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蔡建军 《党课》2013,(10):65-67
“讲真话,前提是要听真话。”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讲话时列举了在隋唐两朝先后为官的名臣裴矩。裴矩在隋朝做官时,阿谀逢迎,想方设法讨好隋炀帝;可到了唐朝,他却成了敢于在唐太宗面前直谏的净臣。  相似文献   

2.
刘建明 《奋斗》2011,(12):60-60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开明君主。在执政期间.他广开言路.善纳良言。为人处世豁达大度,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据《资治通鉴》记载,一统天下后,为了避免重蹈隋朝因乏治腐败而亡的覆辙,于是就秘密派遣手下的亲信去试探,假装贿赂官吏们.结果有一个刑部司门令史没有经受位考验,受贿一匹绢。唐太宗就要将他处决。  相似文献   

3.
裴矩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前半辈子,他在隋朝做官,是个以阿谀奉承、逢迎拍马而著称的谀臣.隋炀帝好大喜功,裴矩就命人绘制天下美景以进,并亲自督造豪华游船,制定旅游路线.隋炀帝好嬉戏,裴矩就将天下四方各种杂技戏耍集中洛阳,以博其欢心.可归顺唐朝后,他却一反常态,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成了敢于直言相谏的诤臣.不仅经常对朝政发表不同意见,有时甚至敢于当面与唐太宗争论.其忠直敢谏,不亚于魏征,深得唐太宗的赞赏.  相似文献   

4.
唐太宗戒奢尚俭王君唐太宗李世民自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继皇帝位之后,为了巩固其政权,实现自己封建统治的政治抱负,非常重视以史为镜,大力提倡戒奢尚俭。尤其是在其天下初定的时期,总是反复研究前朝的历史经验,注重总结历代王朝兴亡的原由。他曾诚恳地...  相似文献   

5.
胡学祥 《共产党人》2007,(12):44-45
隋朝统一全国以后,政治稳定,经济、文化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社会逐渐繁荣,奠定了李唐王朝兴盛的基础。与此同时,突厥族的兴起也给西北地区构成了相当大的威胁,成为隋代和唐初中央政府着力解决的一大难题。突厥是我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其首领称为“可汗”。突厥最早出  相似文献   

6.
贪官污吏罪不容赦孙剑封建社会,历朝各代帝王出于种种原因,常常大赦天下,以示仁政。但通观大赦历史,罕见有赦免贪官污吏的。仅以最强盛的唐王朝为例。唐王朝是历史上大赦最频繁的朝代之一。太宗贞观年间,国力强盛,天下太平,唐太宗于贞观四年下大赦令,规定罪无轻重...  相似文献   

7.
渴望真诚     
渴望真诚董治顺翻读《魏征谏言译注》。不时被魏征那精辟辟独到的见解,心系社稷的真诚和忠诚,犯颜直谏的勇气所感染,所吸引。1300多年前,隋王朝灭亡后不长时间、李世民登上三位做了唐太宗。他在位23年,蒙魏征等一班忠良之臣辅佐,很快"康复"了隋末战乱的创伤...  相似文献   

8.
正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许多皇帝对当时的积弊敢于大动干戈、大刀阔斧,将重拳结结实实地打在贪官污吏"死穴"上,给历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隋文帝:"钓鱼执法"治贪隋朝开国君主隋文帝杨坚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一位较为贤明开化的君王,经过他前期的治理,隋王朝在短期内出现了难得的富庶和安定局面,所有这些,与杨坚铁  相似文献   

9.
得与失     
唐太宗是封建时代的一位明君。他不以万乘之尊而自骄自恃,不以天下安定而高枕无忧,而是时常和群臣一起,研讨历朝历代兴衰存亡的经验教训,以此作为唐王朝巩固政权、治国安邦的明鉴。在他执掌朝政期间,对治国之道、用人之道、崇俭之道以及纳谏、执法、教化、安民、劝课农桑?..  相似文献   

10.
刘诚龙 《唯实》2006,(6):63-64
成林先生将隋炀帝与唐太宗从功过两面进行了比较谈,从政绩方面来说,炀帝干了几件惠泽千秋的“形象工程”,他首开科举,凿通大运河,开发西域,仅以运河的实际功用来看,功胜长城;唐太宗除了所谓贞观之治,实在例举不出几件大事,从“贞观”经济来比,隋朝实际上也富过唐太宗.从“败笔”方面看,两人是半斤对八两,成林先生举了十二条来比较,如争位,两人都曾夺嫡;如孝行,炀帝疑杀其父隋文帝(无确证),太宗则幽禁其父致死;如悌德,炀帝对作乱的四弟五弟未杀,太宗则杀了其兄斩了其弟,等等,有比较则有鉴别,就这些来看,炀帝并不逊比太宗,但在后世后人的心目中,两人的形象则差若霄壤,一个是千古暴君,一个是万代明君;一个狗屎不如,一个光辉灿烂;一个遗臭万年,一个流芳百世.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镜     
“唐人”是世界给予中国人的称呼它来源于中国古代一个强大的王朝—唐朝。而唐朝之所以强大,首先在于一位能打天下又会治天下的明君——太宗李世民。善于纳谏唐太宗胸怀广阔,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他与重臣魏征之间的故事,向未为后人所称道。  相似文献   

12.
老六月雪 《党课》2011,(4):108-112
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拓土,先后讨平了东、西突厥和吐谷浑等,使盛唐拥有了极为辽阔的版图。历经唐太宗“贞观之冶”、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及唐玄宗的“开元之治”后,国势大增,  相似文献   

13.
说起隋炀帝杨广,人们的印象是像殷纣王、秦始皇一样的暴君。的确如此,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就是这样写的。由于杨广不体恤国力民力,急于求成,过于追求完美,结果天怒人怨,隋王朝三代而亡。这就是历史,不容否认。有人说李唐父子给杨广抹了黑,我认为即使抹一点也不是隋朝三代而亡的主要因素。本文不讲这些,主要想就杨广为国家、为民族、为历史做的一些有益的贡献说些话。  相似文献   

14.
千古唐诗     
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19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29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柄,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相似文献   

15.
唐太宗李世民是马上皇帝。从年青时就开始的金戈铁马生活,使这位马上皇帝对在百步之外就能致敌人于死地的强弓钟爱有加。因为喜欢,唐太宗养成了没事就研究弓的习惯,并自诩研究得比较精通,能一眼分出弓的好坏。’  相似文献   

16.
裴矩是个很值得琢磨的人。前半辈子,他在隋朝做官,是个以逢迎拍马而著称的谀臣。隋炀帝好大喜功,裴矩就唆使他讨辽东、征西北,穷兵黩武,闹得天怒人怨。隋炀帝喜游乐,裴矩就命人绘制天下美景以进,并亲自督造豪华游船,制订旅游路线。隋炀帝好嬉戏,裴矩就将天下各种杂技戏耍都集中于洛阳,以博隋炀帝欢心。可归顺唐朝后,他却一反前态,来了个180度大转变,成了个敢于直言相谏的诤臣。不仅经常对朝政发表不同的意见,有时甚至敢于当面与唐太宗争议,其忠直敢谏,不亚于魏征,深得唐大宗赞赏。  相似文献   

17.
不独私故人     
不独私故人□张世和《资治通鉴》上有一段记载:唐太宗贞观三年十二月,濮州刺史庞相寿,因贪污罪被解职。庞相寿原是唐太宗的旧属。唐太宗出于对故旧的怜悯,想让他官复旧职。魏征知道这件事后,谏道:“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足使为善者惧。”对于庞相寿...  相似文献   

18.
唐太宗轶事     
唐太宗“二喜一惧”在《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贞观十五年九月,唐太宗对大臣说:“朕有二喜一惧,比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欠服,边鄙天虞,二喜也。治安则骄侈易生,骄侈则危亡立至,此一惧也。”  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可谓“国泰民安”。但唐太宗却“居于安而思乎危”,正是这种可贵的居安思危精神,才使得唐太宗殚精竭虑,施政爱民,使唐初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贞观之治。  “太宗辨弓”  《资治通鉴》中载:贞观元年四月,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说:“朕少好弓矢,得良…  相似文献   

19.
裘晓磊 《湘潮》2013,(1):56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和繁荣的王朝。北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唐末形成的四分五裂的的局面,使中国归于统一,但随后发生的"靖康之变",导致了北宋王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20.
《党的建设》2013,(5):43-43
我国的科举制首创于隋朝。当时隋朝选拔的官吏主要是北周的旧士族。南朝的江南士族和北齐的山东士族,只能保持社会声望,却失去了政治上的特殊权力。于是,朝廷就采取考试的办法,从而使士族有了入仕当官的途径。在战国时代,就有很多政治家和思想家在提倡选“贤与能”,提倡考课与铨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