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国外学者运用比较分析、数据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伟大成就、未来布局与战略设计、国际政治经济意蕴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评论和研究,取得了一些具有一定价值的研究成果。虽然这些研究成果存在某些不足,但对于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国共产党100年来的光辉历史、分析国外学者的立场和观点、研判这一重大历史节点的国际舆论环境、更好地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体系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陈安杰 《前沿》2013,(6):13-15
伴随着中国崛起而备受关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日渐成为国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囿于国外学者在价值观、学术背景以及研究方法与范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对中国国情及问题本身的复杂性认识不足,不免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存在偏差,表现出各自的局限性。针对国外学者提出的不同观点和论调,中国学者要以主动、平等、自信的心态加强对话交流,拓宽理论视野,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牢牢把握这一研究领域的话语权,在意识形态方面占领制高点。  相似文献   

3.
韩强 《长白学刊》2014,(5):56-62
新加坡学者郑永年教授近年来尤其关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问题,发表了许多研究文章,已成为国外学者中少有的几位持续关注这一问题的知名专家之一。他的研究涉及党的建设的多个方面,由于其研究在以国外的政党理论、价值观和政治经验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进行审视的成果中具有代表性,对党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因此,我们开展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也要高度关注和重视郑永年教授及其他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期扩大视野,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4.
国外学者历来关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动态.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共产党的变化和动向始终是西方中国政治研究的热门问题,受到西方学者的高度关注和分析.特别是跨入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因出色地应对全球化挑战,获得世人瞩目的执政成就,亦成为西方学者研究视野中的一大焦点.梳理辨析、并合理地吸收借鉴国外学界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开拓我国学界眼界和思路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李美玲 《理论月刊》2012,(10):28-32
政党意识形态作用的发挥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意识形态本身是否先进,二是政党的意识形态观是否科学。相同的意识形态,由于"观"的不同,行为上很可能极为对立,甚至南辕北辙。在执政意识觉醒、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分化、国外政党启迪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一改过去对意识形态的态度和看法,形成了科学的意识形态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并重、坚持人民利益在党的意识形态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不断扩大党的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在此种意识形态观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得到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发展问题也得到成功解决。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关于“中国模式”问题的研究在国际范围内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国内外学者纷纷发表他们的真知灼见,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一是关于“中国模式”存在与否的争论;二是关于“中国模式”实质和内涵的研究:三是关于“中国模式”基本特征的研究:四是关于“中国模式”世界影响的研究。学界对“中国模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多突出总结成就,存在问题关照不足:注重学理的梳理,实证研究不足;强化研究范式.跨越时空的对话不足。我们要更加主动的与国外学者展开对话交流,拓宽理论研究视野。掌握这一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外学者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性质、特征等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其中既有较为客观的一面又不免带有局限性。关注和评析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拓宽理论视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解读,更加坚定"三个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指导国家建设的意识形态及其执政理念的变化是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关键性自变量。从理论坐标上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变革与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关联体现在执政党合法性重塑、适应性转型以及政治发展推动力等方面。从现实坐标上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经历"改革式重构"和"发展式转换"两次意识形态变革,这从不同层面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从发展坐标上看,执政党要增强意识形态实践性、认同性、包容性以应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未来挑战。现阶段"中国梦"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意识形态创新,为探索中国政治发展开辟出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意识形态建设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阐明了意识形态与文化发展性质和方向的一致性。意识形态建设是文化自信内蕴的本体问题,意识形态自信是文化自信的硬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都有着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属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深化意识形态建设来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才能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导航定向、凝心聚力。着眼思想文化多元化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指导,要辩证地认识和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与坚定增强文化自信内在的逻辑同构性和价值内契性,从而不断开辟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境界,筑牢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的精神根基。  相似文献   

10.
国外舆论围绕中国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势,提出了"中国责任论"、"G2论"、"中美国论"、"发达国家论"、"中国不确定论"、"中国时代论"、"国家资本主义论"等新论调。囿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国外舆论对中国国情缺乏实质性的了解,加之"西方中心主义"研究立场的固化,以致无法摆脱西方范式的窠臼,导致在认知上存在较大偏差。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话语权,中国要把握当前国外舆论新动向,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全面审视,以正确的立场展开评析,善于宣传中国,消除"误读"或"误解",积极主动与国外舆论及其学者展开对话交流,扩大这一领域的话语权,正确引导国内外舆论。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作为新时代的开创者,面对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正在有意识地对意识形态、组织结构和政党功能等方面作出调整。以意识形态为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共意识形态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包容性越来越强。以此特征为历史线索,通过分析政党意识形态与国家意识形态等范畴的辩证关系,探讨中共意识形态包容性建设背后的科学依据、客观必然性以及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以期为中国共产党进一步结合自身情况,对意识形态作出与世情、国情、党情相适应地调整和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和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更加重视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很多富有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新概念、新理念、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学者们从不同视角、不同方面对这一新思想进行了解读和研究,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文章从战略定位、根本任务、面临挑战、建设路径和基本方略等方面对近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评价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国内学术视域中的重要范畴,同时也是国外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外学术界关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争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性质、探讨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关系、解读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研究中国和谐社会建设问题、思考中国民主政治,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否具有可移植性、中国国家形象等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学术成果丰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也日益成为国外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范式。国外学术界关于这些问题的观点对深化国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有诸多裨益。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权,更好服务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传记的传播和创作在得到世界各国革命者和学者响应和支持的同时,也成为一些西方学者用来反对马克思及其思想的工具。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革命者和学者翻译和创作了大量的马克思传记。马克思传记在中国的传播和创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紧密相连并为之服务,还与国外学界保持了密切的交流和交锋。这一过程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随着对马克思的文本和思想的挖掘与研究而推进,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国外舆论围绕中国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势,提出了“中国责任论”、“G2论”、“中美国论”、“发达国家论”、“中国不确定论”、“中国时代论”、“国家资本主义论”等新论调。囿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国外舆论对中国国情缺乏实质性的了解,加之“西方中心主义”研究立场的固化,以致无法摆脱西方范式的窠臼,导致在认知上存在较大偏差。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话语权,中国要把握当前国外舆论新动向,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全面审视,以正确的立场展开评析,善于宣传中国,消除“误读”或“误解”,积极主动与国外舆论及其学者展开对话交流,扩大这一领域的话语权,正确引导国内外舆论。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科技政策、人才战略、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对这一特殊领域的内容,中国学者有一些较为深入的研究。梳理这类议题得出的结论是:科技发展需要国家与社会的合作驱动;科学越发达,人才越重要,和平公民与武装战士的差别就越小;在意识形态的较量中,学院派学者与不拿枪军人之间的差别也越来越小;而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旗帜鲜明地绑定在一起,是美国国家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近三十多年来,国外众多有识之士密集关注、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课题,涌现了大批研究成果。即将出版的郑天云同志的《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评析》这部学术专著,主要有三个新特点。第一,对国外已译为中文出版的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学者评述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量研究成果作了新的系统的梳理和整合;第二,除了充分利用已有的中文书刊资料之外,还从英文书刊摘译了大量有价值的新见解、新资料;第三,对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作出了综合的具体的深刻的分析。本书也有欠缺。第一,对国外研究成果的评析仍有不够充分之处。例如,国外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要采取"缩党扩政"或"扩党缩政"的办法。其实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首要关键是要实行党政分开,即在职位、职务、职责、职能、职权五个方面都要分开。党和政何者要扩,何者要缩,要做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第二,对于俄国学者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果评介不够充分。当今俄国马克思主义者有传统派、反思派、创新派,他们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很高评价。他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苏联模式失败之后结合中国实际探索新的社会主义模式,甚至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二十一世纪的新社会主义"。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列宁主义的实践,实际上中国政治体制过去受斯大林权力过度集中体制的影响很大,我国还需要努力加快改革政治体制,才能达到列宁主义关于党内民主和苏维埃民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钟添生 《求索》2008,(9):94-9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关系和思想文化的聚合、统领作用,通过这种对社会关系和思想文化的聚合与统领,达到全民族团结的目的。在扩大开放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面向世界领域拓展的任务,增强向国际领域辐射和影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邓茹心 《创造》2021,29(5):15-21
21世纪以来,随着党史研究的全面展开,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成为党史研究的新视角,问世之初,相关文献多以论文的形式呈现,到2011年有了第一本学术专著,即童小彪的《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里程碑式地推动了纪念活动的研究,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开始为学者熟知,并被史学界关注.2017年,纪念史集大成者陈金龙的《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对各类具体纪念活动的由来、方式、特点、作用等进行了描述,在他的推动和倡导下,学术界掀起了一股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研究热潮.纪念史的出现,为中国共产党史、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路径.新世纪以来,学界对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不断从各个角度研究这一问题,但缺乏细致系统的学术回顾与梳理.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本文较为详实地检索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的研究成果,着重综述突出的研究专题,最后论述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展望,以纪念中国共产党的诞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