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减灾》2014,(5):18-21
近年来,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并举,统筹运用政府、市场和金融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对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食品安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一如既往地给予了热切的关注。他们集思广益,为推进我国的防灾减灾事业出谋划策,尽职尽责。完善体系强化思想"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被郑重地写进了"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完善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加快山洪地质  相似文献   

3.
俞远汉 《中国减灾》2012,(5X):56-56
<正>今年是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成立十周年,10年前党中央、国务院把"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改为"国家减灾委",并成立"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指定民政部牵头承担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的具体职能和发挥协调作用。随后多个地方各级政府也成立了减灾委和办公机构,逐步构筑起了开启中国特色防灾减灾事业的领导  相似文献   

4.
《中国减灾》2014,(9):26-27
正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教育系统的防灾减灾工作。近年来,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组织体系和制度机制建设、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强化宣传教育与应急演练,教育系统防灾减灾总体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加强组织体系和制度机制建设周密细致、运行高效的组织实施体系,是提高教育系统防灾  相似文献   

5.
唐钧  郑雯 《中国减灾》2012,(5):40-42
防灾减灾文化的培育,从管理的角度讲,是通过政府和群众防灾减灾的意识强化,固化和优化防灾减灾的流程和制度,从而形成政府和群众防灾减灾行为的自觉,同时促进防灾减灾文化的与时俱进、自动更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民政局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社区建设方面的职能优势,以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抓手,积极推进城乡社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立了"政府领导、民政牵头、社区创建、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的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工作机制,提高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全市各级累计投入资金500余万元,用于宣传、培训、演练和设施建设等方面.目前,淮安市共有13个社区被授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19个社区被授予"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  相似文献   

7.
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是一项涉及民政、气象、水利、教育、科技等多个政府部门的综合性工作。当前围绕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已有研究成果,多是以防洪抗旱、气象减灾等为主  相似文献   

8.
林心俏 《中国减灾》2013,(12):53-53
近几年来,由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力推的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活动,正在通过示范效应,逐步增强公众的减灾意识,提高城乡社区综合减灾能力。目前,各地积极推进防灾减灾工作,防灾减灾工作标准、模式和预案的细化、完善以及操作性得到很大提升。但是,面对越来越严峻的防灾减灾局势,当前基层和城乡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薄弱环节依然不少,许多地方防灾减灾工作还比较被动,只有将增强城乡社区综合减灾能力上升为一种社区和全体居民的自觉行动,才能与政府形成合力,实现防灾减灾能力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9.
陈恋 《中国减灾》2013,(9X):30-31
<正>增强防灾减灾意识,识别灾害风险,掌握避险逃生技能,是世界各国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措施和方法。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连续两年的"国际减灾日"主题与学校防灾减灾相关。建立一个涵盖政府、学校、社区的防灾减灾教育体系,是我们防灾减灾工作的当务之急。从"曲突徒薪"典故、日本的"稻丛之火"故事、2004年印度洋海啸中英国小女孩蒂莉的事例到绵阳市安县桑枣镇桑枣中学最牛校长叶志平奇迹……无一不说明在平常生活中教育普及防灾减灾知识的重要性、根本性和长效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近十年来,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并举,统筹运用政府、市场和金融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加强救灾减灾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应急保障能力,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北京市将救灾减灾工作作为建立"民生政府"、发展民生事业的重要内容,逐步形成了以应急保障能力建设为核心、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统筹协调发展的良性运作机制,特别是在社区减灾工作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2.
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为了切实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防灾减灾工作,必须继续深入学习和贯彻十八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构建防灾减灾综合体系,推动地方各项事业科学发展,需要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机构对于防灾减灾的科学认识。为此,陕西省宝鸡市奋战在第一线的防灾减灾工作者分享了他们自1990年6月成立综合性防灾减灾机构以来,在防灾减灾工作中探索实践的经验教训和体会,不仅对决策者有巨大的参考价值,也对其他减灾界同仁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琳 《中国减灾》2013,(1):12-14
在国际减灾活动中,陕西省宝鸡市认真贯彻党和国家防灾减灾大政方针,坚持走依法治灾、科学防灾、综合减灾和开放备灾之路,开创了可持续发展与综合减灾工作的新局面,相继被我国政府和联合国相关机构授予"全国发展与综合减灾示范区"和"国际减灾与灾害管理示范点"等荣誉称号.多年来的防灾减灾工作实践,使我们对依法治灾、科学防灾、综合减灾和开放备灾有了切身体会.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减灾教育研究工作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降低灾害风险,减少灾害损失,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综合减灾也已纳入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公民减灾教育,增强公民减灾意识,是一种上游干预措施,能够提高公民的灾害防范、灾害规  相似文献   

15.
苑迪 《中国减灾》2012,(2):29-31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十一五”以来,甘肃省将防灾减灾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整合资源,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初步建立了统一指挥、机制健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灾害应急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减灾》2013,(17):42
四川省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以下简称"指挥体系"),属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防灾减灾规划项目,建设有覆盖全省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的203个应急指挥平台和省市县乡四级灾情信息网络,是全国第一个自然灾害省市县乡四级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指挥体系采取"省市县分级负责、省级统一指导"的原则建设。四川省减灾中心具体承担省级体系实施和对市县乡三级体系建设指导。省级应急指挥体系为四级体系核心,担负全省网络中心、数据中心、指挥中心以及指导市县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自然灾害活动强烈,多灾并发,旱、涝、雹、风等各种灾害接连不断。在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减灾政策与救荒制度体系得以继承和完善。与此同时,随着门户开放和西学东渐的影响,传统的减灾政策与救荒制度也呈现出近代科学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着力加强综合减灾的能力建设,这是新时期我国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重要使命,也是支  相似文献   

19.
周萍 《中国减灾》2013,(11):18-23
近年来,在民政部的关心支持下,在天津市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天津市各级民政部门坚持科学防灾减灾理念,理清新时期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思路,完善防灾减灾应急系统,并在政策创制、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建设、冬春救助、防灾减灾文化宣传教育、灾害信息员培训、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等方面成效显著.近日,本刊记者就天津市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情况专访了天津市民政局副局长金海龙.  相似文献   

20.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推进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全面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促进国内外防灾减灾产业交流合作,《中国减灾》杂志社决定编撰《巨变-中国防灾减灾技术创新与辉煌成果》大型纪念画册,并随主刊免费赠阅,由北京睿世大道国际文化传媒中心负责制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