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提出了"平等的联合"和共同繁荣的观点;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提出了要尊重民族文化的观点;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提出了"谁也离不开谁"的观点;从良好地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任务出发,提出了要重视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为打破沙皇俄国这个各少数民族的“监狱”和创建一个新国家,列宁分别提出了民族自决权理论和“自由民族的自由联盟”理论.表面上看,民族自决权与“自由民族的自由联盟”似乎存在着逻辑矛盾,但事实上二者并不矛盾.二者之间的逻辑进路是:压迫之时求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就是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自由;平等之时促联合,民族自决权的目的是促进“自由民族的自由联合”;联合之中有平等,民族自决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绝不是多余的;民族平等和民族联合统一而不可分割.本文认为,民族平等与民族联合统一而不可分割,推动“自由民族的自由联盟”乃是列宁民族问题纲领的核心要义所在.  相似文献   

4.
青觉 《实践》2010,(2):13-15
<正>一、发展:贯穿于60年的实践发展是一种扬弃,是对曲折的修正与超越,是一种自我创新与探索。作为一种扬弃,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首先是对旧社会民族压迫、民族歧视与民族同化政策的否定,并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理论与政策取而代之,"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核心从根本上改变了各民族的政治命运与政治地位,各民族实现了彻底的翻身与解放。  相似文献   

5.
《世纪桥》2016,(6)
平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民族平等思想是列宁民族理论的精髓。列宁十分重视民族平等,认为任何民族一律平等,主张逐步消灭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提出民族联邦制度作为处理民族问题的体制,并高度重视民族语言文化的平等,主张运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平等权利。其观点具有深刻的当代价值,提供了实现民族平等、促进民族发展的方法和原则,对于我国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法律、制定科学的民族政策、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关系中处在同等的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地位、待遇和权益的平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认为,民族只有发展水平上的先进和落后之分,并无优等与劣等之别,各民族应该是一律平等的。马克思主义者始终把这一民族平等观作为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的一条根本原则。一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民族不平等的深刻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要实现民族平等,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旧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新制度。它同时还认为,各民族应当处于…  相似文献   

7.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新发展之后,有关嵌入式理论的研究就如雨后春笋般在理论界发展起来。嵌入式主要是基于各民族在坚持民族平等这一根本原则的基础上,各民族在生产生活需要的推动下,所实现的交往、交流、交融,最终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明了我们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祖国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论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我国各民族的解放和发展,是国内革命的一部分,指明了中国各民族平等联合,共同解放和基同繁荣的道路。它坚持民族平等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思想,明确提出:只有在全世界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民族的最终融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的思想,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各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提出了“平等的联合”和共同繁荣的观点;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提出了要尊重民族文化的观点;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提出了“谁也离不开谁”的观点;从良好地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任务出发,提出了要重视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民族区域自治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清惠 《实践》2008,(8):20-22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保障国内各民族平等权利,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基本政治制度,也是实现民族关系和谐、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重要制度保障.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姜子华  刘会柏 《实践》2003,(12):31-33
毛泽东一贯重视民族工作,提出了一整套关于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为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合作和共同发展繁荣,立下了丰功伟绩,对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民族工作思想内涵丰富,主要有:坚持民族平等是民族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从国情出发,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工作的核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工作的根本宗旨;大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是民族工作的关键;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是民族工作的重要方面;反对分裂主义、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民族工作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3.
余丽君 《党史文苑》2006,2(7):50-52
邓小平民族工作思想内涵丰富,主要有坚持民族平等是民族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从国情出发,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工作的核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工作的根本宗旨;大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是民族工作的关键;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是民族工作的重要方面;反对分裂主义、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民族工作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4.
龙海 《当代贵州》2010,(2):40-41
多年来,松桃苗族自治县各族干部群众荣辱与共、和衷共济,不断发展和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共同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重塑了"和谐苗乡"新形象。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毛泽东民族工作思想的基本观点,对我国民族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趋势作出新的科学概括。他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立足于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着手于实现民族大团结,致力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归宿于最终实现民族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在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的实践活动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同我国各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的民族问题,使我国各族人民共同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鉴于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  相似文献   

17.
治疆历来都是一个大课题。从新疆近现代史的角度来看,历史上部分治疆者统治方略各有利弊。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民族平等,发展社会经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才是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8.
简汲 《实践》2013,(8):54
上世纪50年代,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民族识别基础上,内蒙古自治区先后成立了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这充分证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又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自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省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成就,谱写了新篇章,进一步在全社会唱响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主旋律.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六十年的努力,民族平等权已广泛地落实到云南各民族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而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宪法权利,并保证了各民族之间"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三个离不开"的实现。但由于各种原因,其进一步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当地实际发展经济,统筹考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使教育为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