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玮 《中国减灾》2022,(5):16-19
自然灾害核查评估是评价和认定重特大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有效支撑应急救灾、受灾群众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建立灾害核查评估技术体系是提高自然灾害应对能力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内在要求.本文介绍了灾害核查评估技术体系的组成、灾害核查评估工作实践,并提出该项工作目前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未来的工作展望.  相似文献   

2.
王清 《中国减灾》2011,(4):52-54
有史以来,人类社会不断遭受着各种自然灾害的侵害,也面临着恐怖活动等人为灾难的威胁。频繁发生的灾害摧毁了原来的卫生医疗设施和救助能力,导致大量人员伤亡,迫使许多国家纷纷组建灾害救援体系——特别是由于某些不可控制的灾害引起突发的、当地卫生保障能力无法实施而造成人员伤害严重时,动员必要的卫生力量并将其组成严密的救援网络,  相似文献   

3.
袁艺 《中国减灾》2013,(1):34-37
近年来,我国灾害损失增加趋势明显、风险形势严峻。同时,突发事件应对、自然灾害救助等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为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救助应急体系建立健全,救助项目不断扩大、救助标准不断提高,对灾害救助工作的决策水平、措施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救助工作的开展对加强灾害评估工作提出了迫切需求。近年来,国家和地方高度重视灾害评估工作,自然灾害救助评估工作逐步开展,初步发挥了为救助工作提供决策依据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幅员辽阔,在自然灾害救助内容和标准上没有统一规定,各地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执行的标准有较大差别,分地区、分灾种规范自然灾害救助内容和标准,是自然灾害救助管理部门又一创新课题。笔者以宜昌市夷陵区为例,就加强灾害救助标准化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本身的巨灾特性必然使相应的救助工作与一般性灾害的救助工作不同。本文归纳总结了世界各国自然灾害救助的三种主要模式,借鉴"结构与功能优化模式"的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体系,提出开展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综合应对,在灾害救助的全过程、各环节,综合发挥政府、企业、社区与民众等多主体的作用,各方形成一股"凝聚力"。  相似文献   

6.
王清 《中国减灾》2011,(7):52-54
有史以来,人类社会不断遭受着各种自然灾害的侵害,也面临着恐怖活动等人为灾难的威胁。频繁发生的灾害摧毁了原来的卫生医疗设施和救助能力,导致大量人员伤亡,迫使许多国家纷纷组建灾害救援体系——特别是由于某些不可控制的灾害引起突发的、当地卫生保障能力无法实施而造成人员伤害严重时,动员必要的卫生力量并将其组成严密的救援网络,为受灾伤病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和卫生保障,控制灾后疾病的发生和流  相似文献   

7.
王晓峰 《中国减灾》2013,(11):28-29
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是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的重要内容,是灾害救助应急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建立科学、完善、有效、可靠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是成功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前提和基础.以天津市近年来的储备工作实践为基础,全面深入地研究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探讨救灾物资储备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对完善天津市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提高自然灾害应对能力、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又多丘陵和山地。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自然灾害频发。一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减灾救灾工作,切实加强对减灾救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灾害救助制度和综合减灾管理体制,制定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组织开展一系列防灾减灾活动,加大减灾救灾的经费投入,有力提高灾害应  相似文献   

9.
短讯     
<正>社会救助和灾害应急救援★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江阳区城乡社会救助管理局,形成了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和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制度为基础,以教育、医疗、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为支撑,以临时救助和慈善事业为补充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在实际运作中初见成效。(江阳区民政局)  相似文献   

10.
应急预案"练"中取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记·中庸>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经济学角度看,有计划地做事不仅能节约成本,更能够实现效用的最大化.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我们的灾害管理.当今社会环境不断恶化,灾害频仍,巨灾发生的风险不断加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建立也为我们合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徐娜 《中国减灾》2010,(10):46-49
2010年9月1日,以国务院577号令公布的《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条例》的出台,从法律上肯定了灾害救助工作多年来形成的工作原则、制度、方法,确立了灾害救助工作在国家应急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使灾害救助工作进入依法行政的历史发展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正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其救助需求在瞬间达到峰值。本文从"浪涌能力"出发,分析了"弹性"需求对于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的影响,建议通过物资储备结构体系的优化来提升其物资供给的峰值能力。"浪涌能力"与"弹性"灾害救助的关键和前提是救助需求评估。与常规自然灾害救助不同,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影响范围广、程度深,大量人员受灾需紧急救助,尤其是突发性灾害发生后,瞬时内数量巨大的人口需救助。然而,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概率低,平时所储备的灾害救助物资无法满足瞬  相似文献   

13.
正从2010年至今,甘肃省组织了多次灾害损失评估工作,自然灾害损失评估体系在实践探索中得以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此项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助于摸清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的底数,为灾民生活安置、应急救助期和过渡期救助资金发放等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而且也为政府部门争取及筹措重建资金、统筹安排重建项目、科学编制重建规划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经历12个年头,人们久盼的《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终于于2010年9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制定的第一部灾害救助条例,《条例》的出台是我国灾害管理的重大突破,是救灾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标志。从此,结束了我国救灾过程中无法可依的局面,中国的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开始步入一个法制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加强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标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是新形势下减灾救灾工作的必然要求。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结合实际,在创新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标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方面开展了探索与实践。合理确定工作目标和救助原则灾害救助工作的目的,就是通过采取及时有效的灾民救助准备措施,使所有因自然灾害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16.
<正>经历12个年头,人们久盼的《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终于于2010年9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制定的第一部灾害救助条例,《条例》的出台是我国灾害管理的重大突破,是救灾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标志。从此,结束了我国救灾过程中无法可依的局面,中国的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开始步入一个法制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7.
<正>2009年,我国遭受了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影响。为及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始终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要求,重新修订《民政部救灾应急工作规程》,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切实保证了2009年自然灾害救  相似文献   

18.
<正>2010年9月1日,以国务院577号令公布的《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条例》的出台,从法律上肯定了灾害救助工作多年来形成的工作原则、制度、方法,确立了灾害救助工作在国家应急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使灾害救助工作进入依法行政的历史发展新阶段。《条例》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的立法宗旨贯穿于救助准备、应急救助、过渡性安置、灾后  相似文献   

19.
正河北省地质构造复杂,加上常年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春旱、春夏连旱现象普遍,洪涝、风雹、暴雪、低温冷冻等灾害多发频发,是全国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做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显得尤为重要。2017年12月21日,河北省印发了《河北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并于2018年2月1日起施行。近年来,河北省在防灾减灾、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实践中也遇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管理体制不顺、部门之间工作脱节、灾害救助准备不足、应急响应机制不完善、救助款物监管不严等。2017年,为深入贯彻党的  相似文献   

20.
7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577号国务院令,公布<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七章三十五条,制定的目的是为了规范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这是我国制定的第一部灾害救助条例,从而结束了救灾过程中无法可依的状态.在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条例>的出台实施是我国灾害管理的重大突破,无疑对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